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百川智能 ( A04400.SH ) 、昆侖萬維 ( 300418.SZ ) 、拓維信息 ( 002261.SZ ) 、浪潮信息 ( 000977.SZ ) 、科大訊飛 ( 002230.SZ ) 等
本文核心數據:中國大模型產業鏈 ; 中國代表性大模型產品商業化進程 ; 大模型市場規模及測算 ; 大模型市場規模預測等
行業概況
1、定義
大模型是指包含超大規模參數 ( 通常在十億個以上 ) 的神經網絡模型。神經網絡模型則是指基于神經網絡結構構成的數學模型,它受到人腦神經系統結構的啟發,由人工神經元 ( 節點 ) 和它們之間的連接組成。這些連接具有權重,可以通過學習過程進行調整,從而使得神經網絡能夠學習和適應輸入數據的模式。
2、大模型特征
大模型以其龐大的參數規模 ( 通常超過十億 ) ,能學習和存儲豐富的數據模式和復雜特征,因此在處理大規模、復雜數據集上展現優異性能。它們在訓練過程中同時學習多種 NLP 任務,如機器翻譯和問答系統,從而獲得廣泛而泛化的語言理解能力。此外,大模型的強大計算能力依賴于高端硬件配置 ( 數百至數千個 GPU ) ,以及通過海量數據訓練確保運算的效率和準確性。
3、產業鏈剖析
大模型產業鏈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涵蓋了從硬件設施到軟件開發的各個環節,主要包括基礎層、模型層和應用層。其中,基礎層主要包括硬件和基礎軟件,模型層主要是通用大模型具體包括單模態大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應用層則是指大模型結合行業的進一步升級應用形成的行業大模型,主要包括生產制造領域、生活消費領域和公共服務領域等。
中國大模型產業鏈上游基礎層硬件環節參與者有英特爾、英偉達等,基礎軟件環節參與者有華為、騰訊、紫光燈 ; 中游模型層參與者有 OpenAI、阿里、華為、Meta 和 Google 等 ; 下游應用層參與企業有用友網絡、京東、阿里巴巴、金山辦公和科大訊飛等。
行業發展歷程:行業發展突飛猛進
中國大模型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初期探索階段 ( 2000 年代初至 2010 年代初 ) 主要集中在基礎 AI 理論和小規模應用的研究,缺乏大規模數據和高性能計算資源。隨著 2012 年深度學習的興起,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 2010 年代初至 2020 年初 ) ,期間國內大企業如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華為開始大力投資 AI 技術,推動了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到了成熟與應用階段 ( 2020 年初至今 ) ,中國在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大模型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模型廣泛應用于商業、醫療、法律等多個行業。展望未來,預計中國將進一步加強跨模態、多任務學習的應用,提升模型的透明度和安全性,鞏固其在全球 AI 競爭中的地位。
行業政策背景:從技術端給予支持
我國大力支持大模型的發展,當前,我國針對性發布有關大模型發展的政策數量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 2023 年發布,更多是從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算力設備等角度支持行業發展。具體如下表所示:
行業發展現狀
1、大模型商業化探索進程
當前,中國的大模型在商業化進程中表現出顯著的活力和創新。百度的文心一言在智能辦公、旅行服務、電商直播、政務服務和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實現應用,技術迭代迅速,用戶規模龐大 ; 訊飛星火在智能辦公上優勢明顯,2024 年 4 月,公司推出了業界性能最優的 130 億參數的大模型,在效果損失僅 3% 以內的情況下,輸出效率、語義理解準確率等均得到提升,在訊飛星火大模型的飛速發展下,訊飛自有的硬件產品也受到消費市場的關注,搭載訊飛星火的訊飛智能辦公本、訊飛聽見、訊飛智能錄音筆以及訊飛 AI 學習機等銷量不斷攀升 ; 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以其開源策略和高性能,在中文大模型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推動了低成本、易于部署的商業化解決方案。整體來看,中國的大模型市場正通過技術創新、行業合作和安全合規等多維度努力,加速推動 AI 技術的商業化落地和產業智能化轉型。
2、大模型領域投融資火熱
根據 IT 桔子數據,2021-2024 年我國大模型行業投融資金額規模及事件數量逐年增長。2023 年我國大模型行業共發生 31 起投資事件,投資金額合計達 54.84 億元。2024 年截至 8 月 19 日,我國大模型行業已發生投融資事件 40 起,共計 147.56 億元。
從融資輪次分布來看,我國大模型行業融資事件主要集中在早期 A+ 輪及以前。
3、大模型應用領域廣泛
從應用領域滲透率情況來看,截至 2023 年,金融、政府、影視游戲和教育領域是大模型滲透率最高的四大行業,滲透率均超過 50%。電信、電子商務和建筑領域的應用成熟度較高。
4、大模型市場規模測算
自 2022 年末起,ChatGPT 以其突破性技術在全球舞臺掀起了一場人工智能的革命。隨之而來的,是無數大型預訓練模型 ( Large Pre-trained Models, LPTMs ) 的涌現,它們如同春日里的竹筍般迅速生長,遍布學術界與工業界。這些模型的誕生標志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開啟了一場被稱為 " 大模型之爭 " 的新時代序幕。截至 2024 年 4 月底,國內共推出了約 305 個大模型,其中 10 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數量達到了 254 家。
根據我國工信部數據,2023 年全年我國語言大模型市場規模實現較快提升,應用場景不斷豐富,增長率突破 100%,初步統計 2024 年超過 200 億元規模。
注:2024 年數據為初步測算,屆時以官方發布為準。
行業競爭格局:參與者眾多,競爭激烈
現階段,我國大模型可以分為四大競爭派系,分別為互聯網公司、AI 公司、學術及科研機構以及行業專家團隊初創公司,其中,互聯網公司主要是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互聯網大廠,核心競爭優勢是匯集了大量高端人才,同時,平臺技術發展相對全面、快速。AI 公司主要是瀾舟科技、昆侖萬維、商湯科技等以 AI 研發及利用為主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優勢是主業專精于人工智能,相比互聯網公司,技術優勢更加明顯。學術、科研機構包括清華、北大、復旦、中科院等國內一流高校以及智源研究院、IDEA 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主要優勢是學術氛圍濃厚,通常行業第一手技術發源于此。行業專家品牌則是以一些 AI 專家帶領的團隊所研發出的產品為核心,通常,一個團隊在短期內主攻一款產品,相比其他競爭派系,AI 專家團隊研發的產品在創新、突破方面做得更好,C 端反饋好評度較高,盈利目的性就目前來看,略弱于互聯網公司產品。
從大模型行業頭部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排名來看,百度是國內 AI 大模型行業專利生申請數量最多的企業,截止 2023 年 9 月百度申請 AI 大模型相關專利數量達 808 件,高于排名第二的騰訊 230 件。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大模型市場規模預測
語言大模型能夠模仿人類的對話和決策能力,是率先實現技術突破和應用落地的大模型,也是當下人工智能的 " 主賽道 "。目前,語言大模型在金融、醫療、教育、工業、游戲、法律等多個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前瞻初步測算,到 2030 年,我國大模型市場規模將超過 2200 億元,年復合增速在 40% 以上。
2、大模型發展趨勢分析
大模型技術發展仍具有巨大的挖掘潛力,且技術更新進步速度快,行業技術能力上限尚未出現。從未來趨勢來看,具備強大預測能力的預測大模型、強大決策能力的決策大模型和能夠自主學習、實時交互的具身智能大模型最有可能成為繼自然語言大模型和多模態大模型后的下一個大模型行業風口。
來源:前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