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2 日,兩度沖擊港交所 IPO(首次公開募股)的眾淼創新科技(青島)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眾淼創科 ")終于通過了主板上市聆訊。
7 月 5 日,保險服務平臺 Iyunbao Technology Ltd.(愛云保技術有限公司,下稱 "i 云保 ")赴美上市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過。
這讓今年以來燃起的保險科技公司上市熱迎來了小高潮。
除此之外,益盛鑫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 益盛鑫科技 ")、四川恒光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元保有限公司(下稱 " 元保科技 ")、圓心科技、手回科技也走在上市路上。
在上述保險科技公司沖刺資本市場的過程中,科技的應用和賦能是呈現給投資者的故事主線。但就公司財務指標來看,中介業務所帶來的傭金收入是支撐公司業績的主力,而在保險行業特別是中介渠道推進 " 報行合一 " 的背景下,保險中介業務正在面臨考驗。
所謂 " 報行合一 ",是指保險公司給監管部門報送產品審批或備案材料中所使用的產品定價假設,要與保險公司在實際經營過程當中的行為情況保持一致,不能 " 說一套,做一套 "。
" 上市也是不得已為之,(投資機構)投資時間長了要謀求退出,中介公司本身生存也面臨著挑戰,在監管全面推進‘報行合一’政策下,公司收入下降,上市可能會緩解公司壓力。" 一位保險科技公司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
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看來,這輪保險中介公司上市,更多的是資本驅動,或者說被投資機構 " 綁架 ",不是一個正常的資本市場行為。
上市潮涌
港交所披露消息顯示,眾淼創科通過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訊,中信證券及中國平安資本(香港)為聯席保薦人。
公開資料顯示,眾淼創科成立于 2017 年 3 月,其前身為青島全掌柜科技有限公司,海爾集團通過青島海盈匯及青島海創匯間接合計持有眾淼創科約 60.44% 的股權。2017 年 12 月,眾淼創科收購海爾保險代理后,業務擴展至保險代理業務及咨詢服務業務。招股書顯示,眾淼創科營收主要來自保險代理業務、IT 和咨詢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2023 年 5 月 25 日,眾淼創科就曾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彼時,國泰君安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遞表 6 個月后,2023 年 11 月 25 日,眾淼創科因財務資料過期而被標注 " 失效 "。
2024 年 7 月 5 日,保險服務平臺 i 云保赴美上市獲中國證監會備案通過。據備案通知書顯示,i 云保擬發行不超過 4389.2 萬股普通股,并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i 云保官網信息顯示,公司是一家專注于賦能保險從業者的保險科技服務平臺。2016 年 5 月,i 云保 App(移動應用服務)正式上線。同年 6 月 i 云保全資子公司廣東宏銀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全資收購保通保險代理有限公司(下稱 " 保通 "),獲得全國性保險代理牌照。i 云保在上線四個月后,單日保費就突破 100 萬元。
保險科技公司的上市熱自年初就開始上演。2024 年,已有兩家保險科技公司計劃在美上市、兩家申請在港上市,還有兩家成功登陸納斯達克。
6 月 18 日,益盛鑫科技的控股公司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首次公開募股申請,計劃募資 600 萬美元。
今年 5 月,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 Yuanbao Inc.(元保有限公司)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元保科技擬發行不超過 6450 萬股普通股并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或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1 月 12 日,線上保險銷售平臺 " 小雨傘 " 的母公司手回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 手回科技 ")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后因招股書已經滿 6 個月,于 7 月 12 日失效。
另一家在今年 2 月通過港交所聆訊的圓心科技也有著強烈的上市訴求。資料顯示,圓心科技致力于提供專注于患者的醫療服務周期的服務,包括院外患者服務、供給端賦能服務、醫療產業端賦能服務等。
圓心科技分別在 2021 年 10 月、2022 年 4 月、2022 年 10 月、2023 年 5 月和 2023 年 12 月沖擊港交所,最后一次遞表在今年 2 月通過聆訊,但暫未啟動招股工作。
而在今年 3 月 28 日和 4 月 2 日,有家保險(UBXG.O)和致保科技(ZBAO.O)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其中,有家保險以每股 5 美元發行 200 萬股普通股,共募集金額 1000 萬美元;致保科技以每股 4 美元發行 150 萬股普通股,募資 600 萬美元。
2023 年 9 月,保險科技公司車車科技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Prime Impact Acquisition(PIAI)完成合并,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而開啟保險中介機構海外上市先河的是泛華控股集團(FANH.O),其于 2007 年登陸納斯達克主板。隨后,慧擇保險經紀、天睿祥保險經紀、水滴公司先后在 2020 年、2021 年登陸美股市場。
退出需求
2013 年,移動互聯網技術爆發,科技與金融的融合加速推進。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也在這一年成立,保險科技快速發展的大幕從此被拉開。
保險科技的發展最初體現在技術在保險各經營環節的應用上。從銷售拓展到產品開發,再到核保理賠,保險科技的多場景化、多元化發展特征催生了一批保險科技公司。自 2015 年以來,保險科技發展進入了爆發期。彼時,阿里、京東、騰訊、美團、滴滴等互聯網大廠紛紛涌入,構建保險業務版圖,保險科技在保險業務端的應用繼續延伸,滲透至風控、客服、組織經營管理等環節。依托于互聯網的保險銷售規模也日漸增長。
《2023 年全球保險科技報告》顯示,2015 年開始,中國保險科技融資爆發式增長,占全球當年融資額的 76.46%,并持續上升到 2017 年。2017 年保險科技發展進一步得以規范,加之眾安保險赴港上市,保險科技融資在 2019 年再創歷史新高。2020 年,受疫情以及螞蟻金服上市等因素影響,保險科技融資呈現下行態勢。
不難發現,在此輪沖刺上市的保險科技公司中,多是成立于 2015 年— 2019 年的風口時代。例如,手回科技、圓心科技、益盛鑫科技以及已經上市的致保科技均成立于 2015 年;i 云保、元保科技、有家保險分別成立于 2016 年、2017 年、2018 年。
據公開信息,i 云保于 2018 年 5 月完成 1.3 億元人民幣 A 輪融資,由宜信領投;2019 年完成 2 億元人民幣 A+ 輪融資,由灃源資本領投;2020 年完成 B 輪融資。
手回科技則是在 2015 年至 2021 年進行多輪融資,涉及信天創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經緯中國、天士力資本、歌斐資產等多家機構。元保科技則曾公開表示,公司于 2021 年 5 月完成近 10 億元 C 輪融資,由源碼資本領投,凱輝基金、山行資本、北極光創投、啟明創投、SIG 跟投。
對于這些投資機構來說,在保險公司股權紛紛遇冷、保險科技公司估值回歸的當下,并購退出的案例并不多,上市退出或許是更好的選擇。而對于一些仍然處于虧損狀態的保險科技公司來說,上市也能緩解發展面臨的資金壓力。" 當下保險科技公司的日子并不好過,一方面是資本在 2021 年后對行業熱度下降,另一方面保險中介新單增長乏力,在監管全面推進‘報行合一’政策下,有著較大科技投入成本的公司急需尋找新的出路。" 上述保險科技公司高管告訴經濟觀察報。
未來,不排除有更多的保險科技公司會加入上市大軍。但現在是上市的好時機嗎?
安永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 IPO 市場》報告顯示,因各地央行繼續致力于控制通脹水平,利率保持高位,使資本成本居高不下,全球上半年 IPO 活動持續放緩,與去年同期相比,IPO 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下降 15% 和 17%,這種放緩同樣發生在美國市場和香港市場。
企業在股票發行數量和籌資額方面較為克制,同時,二級市場資金也相對謹慎。已經成功叩開資本市場大門的保險科技公司面臨 " 破發 " 窘境。
今年 4 月 2 日,致保科技在納斯達克上市交易,當日收盤價 3.7 美元,較發行價 4 美元下跌了 7.5%。
2023 年 9 月 18 日,車車科技曲線登陸納斯達克,當時股價報收 75 美元,但次日即開始迅速回落,目前公司股價不足 1 美元。此外,早已登陸資本市場的慧擇保險經紀(HUIZ.O)、水滴公司(WDH.N)股價更是在 1 美元附近徘徊。
講故事的另一面
一般來說,保險科技(InsurTech)旨在應用先進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和云計算等,以改善和優化保險業務運營、客戶體驗和風險管理等領域。保險科技公司開發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以提高保險公司的效率,降低成本,提供更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以及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但并不是所有的保險科技公司都能做到如此。
陳輝表示,保險科技公司上市不是要講好一個什么樣的故事,關鍵問題是為保險產業鏈提供了什么,能否帶來效率性的變革,如果只是實現了一些收入,市場也不會買賬。
眾淼創科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為保險公司合作伙伴、保險中介及其他公司提供 IT 服務。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及 2024 年前 4 個月,眾淼創科保險代理業務收入分別為 1.16 億元、1.31 億元、1.56 億元及 5480.2 萬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 96.7%、88.1%、89.5% 及 93.4%。
今年 1 月曾在港交所遞交說明書的手回科技稱,公司是中國線上人身險中介服務提供商,致力于通過以保險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人身險交易及服務平臺,為保險客戶提供定制保險服務解決方案。該公司向保險公司提供閃賠、風控咨詢等科技類服務獲得報酬的收入在總收入中占比不足 1%。
i 云保官網信息顯示,i 云保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為保險機構、保險從業人員提供 " 科技 + 服務 " 的解決方案。今年 5 月 7 日,i 云保旗下公司保通江蘇分公司因業務數據記載不真實和未按規定對從業人員開展培訓被監管警告點名,并被處以 14 萬元罰款。
經濟觀察報梳理發現,2024 年以來,保通因數據造假四次被罰。
對于大部分待上市的保險科技公司來說,傭金收入在公司的收入中占比仍然很高。在保險中介渠道全面推進 " 報行合一 " 的背景下,中介公司也面臨著收入下滑的挑戰。
在招股說明書中,眾淼科創在提示風險因素時表示,由于保險公司合作伙伴透過公司成功向保險用戶分銷保險產品,公司通過從保險公司合作伙伴收取傭金獲取大部分收入。公司的傭金通常按銷售的保單保費的百分比計算。因此,公司的收入及經營業績直接受到保費規模及該等保單的傭金費率的影響。
7 月 12 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人身險司司長羅艷君在接受《中國銀行保險報》專訪時表示,從 " 報行合一 " 執行效果看,全行業相關渠道平均傭金水平較之前降低 30%。
因此," 降本增效 " 已經成為行業轉型發展的關鍵詞。經濟觀察報了解到,不少保險公司都在壓縮開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運營效率。對于有著科技基因的保險中介公司來說,這亦是競爭優勢。不少擬上市保險科技公司在募集資金的投向方面,均提到了增加研發投入。
對于保險科技故事,資本市場是否會買賬,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來源: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