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
每個手機廠商都有沖擊高端的夢想,但縱觀全球手機市場,能夠屹立在巔峰的廠商只有蘋果。近些年,Android 廠商不斷沖擊高端,不能說沒有成果,至少旗艦機都有了起色,手機價格也越來越高,但與蘋果相比,差距依然很大。
日前,行業分析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 4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2750 元)以上手機市場銷量數據,蘋果以 46% 的份額笑傲全場,同比增加了 3 個百分點。這還是在計算 2750 元以上手機的情況下,蘋果手機除了 iPhone SE 系列,近幾年起售價都在 5000 元以上。如果計算 5000 元以上手機市場,蘋果的份額可能會達到 80%,甚至更高。
圖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Android 廠商這邊,vivo 和華為表現較好,其中華為同比嚴重下滑,原因我們也明白,如果不是芯片受到限制,華為的份額估計能與蘋果分庭抗禮。在華為手機銷量下滑時,所有廠商都打算吃下華為空出的份額,但正如余承東所說,華為的高端手機、平板市場讓給了蘋果,中低端市場讓給了 OPPO、vivo、小米。
多年沖擊高端之路,雖然有些許成果,但卻無法與蘋果相比,在華為手機業務受到制裁后,更無一個能接下大旗,Android 廠商的癥結究竟出在哪里?
一向以性價比聞名的小米,沖擊高端之路十分艱難。當初為了摒棄性價比形象,小米推出了子品牌 Redmi 做中低端,自己則主打高端。然而很可惜小米一直未能擺脫性價比形象。
近兩年小米似乎明白了,華為和蘋果之所以能夠在高端市場取得超越其他廠商的成績,原因在于華為和蘋果能夠不停 " 秀肌肉 ",讓消費者看到他們的技術實力。其他廠商宣傳的軟件層面功能,很難讓消費者有清晰的認知。
于是,小米接連發布了影像 ISP 芯片澎湃 C1 和快充管理芯片澎湃 P1。懂得以體驗征服消費者的小米也開始放棄堆料,今年發布的旗艦手機只有寥寥無幾搭載 120W 快充,多款機型砍掉了長焦鏡頭,甚至部分產品還放棄了 2K 120Hz 屏幕。
圖源:小米官方
同時,小米也進軍折疊屏手機市場,讓這個領域不再只有華為和三星兩位玩家。只是小米無論做什么都顯得有些匆忙,產品總給人一種打磨還不夠的感覺。前些年小米還經常把產品送測 DxOMark,近兩年也放棄了,把精力主要用在了打磨產品上。
與小米相比,OPPO 做事就顯得慢很多了,無論是做折疊屏手機,還是做平板電腦,亦或是自研芯片,始終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OPPO 在高端之路一直有自己的打算,快充功率不再領先時,就開始計劃自研芯片。
OPPO 的首款自研芯片馬里亞納 X 是一款基于 6nm 制程工藝的影像 NPU 芯片,與 28nm 制程工藝的澎湃 C1 相比,OPPO 可以說相當舍得下本了。在折疊屏領域,OPPO Find N 更是好評不斷,從二手平臺的保值率就能看出來。
圖源:雷科技攝制
Find X 系列按部就班發布,雖說沒有一代產品的那種驚艷,但絕對稱得上旗艦品質。于此同時,OPPO 還把一加拉了回來,合力進軍高端市場。
vivo 與 OPPO 方案相似,做任何事都步步為營,進入某些領域比 OPPO 還要晚一些,甚至說 vivo V1 發布之前,這款 ISP 芯片的消息都很少。vivo 的首款折疊屏手機,發布時間也比小米、OPPO 晚,但效果很明顯,保值率和口碑不錯。iQOO 10 Pro 全球首發 200W 快充技術,更是讓消費者看到了 vivo 的技術實力。
綜合來看,三家廠商沖擊高端的方案差不多,都是打算從研發投入開始,讓消費者看到自己的技術實力,從而認可自己的品牌價值和溢價。然而相同的方案,卻未能取得相似的結果,vivo 明顯勝出另外兩位一籌,這是因為手機廠商不但要有進軍高端的方案,更要懂得推出什么樣的產品,該如何把產品賣出去。
在 Android 廠商中,以 vivo 手機表現最佳,OPPO 和小米略遜一籌,相差三個百分點。以 IDC 公布的第二季度各品牌手機產品銷量計算,vivo 領先 OPPO 和小米的三個百分點,大約是 62 萬臺銷量,不是個小數目了。
vivo 能夠做到領先,與清晰的高端路線和產品定位脫不開關系。在產品營銷方面,vivo 和 OPPO 一直表現出色,5G 時代到來后,華為和三星的雙旗艦方案被其他廠商效仿。vivo NEX 系列雖然停更,但 X 系列被提上高端,還有主打游戲體驗,但全方位都很強的 iQOO 數字系列。
圖源:雷科技攝制
同時,vivo 也開始弱化明星代言。手機沖擊高端初期,找明星代言提高名氣和品牌價值很有必要,可旗艦機消費者關注的本來就是產品質量,當名氣提上來之后,明星反而可能會成為產品繼續沖擊高端的障礙,更可怕的是萬一明星塌方,廠商還可能被連累。蘋果手機從來不請代言人,這并不影響 iPhone 的名氣和品牌價值。
弱化明星代言的影響,不代表不請明星代言,畢竟明星的確可以增加產品的名氣,只是弱化它們對產品的影響力,著重強調產品本身。vivo 產品的定位差別也很明顯,iQOO 數字系列和 vivo X 系列都是旗艦,iQOO 除了長焦稍弱,其他配置都很完美。vivo X 系列快充稍弱,其他配置同樣拉滿。再加上發布時間一個在上半年,一個在下半年,產品定位做了明顯的區分,互相之間卻不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很像華為 Mate 與 P 系列。
小米和 OPPO 就不同了,小米原本想復活 MIX 系列,與數字系列組成雙旗艦,但屏下攝像頭尚面臨許多問題,根本不能成為主流。也許是想達成一年雙旗艦,所以今年搞出了一個小米 12S 系列,然而時隔半年的小米 12S 系列,幾乎全面領先小米 12 系列,簡直是給用戶心里添堵。
至于 Redmi K 系列,仍堅持性價比旗艦方案,無法與小米數字系列組成雙旗艦。再加上 Redmi K 系列與小米數字系列上半年發布時間差不多,反而可能會互相之間有影響。
OPPO 的問題則是產品線稍顯混亂,從產品來看,原本打算把 Reno 系列提上來,與 FindX 系列組成雙旗艦,但中途放棄,讓 Reno 回歸中高端。一加、OPPO 合并,與 Find X 系列組成了雙旗艦,再加上 realme 也在沖擊高端,導致自家產品之間都要打架。
今年 OPPO 的產品線相較于往年,已經清晰了很多,一加數字系列和 OPPO Find X 系列是雙旗艦,realme 性價比旗艦,Reno 系列回歸中高端定位,一加 Ace 系列主打游戲。按照這個策略進行,未來 OPPO 在高端市場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Counterpoint 公布的數據顯示,與 2021 年第二季度相比,2022 年第二季度 400 美元 ~5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2750 元 ~4100 元)價位段的手機銷量下滑 37%,800 美元 ~9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5480 元 ~6840 元)價位手機銷量下降 16%。
600 美元 ~799 美元(約合人民幣 4100 元 ~5480 元)價位手機銷量同比增長 10%,1000 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幣 6840 元)手機銷量同比增長 110%。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經濟萎縮,廠商認為應該走平價路線,但性價比旗艦,也就是 2750 元 ~4100 元這片市場不上不下,有錢人看不上,窮人舍不得花那么多錢,所以份額下降最為嚴重。
圖源:Counterpoint
因此,Android 廠商的選擇有兩個,第一是主打低端市場,依靠低端機型走量;第二是提高產品價格,與蘋果硬碰硬。想要走第二條路,就必須放棄性價比,全面奔向精品化,留出充足的時間,投入足夠的成本打磨產品,短期內放棄盈利的想法。
Counterpoint 公布的中國折疊屏手機市場數據顯示,今年 1~5 月折疊屏手機總銷量 67 萬,華為份額第一、三星第二,OPPO 雖然份額不高,但也能壓小米一頭,原因就在于 OPPO Find N 發布時間更晚,打磨時間更長,從軟件適配到產品手感、使用體驗都更好一些。
小米必須忍住急匆匆的性子,精心打磨產品,才能讓高端市場的消費者認可。總想著迅速推出產品搶占市場,以堆硬件吸引消費者,而忽視了實際體驗,在高端市場很難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