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與甲亢哥合跳斧頭舞的人形機器人,售價 18.8 萬元,已在近日量產上市了。它來自深圳眾擎科技,和杭州的宇樹科技類似,也是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
今年以來,包括人形機器人在內的具身智能賽道爆火,盡管知名投資人朱嘯虎炮轟其商業化不清晰,退出了相關投資,但被視作通向 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具身智能,不會輕易失去投資者們的入局熱情。
互聯網巨頭騰訊就是積極的一家。在前不久入股了智元機器人后,騰訊又投資了云鯨。華爾街見聞獲悉,云鯨智能近日正式完成 1 億美金融資,本輪融資由騰訊投資與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聯合領投,科幻基金與明勢創投加碼跟投。
云鯨目前主要的產品為掃地機器人和洗地機,但真正吸引騰訊投資的,是云鯨在具身智能產品上的布局。據了解,云鯨本輪融資資金將重點用于云鯨具身智能產品研發、全球市場擴張等方面,首款具身智能產品預期將在 2 年內發布。
云鯨創始人兼 CEO 張峻彬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本輪融資是云鯨戰略轉型的重要契機,云鯨將從家電清潔邁入具身清潔階段。" 云鯨有能力、有信心在具身智能這個賽道提供真正可量產和商業化的產品。"
這顯然是更受資本市場青睞的商業故事。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云鯨也在 4 月 14 日首次官宣上市計劃,稱已正式啟動 Pre-IPO 輪融資,開啟上市前最后沖刺。
資本和產業公司的持續入局,都折射出,即便身處 " 泡沫疑云 ",具身智能仍是備受看好的賽道。在政策 + 產業 + 技術的共同驅動下,具身智能賽道已然百花齊放,其中被視作 AI 最佳載體的人形機器人更有望在今年迎來量產元年。
全球機器人產業化的 " 破曉時刻 " 已經越來越近了,這是一場爭奪 " 物理世界數字化 " 主導權的關鍵戰役,沒有人想要缺席。
云鯨入局
當前智能清潔行業越來越卷,作為頭部玩家,云鯨要想突破增長瓶頸,那就必須拿出顛覆式創新的產品。
具身智能產品成為云鯨押注的方向。
據華爾街見聞了解,云鯨在開發的具身智能產品主要還是聚焦家庭使用場景,以清潔、收納方向為主,定位家庭具身清潔機器人,預計在 26 年底或 27 年初上市。
云鯨首款家庭具身智能產品將一鍵式解決家庭立體空間的清潔和收納需求,目標是由機器人完全托管、真正解放用戶雙手,成為家庭清潔場景真正的 "iPhone 時刻產品 "。
在張峻彬看來:" 和此前云鯨掃地機器人產品一樣,這將會引領新一輪顛覆性創新。"
張峻彬強調,云鯨的定位是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家庭服務機器人公司,而不是家電公司。云鯨的技術、人才儲備能夠在具身智能賽道真正為市場提供可量產化和商業化的產品。
" 在我看來,這就是投資人對云鯨的長期價值判斷。"
據悉,云鯨從 2021 年就開始布局具身智能,目前在 AI 雙目視覺、機械臂、人機交互、AI 模型等核心技術板塊有所儲備。
張峻彬指出,云鯨現階段的高端旗艦掃地機器人逍遙系列產品,已經能夠 " 看得見 "、" 會思考 "、" 能交流 ",事實上已經具備具身智能雛形。
對于具身智能產品而言," 眼睛 "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 2021 年,云鯨就開始布局 AI 雙目視覺技術,并于 2024 年推出了搭載 AI 雙目技術和逍遙大模型的逍遙 001。
機械臂也是如今一些家電企業在具身智能上做出突破的嘗試,如今年初石頭和追覓都在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上展示了其機械手產品。
不過,張峻彬指出,目前的機械手產品更多是前沿技術的探索,而屬于智能清潔品類的下一個 " 顛覆性創新 " 或 "iPhone" 時刻,目前還沒有到來。
對于接下來在具身智能產品賽道上的競爭力,云鯨充滿了信心。
張峻彬認為,地面清潔機器人公司,是未來最有可能成為具身智能賽道偉大公司的路徑。" 我們在地面清潔機器人領域積累的清潔技術、雙目技術、電池安全技術、動力系統等等,都會賦能到具身智能產品。"
市場潛力
具身智能指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
智能機器人屬于其中一個表現形式,不過廣義來說,無人駕駛車輛、可穿戴設備等也都是具身智能的代表性終端。
其中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被視為實現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之一,人形機器人概念火爆。
2025 年 , 具身智能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 :" 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 , 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來產業。"
與此同時,具身智能相關政策密集發布,如 2 月北京市、深圳市接連出臺具身智能行動計劃,均提出到 2027 年培育千億級產業規模。
當前已有浙江、山東等十余個省市出臺政策,將具身智能作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不難發現,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具身智能,政策支持與產業進步共振,有望為人形機器人量產按下加速鍵。
中航證券分析師指出,2025 年人形機器人進入規模化量產元年,宇樹、Figure、1X、優必選等進展不斷,頭部整機廠出貨量均在千臺以上,國內政策持續出臺將加速產業完成從 0 到 1、從 1 到 100 的裂變,具身智能有望成為國內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GGll 預測,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到 2030 年將達到近 380 億元,2024 年 -2030 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 61%,中國人形機器人銷量將從 0.4 萬臺左右增長至 27.12 萬臺。
不少行業大佬對具身智能的未來也十分看好。英偉達 CEO 黃仁勛曾公開表示,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未來人形機器人將像汽車般普及。
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則稱 :" 中國的具身智能在 5 年到 15 年之間會出現像新能源汽車一樣巨大的產業 , 并在全球領先。"
騰訊首席科學家、Robotics X 實驗室主任張正友指出,長遠來看,機器人肯定要走進千家萬戶,相信會像馬斯克預測的那樣未來機器人數量可能會有 100 億臺,否則騰訊也不會創建機器人實驗室。
投資熱潮
面對具身智能這樣一個充滿潛力的賽道,不少科技巨頭和投資機構紛紛入局。
2022 年底以來,伴隨著 AI 大模型浪潮,具身智能明顯火了起來。進入 2025 年以來,隨著 AI 大模型等技術的不斷突破,具身智能的產業化進程顯著提升。
國內宇樹科技、智元等不斷更新最新進展,海外創業公司 Figure、1X 接連發布產品,華為、阿里、騰訊、小米、小鵬等紛紛宣布加大 AI 和具身智能投入。
國金證券分析師指出,2024 年,機器人產業主要是巨頭隊伍,因為機器人是大模型公司必爭賽道,機器人是顯示世界數據的入口和商業變現的出口。2025 年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大模型開源趨勢加速,大腦成本和壁壘下降,機器人作為終端將步入百花齊放狀態。
具身智能的投資熱潮在今年依然高漲。據高工產研儲能研究所不完全統計,今年前 2 個月,國內具身智能機器人領域共發生 27 起投融資事件,融資規模達到 44.5 億元。僅兩個月的時間,融資規模已接近 2024 年全年的總量。
此外,根據《2025 年具身智能行業發展研究報告》,中國在具身智能領域正在積極布局,已有超 100 家相關企業,融資總額超過百億元。其中,服務機器人、智能制造等細分賽道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不過,具身智能資本熱潮的背后也存在隱憂,首當其沖的就是對其存在 " 泡沫 " 的質疑。
上個月,有 " 獨角獸獵手 " 之稱的金沙江創投管理合伙人朱嘯虎,掀翻了具身智能的桌子。在他看來,具身智能現在商業路徑還不清楚,尤其是人形機器人,稱 " 誰會花十幾萬買一個機器人去干這些活?"
朱嘯虎坦言,過去幾年其投過一些早期的具身智能項目,但最近幾個月都在退出這些項目。因為現在共識高度集中,估值上漲得非常快,具身智能就變成了早期 VC 想回避的賽道。
這樣一番唱衰的言論無疑給具身智能賽道潑了一盆冷水。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表示,AI 的發展整體是 S 形——剛開始必然會有一段時間的虧損,此時會存在投資人沒有耐心持續投資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投資人對具身智能行業的 " 泡沫 " 還是很包容的心態。
凱聯資本董事總經理姚寧波對華爾街見聞表示,具身智能肯定存在 " 泡沫 ",因為和其他賽道相比,估值太高。但即便如此,目前具身智能的融資環境比去年還好,宇樹科技、智元等現在估值都已經 150 億以上,但還有大量的資金在追捧。
此外,姚寧波表示,其實要看泡沫怎么定義,如果估值一直很高,上了市依然能撐住,那其實就不是泡沫。" 也就是說泡沫是個后驗的概念,只能等時間來判斷。"
經緯創投張穎也認為,機器人領域 " 大賽道,百花齊放,過程中有點泡沫也非常正常 ",并強調 " 時間拉長,人形機器人賽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
姚寧波也透露,其公司對具身智能賽道的態度仍然很積極,現在和各大機器人公司都有交流,也會選擇好的標的投入。
就具身智能的標的選擇而言,姚寧波則稱:" 我自己比較看重智能(大腦)這一塊,小腦(機械控制)因為更偏制造和工業,一家突破別家很快就會跟上(類似 Android 手機),大腦有很高的門檻,目前還沒看到哪家有突破。"
顯然,雖然具身智能產品要迎來 "iPhone" 時刻還很困難,但如今產業的積極進展和未來發展前景依然讓投資者們振奮。
具身智能爆發或已不遠,但這也需要資本有愿為長期技術突破投入的耐心。
來源:全天候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