4月19日,由快手公益聯合甘肅一山一水環境與社會發展中心、青海省年保玉則慈善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非遺傳習學堂”第二期能力提升培訓在甘肅臨夏舉行。本期“非遺傳習學堂”為來自甘肅、青海、山西的18位非遺傳承人提供數字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升短視頻創作、AI技術應用、非遺授課技巧、知識產權保護等能力,為非遺技藝的傳承與活化注入新動能。
助力困境非遺傳承人破解傳承難題
據統計,我國目前擁有國家、省、市、縣四級非遺傳承人超過10萬人,但在偏遠地區許多非遺傳承人因缺乏關注與支持,正面臨非遺技藝傳承難、收入水平低、受眾渠道窄等多重困境??焓止姘l起的“非遺傳習學堂”項目,正是針對這一痛點,通過系統性幫扶支持困境非遺傳承人提升技能、拓寬市場,讓傳統技藝“活起來”“傳下去”。
此次培訓不僅為傳承人搭建了交流學習的平臺,更通過數字技術的深度賦能,探索出一條“非遺+科技”的創新傳承路徑。參加“非遺傳習學堂”第二期項目培訓的18位非遺傳承人,項目涵蓋剪紙、景泰藍、泥塑、德昂灑智書法、藏紙制作、唐卡繪畫等十余項傳統技藝。“非遺傳習學堂”通過“資金資助+技能培訓+傳播推廣”模式,助力傳承人突破地域限制,借助“短視頻直播”觸達更廣泛受眾。
(剪紙傳承人結合快手元素創作的“盛世華誕”剪紙作品)
本次培訓的一大亮點是AI技術的深度融入。在“AI助力非遺傳承”課程中,講師何浩結合快手“可靈AI”講解了AI技術在非遺傳承與保護中的積極作用,并現場展示了如何使用可靈AI進行非遺類短視頻內容創作、視頻文案撰寫、視頻素材生成等能力。“以前同樣一幅作品,我們創作線稿需要2天,現在有了AI輔助只需要3分鐘,創作效率和質量都有了提升”,會寧剪紙非遺傳承人曹海仁說道。
(AI助力非遺傳承課堂)
據悉,4月15日可靈大模型2.0版本及可圖大模型2.0版本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伸`2.0模型在動態質量、語義響應、畫面美學等維度,保持全球領先。自去年6月發布以來,可靈AI已累計完成超20次迭代。截至目前,“可靈AI”全球用戶規模突破2200萬,超1.5萬開發者和企業客戶將可靈的API應用于不同的行業場景中,通過AI講出好故事,實現更加精準的復雜創意表達。
非遺項目進校園也為非遺文化傳承提供了年輕力量。本期培訓中,來自青海果洛州的非遺傳承人登德日和扎西蘭加分享到,他們與當地兩所學校合作開設“可靈AI與非遺技藝”課程,藏區的孩子們在體驗“可靈AI”后,對人工智能技術萌生了好奇心與興趣,并表示要認真學習,更好地傳承民族特色文化。
平臺賦能,全方位提升非遺傳承人綜合能力
本期培訓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蘭州交通大學染纈藝術研究所負責人張寧以《非遺研學課程設計》為主題,為傳承人講解如何更加系統地設計課程與授課。此外,勢成咨詢創始人韋棟通過案例分析,詳細講解非遺作品版權登記、品牌運營及侵權應對策略,知識產權保護課程為傳承人筑牢了法律屏障。講師何浩還針對短視頻賬號運營、內容策劃、視頻拍攝剪輯等實操問題展開一對一答疑。
培訓結束后,傳承人們還實地探訪林家遺址彩陶非遺工坊、茶馬古市、八坊十三巷等非遺文化街區,與臨夏本地非遺傳承人交流非遺技藝,學習非遺工坊開設與運營經驗。
(傳承人在林家遺址彩陶非遺工坊開展研學)
“非遺傳習學堂”是國內首個結合互聯網平臺優勢,系統性為困境非遺傳承人提供幫扶支持的公益項目。自2024年啟動以來,項目通過困境幫扶、提升發展、非遺傳播、硬件支持四個維度支持甘肅省、青海省和山西省20名困境非遺傳承人通過非遺進校園、進社區與版權合作等形式,推動傳統技藝的傳承和活化,幫助非遺傳承人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獲得收入。
從深山村落走向數字云端,從困境發展到煥發新生,快手通過科技與公益的力量,為非遺傳承開辟了一條新路徑。未來,快手將持續助力非遺項目傳承與發展,打造困境非遺傳承人幫扶的“快手模式”,讓更多人能夠擁抱數字時代,共享科技發展帶來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