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即是商業,而眼下巴黎奧運會就是全球最大的流量來源之一。
《全球體育營銷》合著者諾曼 · 奧萊利曾經說過," 奧運會是一個舞臺,世界上三分之二人口的目光都會在這個時候聚焦于此。"
國外營銷界流傳過關于奧運營銷的一條定律:在通常情況下投入 1 美元,品牌的國際知名度可以提高 1%;而如果用同樣的資金贊助奧運,則可以將知名度提升 3%。所以,奧運會歷來是全球商界特別重視的舞臺,知名品牌們基本都曾給其提供過大小不等的資金支持。
但隨著奧運會的逐漸演變,以及奧運營銷門檻的逐級升高,我們慢慢發現,盡管運動員的面孔常換常新,但不論是運動員身上的服裝品牌,還是奧運場館內的商標 logo,都已經是耳熟能詳的老面孔,基本上已經沒有太多新元素出現了。
而且,近年來認同奧運會全球化的商業價值,并積極推動奧運會商業價值提升的,主要以中國企業為主,歐美跨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更像是在 " 例行公事 " 地進行投放。
整體上看,奧運營銷經過多年演變,仍然具備相當的商業價值,但也早已成為強者的游戲。這是全球百年商業競爭的結果,也是全球商界心照不宣的事實。
01 星工廠
歷史上,一個品牌通過在奧運會上拋頭露面,是能夠奠定其崛起基礎的,這樣的案例在 " 遠古時期 " 的奧運營銷中比較常見。
1936 年柏林奧運會上,美國運動員杰西 · 歐文斯連奪 100 米、200 米、跳遠和 4 × 100 米接力等 4 枚金牌,國際體壇為之震動。
阿迪達斯的產品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奧運會前,他們就找到杰西 · 歐文斯,全力建議他試穿阿迪達斯釘鞋。這讓歐文斯如獲至寶。最后,伴隨著四枚奧運金牌的 " 神跡 ",阿迪達斯也一戰成名。
依靠產品在奧運會上大放異彩的,還有澳大利亞的泳衣制造商 SPEEDO 公司。2000 年悉尼奧運會上,有 83% 的選手身穿 SPEEDO 的 " 鯊魚皮 " 泳衣,其形象代言人索普更是勇奪 3 金 2 銀,風光無限。此后," 鯊魚皮 " 材質迅速風靡全球。
到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已經至少有 50 個國家的運動員身穿 " 鯊魚皮第四代 " 泳衣參加比賽,而且 94% 的冠軍得主穿的都是這款產品,成了 SPEEDO 作為一個品牌最大的廣告。
此外,通過奧運營銷在同行競爭中獲勝,也曾是經常上演的戲碼。
1997 年,因為贊助費用上存在分歧,摩托羅拉與國際奧委會的談判不歡而散。彼時在通信圈一直處于 " 三流品牌 " 的三星迅速上位,成為奧運會頂級合作伙伴,并隨后贊助了長野、悉尼、鹽湖城、雅典、都靈和北京奧運會。
事實證明了三星的押寶正確。到 2003 年,三星已經取代摩托羅拉,成為全球移動通訊市場亞軍。2004 年,三星進入全球最有價值品牌榜排名前 20 位,真正成為全球頂尖品牌。
借助奧運會的流量,中國消費品企業也大獲成功。安踏、匹克、李寧等中國運動品牌,都是通過在奧運會上的積極表現,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
1999 年,還沒有如今規模體量的安踏,花費 80 萬元簽約孔令輝做品牌代言人。隨著孔令輝悉尼奧運的奪冠,安踏一夜成名,營業額從 2000 萬元飆升到了 2 億元,從此走上了國內一線品牌之路。這可能是奧運營銷歷史上最成功的 " 四兩撥千斤 " 案例了。
孔令輝的代言協助安踏大獲成功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另一個運動鞋服品牌匹克劍走偏鋒,贊助了伊拉克奧運代表團,實現了在奧運會上的品牌露出,大獲成功。
到 2012 年倫敦奧運會上,財力更大的匹克一口氣簽下了 6 支奧運代表團。2016 年里約奧運會上,這個數字變成了 12 支。匹克也成為那屆開幕式上露臉頻率最高的運動品牌。
李寧也是中國國家隊贊助商的常客,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就是李寧的老板李寧親自上陣,在北京奧運會上腳踏祥云點燃奧運火炬。
這些都是國內外品牌奧運營銷史上的經典案例,但如今這樣的經典案例,在近些年來已經越來越少了。
02 搶地盤
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在身著 Lululemon 的加拿大奧運代表團出場后,時尚的款式讓網友們被迅速 " 種草 "。開幕式之后,其官網因流量激增而一度癱瘓。
這是近年來奧運營銷中少有的以小博大名場面。縱觀 20 多年來的奧運會官方贊助商,已經基本沒有了新興品牌。一眼望去都是大企業在搶地盤。
出現這樣的情況并非偶然。
首先,奧運官方贊助費用的水漲船高,想在奧運會上露臉已經是代價相當大的事情。像 1928 年可口可樂公司用 1000 箱可樂贊助了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那樣的 " 傳說 ",再也不可能出現了。
本次巴黎奧運會開幕式上,LV 出盡了風頭。包括火炬存放的行李箱,奧運獎牌、法國運動員的禮服統統都是 LV 定制的。
開幕式短片中,本屆奧運會定制的最后一枚獎牌制作完成后,被放進了 LV 的箱子里,進行了近景、遠景,室內、室外的全方位展示,以至于有網友直言,這哪里是奧運會短片,分明是 LV 的 " 全球廣告大片奧運會首發。"
這樣的 " 廣告大片 " 代價不菲。據 LV 官方信息顯示,其贊助巴黎奧運會金額為 1.5 億歐元。
另外,阿迪達斯曾經在 2005 年豪擲了 13 億元,打敗李寧成為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官方合作伙伴。而 2004 年全年,李寧的營業收入不過才 12.7 億元。后來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公開場合談到此事說道," 中國企業那個時候規模太小,都贊助不起 "。
除了贊助不起之外,贊助失敗的風險同樣不小。
2004 年雅典奧運會,耐克押寶劉翔成功,大出風頭。2008 年北京奧運會,凱迪拉克花 1500 萬簽下劉翔作為品牌代言人,試圖復制成功案例。但劉翔最終傷退。
在 2006 年冬奧會上,耐克和 VISA 都把巨額廣告合同給了美國選手伯德 · 米勒。但是他在賽前卻陷入酗酒丑聞,在比賽中也表現平平,沒能帶來任何良好的形象展示。
一旦押寶失誤,那巨額費用就相當于打了水漂。對于大公司來說這還是可以承擔的失敗,但對于小品牌來說,一旦失敗,輕者傷筋動骨,重則直接破產。
大公司對小公司的傾軋打壓,也經常在奧運會上發生。
最典型就是 1992 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美國男籃 " 夢之隊 " 當時的贊助商是銳步,但是喬丹自己簽約的是耐克。矛盾之下,喬丹在領獎時用國旗把銳步的 logo 遮了起來,讓銳步吃了一個啞巴虧。
喬丹用國旗蓋住銳步的 LOGO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中國品牌身上。東京奧運會上,匹克是整個巴西奧運代表團的贊助商,而耐克卻是巴西足球隊的贊助商。當巴西男足蟬聯奧運冠軍后,在領獎臺上集體將匹克的商標給隱藏起來。
所以在如今的商業格局下,奧運會對于小品牌來說已經是高高在上,高攀不起。尤其是在中國企業入局之后,已經很難看到更多新鮮面孔了。
03 大時代
中國企業是目前全球各國企業中,對于全球化業務最關注的群體之一。奧運傳播的價值在于,可以和中國企業的全球化布局相結合。
但對很多企業來說,贊助奧運的代價太大,并且如果沒有全球化業務的話,贊助能達到的效果并不會很好,相當于花了全球化的錢,買到的只是國內傳播,這中間是有損失的。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現代商業社會經過百年發展,除了新興產業之外,各行各業已經很難有新企業嶄露頭角,即便是通過奧運營銷大力推廣也不可能。
可以說,奧運營銷的現狀,也是這個時代的縮影。縱觀近十年來的中國商界,已經很少再出現過伊利、安踏那樣的全國知名大品牌。
通過大規模營銷爆火樹立品牌形象的年代,早已經過去了。就像 1998 年愛多 VCD 花掉 2.1 億元戴上央視 " 標王 " 桂冠,一舉全國爆火;2003 年,名不見經傳的熊貓手機,以 1.0889 億元的金額就能勇奪央視 " 標王 ",從而一舉揚名。兩年公司如果后期經營得當,這些投入都會變成商業教科書上的經典案例。
但如今,已經沒有哪個企業還愿意進行如此規模的全渠道廣告轟炸。資本會敢于支持那些毛利率相對較高、附加值更大的科技型企業進行大規模投放,但完全不敢在運動鞋服、牛奶或飲料之類的領域挑戰巨頭。
奧運會合作伙伴、央視標王、綜藝節目冠名權,都已經被標上了足夠高的價碼,缺乏資本的小品牌們,只能在狹小的細分市場蟄伏耕耘,投一投關鍵詞搜索之類針對性更強的營銷渠道。
大舞臺已經全都留給了大企業,成為了它們加固自身護城河的名利場。與其說這是廣告營銷,更不如說這是另一種高端局的玩法。在這些局里,沒有中小企業的位置。
來源:巨潮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