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月亮集團,這個曾經在洗衣液市場叱咤風云的 " 巨人 ",如今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跌落 " 洗衣液第一股 "。股價暴跌,市值蒸發千億,藍月亮的困境已如同多米諾骨牌,連鎖反應迅速蔓延。
截至 8 月 12 日發稿,藍月亮在港股的收盤價定格在 1.82 港元,幾乎跌至谷底。與 2021 年初上市時的巔峰相比,其股價已暴跌超 90%,市值蒸發超過 1000 億港元。這種慘烈的跌幅無異于一場 " 資本雪崩 ",將藍月亮的未來埋葬在了泡沫和野心之下。
01
藍月亮深陷 " 增收不增利 " 困局
藍月亮,這個曾經的 " 洗衣液之王 ",如今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近日,藍月亮集團(06993.HK)突然發出盈利預警,稱 2024 年上半年銷售額雖同比增長了 38%,但預計虧損高達 6.65 億港元。這一數據無疑是一記 " 重磅炸彈 ",令市場一片嘩然。增收不增利的老戲碼再次上演,只不過這次的虧損更加嚴重。對比 2023 年同期,這一虧損幅度擴大了近 295.8%,創下公司上市以來最糟糕的業績記錄。
截至 8 月 12 日收盤,公司股價跌至 1.82 港元,再度逼近歷史最低點。與 2021 年 1 月上市時的巔峰相比,藍月亮的股價已狂瀉超 90%,總市值蒸發超過 1000 億港元。曾經被視為資本市場寵兒的 " 洗衣液第一股 ",如今儼然成了資本 " 棄兒 "。
究其原因,藍月亮在公告中坦言,盡管銷售額有所增加,但營銷和分銷開支的猛增吞噬了所有增長,尤其是在新產品推廣、拓展電商渠道和品牌建設上所花費的巨資。換句話說,這家公司正試圖用瘋狂的廣告投放和渠道擴展來掩蓋其內在的疲態,但這種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
根據公告,藍月亮上半年在新電商渠道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約 4.5 倍,某款明星產品在 618 大促的單場直播中賣出了超過 1000 萬瓶。這看似輝煌的銷售數據背后,實際上暗藏了巨大的隱憂——藍月亮正面臨著典型的 " 增收不增利 " 困局。通過砸錢營銷來推動銷售的模式,雖然短期內提升了銷售額,但凈利潤卻被嚴重侵蝕。
據業內人士透露,618 大促期間藍月亮的 " 火爆 " 銷售,其實是靠著 " 花錢買流量 " 堆積起來的虛假繁榮。這種模式無異于 " 賠錢賺吆喝 ",短期內或許可以營造出銷售熱潮,但背后的代價卻是利潤的嚴重透支。
自上市以來,藍月亮的業績表現就一直不盡人意。營收增長放緩,凈利潤連年下滑,早已成為公司的常態。數據顯示,從 2020 年至 2023 年,藍月亮的營收分別為 64.23 億元、69.73 億元、72.91 億元、67.18 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則從 12.01 億元直線下降到僅 2.98 億元。這些數字背后,藍月亮 " 增收不增利 " 的困境已是司空見慣,甚至愈演愈烈。
深入分析財報數據,問題的根源一目了然:藍月亮的銷售費用正如無底洞般吞噬著公司的利潤。從 2020 年到 2023 年,藍月亮的銷售費用從 20.17 億港元一路飆升至 32.44 億港元,銷售費用率從 28.8% 飆升至 44.3%。這意味著,藍月亮每賣出一瓶洗衣液,就在燒掉更多的錢來維持市場份額,利潤卻一再縮水。
在競爭激烈的洗衣液市場,藍月亮的品牌 " 護城河 " 早已不再堅固。行業門檻低,產品同質化嚴重,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更是捉襟見肘。藍月亮的市場份額正在被立白、奧妙等本土品牌和外資巨頭逐漸蠶食,盡管藍月亮拼命砸錢營銷,試圖通過明星代言和價格戰來維持市場份額,但這無疑是 " 飲鴆止渴 "。
作為曾經的行業龍頭,藍月亮似乎忘記了最基本的商業邏輯:利潤才是企業生存的根基。而如今,它卻在一條 " 賠錢賺吆喝 " 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藍月亮似乎已經迷失了方向,逐漸淪為市場的 " 陪跑者 "。面對愈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藍月亮還能撐多久?
02
藍月亮的跌宕三十年
藍月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 90 年代,其前身是中國第一家民營研究所 " 道明化學研究所 "。1994 年,羅秋平與父親羅文貴在中國創立了廣州藍月亮公司,成為國內最早專注于家庭清潔劑的日化企業之一。那時,他們或許未曾預料到,這家公司會在未來的二十多年中經歷如此戲劇性的起伏。羅秋平的妻子潘東,自公司成立之初便擔任主要技術顧問,如今則已坐上藍月亮集團董事會主席的位置。
羅秋平,這位出身湖北荊門的企業家,1963 年出生,1980 年與妻子潘東一同考入武漢大學化學系,攻讀有機化學專業。現年 60 歲的他,不僅是一位資深化學家,更是藍月亮的靈魂人物,掌握著這家曾經叱咤風云的企業的戰略規劃與整體管理。早年間,羅秋平在武漢大學獲得了有機化學學士學位,隨后又于 1987 年從中國科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盡管他擁有深厚的化學背景,但在商業戰場上,他的角色卻遠不止于此。
藍月亮的故事并非一帆風順。公司創立之初,并沒有涉足洗衣液市場,而是憑借一款強力型油污克星打開了局面,隨后逐步擴展至洗手液、潔廁液等產品。2009 年,藍月亮正式進軍洗衣液市場,并以 2 億元的天價簽下奧運冠軍郭晶晶作為代言人。這個決定無疑是藍月亮的轉折點,憑借郭晶晶的知名度和自身強大的產品力,藍月亮迅速崛起,成為洗衣液市場的領軍品牌。
" 藍月亮,開創中國洗衣新時代 " ——這句廣告語曾深入人心,藍月亮也一度成為洗衣液的代名詞。2020 年底,藍月亮成功登陸港股,上市之初,其股價備受市場追捧,一度飆升至 19.16 港元,總市值高達 1123 億港元。在資本市場的熱潮中,羅秋平與潘東的身價也隨之大幅飆升。2021 年,他們首次登上《胡潤全球富豪榜》,身價達到 650 億元,位列第 240 位。
藍月亮的洗衣液曾連續 15 年(2009-2023)在市場上獨占鰲頭,洗手液也連續 12 年(2012-2023)穩居市場綜合占有率第一的寶座。根據 Chnbrand 發布的中國品牌力指數排名,藍月亮洗衣液和洗手液品牌力指數在 2011 年至 2024 年間連續 14 年蟬聯第一。這樣的成績,似乎在宣告藍月亮在行業中的不可撼動地位。
然而,資本市場的繁榮往往如曇花一現。隨著股價的持續暴跌,藍月亮的輝煌逐漸消散。短短三年時間,羅秋平與潘東夫婦的財富急劇縮水,在 2024 年的《胡潤全球富豪榜》上,他們的財富僅剩 100 億元,排名暴跌至 2418 位。三年間,財富蒸發了 550 億元,如此巨大的落差,令人人唏噓。
藍月亮的起起落落,不僅是一個企業的發展縮影,更是對資本市場無情本質的最好詮釋。曾經的市場寵兒,如今淪為資本的棄兒,藍月亮的故事或許還未結束,但它的教訓,已然深刻。
藍月亮集團,這家曾經在家庭清潔護理領域呼風喚雨的企業,如今卻已顯現出 " 日薄西山 " 的跡象。
藍月亮似乎還在依靠過去的光環茍延殘喘,但市場早已不再是那個藍月亮一枝獨秀的年代。新興品牌的崛起,消費者習慣的變化,以及競爭對手的強勢進攻,正在一步步蠶食藍月亮的市場份額。曾經的行業領導者,如今正面臨著被市場淘汰的危險。藍月亮,真的還能繼續在清潔護理領域保持領先嗎?恐怕答案已經越來越明朗。
03
如何重新找回增長動力?
藍月亮如今的困境,或許早在 2015 年便已注定。那一年,在與大潤發談判采購合同時,藍月亮憑借著當時市場份額第一的傲人成績,提出了在賣場內設置專柜、自主定價并降低合同扣點的要求。然而,大潤發并未買賬,雙方談判破裂。
對此,羅秋平一怒之下決定強硬反擊,毅然將藍月亮的產品從全國 320 多家大潤發門店下架,甚至隨后撤出了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超市。此舉徹底爆發了藍月亮與渠道商之間積累多年的矛盾,但羅秋平顯然低估了市場的反應。
失去線下 KA 渠道的藍月亮,立刻遭遇了競爭對手的猛烈攻勢。立白、奧妙、碧浪等品牌迅速填補了藍月亮撤出后的空白,搶占了原本屬于藍月亮的貨架資源。被迫之下,藍月亮轉而將重心轉向線上電商渠道,并自建 " 月亮小屋 " 直營店。雖然通過張磊的牽線,藍月亮在京東商城開設了獨家旗艦店,2015-2017 年間,京東自營的藍月亮品牌銷售增長超過 100%。但藍月亮在線下的嘗試卻并不順利," 月亮小屋 " 直營店在北京、廣州等一線城市舉步維艱,僅一年時間就傳出閉店的消息,無法支撐起其預期的銷售業績。
線上渠道看似繁榮的背后,實則暗藏危機。隨著電商價格戰的加劇,藍月亮的控價策略逐漸失控,部分經銷商拿到的產品價格甚至比藍月亮自營店高出一倍,這種價格體系的混亂讓經銷商怨聲載道。而與此同時,市場上還充斥著大量山寨貨,使得藍月亮的高端品牌形象遭到嚴重侵蝕,利潤率一降再降。
兩年后,藍月亮不得不向線下渠道低頭,重新與家樂福、大潤發等商超合作。然而,此時的市場格局已今非昔比,藍月亮早已失去了往日在線下的主導地位。
從 2017 年到 2019 年,藍月亮線上銷售占比從 33.1% 提升至 47.2%,而線下分銷商銷售占比卻從 54.4% 下滑至 38.7%。這次激進的轉型,無疑為藍月亮后來的困境埋下了伏筆。
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競爭異常激烈的日化市場,藍月亮的產品線單一問題也逐漸顯現。盡管藍月亮不斷推出新的洗衣液產品,如多彩濃縮至尊洗衣液、除菌祛味洗衣液、內衣洗衣液等,但這些產品大多只是原有產品的微調,并未在市場上激起太大波瀾。相比之下,立白通過洗衣粉、洗衣液、洗潔精、洗衣凝珠、柔順劑等多元化產品線,形成了完整的家居清潔護理體系,而寶潔則通過更廣泛的產品布局,全面覆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品類單一的藍月亮不僅面臨著增收的壓力,更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市場環境變化莫測,一旦品牌形象受損,或是洗衣液市場出現波動,藍月亮可能將面臨致命打擊。然而,讓人費解的是,上市后藍月亮在產品創新上乏善可陳,反而在營銷上瘋狂燒錢。
意識到問題的藍月亮,開始嘗試通過線下互動、在線科普、品牌活動等知識營銷手段,提升品牌好感度,并推出了洗衣機清潔劑、運動型洗衣液和泡沫沐浴露等新產品,試圖滿足細分市場的需求。然而,這些舉措能否真正挽救藍月亮的頹勢,依然有待市場檢驗。
羅秋平曾豪言:" 很難想象做第二是什么感覺,藍月亮每做一個產品都力求做到第一。" 如今,藍月亮仍然是洗衣液的市場第一,但這個第一的意義早已不再是行業領導者的象征,而是藍月亮在缺乏創新中逐漸喪失競爭力的寫照。若不改變現狀,藍月亮連這最后的第一恐怕也難以保住。
來源:藍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