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鋅財經
但手機需要折疊嗎?這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市場實際情況來看,相比直屏手機,折疊屏手機從理論上、形態上、價格上、售后上來說,需求性是極低的。但這并不妨礙折疊屏手機成為各大手機廠商發布會的重磅產品。
存在即合理。當下的市場不需要,并不代表它沒有長遠價值,就像愛迪生發明鎢絲電燈之前,經常燒斷燈絲的電燈一定沒有能夠常亮的煤油燈好用,但這卻是愛迪生改良鎢絲燈泡的“巨人的肩膀”。
現在的折疊屏只是簡單地對折,但我們暢想一下,幾十年后、一百年后,就像電影里放的,手機變得薄的像一張紙,可以折疊折疊再折疊。從長遠來看,現在的折疊屏手機或許就是一個過渡品——就像當時經常爆的燈泡。到這個時期,還需要漫長地等待。
所以,對當下的大部分用戶來說,手機還是不需要折疊的;但對手機廠商來說,它需要折疊,并且折疊的是未來。
如同反向發展
從理論及手機發展史來看,折疊屏手機走反了路。
1973年,摩托羅拉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移動電話DynaTAC,也就是所謂的“大哥大”。23年后,摩托羅拉又發布世界上第一款翻蓋手機StarTac。小巧的折疊機身可以保護鍵盤和屏幕,重量也僅為88g,可以輕松的放進口袋,人們稱它為“掌中寶”。
掌中寶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手機厚重、單調的刻板印象,使手機行業逐漸向著輕薄和時尚的方向發展。此后的十年內,以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品牌的翻蓋手機及按鍵手機大行其道。
2007年,iPhone問世,手機行業迅速從翻蓋、機械鍵盤時代進入了觸摸屏、直屏、大屏的時代。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直屏手機也進入了瓶頸期,各大廠商的設計越來越同質化,只是屏幕越做越大,不斷往“全面屏”這個方向發展,并沒有出現行業革新的設計。
歷史證明,從厚重到小巧,從復雜到簡單,從小屏幕到大屏幕,手機的發展進化一直在遵循“精簡”原則。不斷減少不必要的設計,減少用戶很多不必要的使用操作。
但折疊屏手機的出現,無疑是對手機本身和用戶使用操作的一種復雜化。比如多出的翻蓋動作,帶來的體驗升級相比非折疊的手機不僅沒有跨越式的提升,甚至像是回到了十幾年的老路上。
再從形態上來說,折疊屏手機目前有兩種形態。一種是上下折疊,一種是左右折疊。但無論哪種形態,都不太符合“人體工學”,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從厚度上來說,多年前手機行業即出現了7mm以下的超薄手機。而隨著5nm工藝制程的出現,手機在厚度上再向前了一步。但是目前市面上的折疊屏手機,厚度基本在15mm左右,相當于兩個直屏手機疊加在一起的厚度。
再從質量上來說,作為目前最輕的折疊屏手機,OPPO的 Find N依舊重達275g,而其廠商的產品幾乎在300g左右,相比重量只有140g的iphone13,市面的折疊屏手機都會給人帶來明顯的壓手感。
豎屏上下折疊雖然輕薄小,但打開與直屏手機無異;橫屏左右折疊雖然打開后有良好的視覺效果,但折疊起來又厚、又重、又大。而以目前的技術,折疊屏手機完全做不到體積小的同時屏幕也大。
無論是從手機發展歷史、產品理念的角度,還是與直屏手機的使用效果對比,折疊屏手機都更像是一種“反向”的發展。
成本高高在上
有趣的是,這樣一個“反向”發展的產物,相比直屏手機定價卻一直“高高在上”。
2019年三星發布的第一款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售價高達15999元人民幣;次年發布的Galaxy Z Fold 2 5G售價為16999元;而2021年年末發布的豎向折疊方案Galaxy Z Flip3 5G,售價則下降到了7599元。
再以小米的MIX FOLD來說,發布時12GB+256GB版的售價胃9999元,目前小米官網顯示12GB+256GB版售價6999元,已較首發價降低3000元。而去年12月23日開售的OPPO Find N,起售價僅為7699元。
雖然三年里折疊屏手機的價格在不斷下探,降幅也比較大,但相比直屏手機仍然高出大幾千。同時,價格下探也不代表折疊屏成本的降低。相反,折疊屏手機的生產成本依舊很高,售價的降低大多是廠商通過降低規格或利潤所實現的。
華為總裁余承東就曾表示:“這類產品的成本非常高,我們還在賠錢。成本高到你無法相信,目前還沒辦法盈利。”
據鋅財經了解,在整個產業鏈中,折疊屏手機屏幕及鉸鏈占據著成本的大頭。
Omdia調研的數據顯示,折疊屏的價格在150美元到250美元之間,換算成人民幣在一千元到一千七之間。而常規的柔性OLED屏幕的價格也高達80美元左右。并且,主流的品牌都會有各自的尺寸定制需求,投入還會更多。
在鉸鏈方面,三星和華為折疊手機鉸鏈轉軸成本大約40美元。而OPPO首席產品官劉作虎則曾表示:OPPO Find N配備的水滴型鉸鏈,單個成本達到了100美元。
雖然折疊屏工藝已經迭代了好久,供應鏈也逐漸成熟,但是目前折疊屏依然是有折痕的,而且用的越久折痕越深,這是材料決定的,折痕是不可逆的,用戶在用一年后折痕就比較明顯了。
另外,折疊屏手機如果出現損壞后,其屏幕的維修費用是很高的。
近日,上海的周先生購買的某品牌折疊屏手機在質保期內,先后出現了屏幕亮斑、觸控失靈的問題,兩次免費更換了屏幕。但沒想到,質保期僅過了五個月,周先生的手機屏幕再次出現了亮斑問題。
“官方售后以超出保修期為由,提出可以花費9400元更換屏幕,我覺得價格太高,對方最終表示可花八千多元更換屏幕。”周先生說。
高成本注定了高售價,高售價決定著銷量及占有率。
國金證券指出,2021年是折疊屏手機全球銷量達750萬部。另根據市場分析機構DIGITIMES Research給出的報告,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3.2億部。相比之下,折疊屏手機的占比還不足百分之0.6%。
或許隨著折疊技術的升級,折疊屏手機某天能夠兼具“體積小、屏幕大”的優點,但問題在于,那個時候的直屏手機極大概率會比折疊屏手機做得更輕、更薄。
所以說,短期來看,折疊屏手機除非技術爆發,做到折疊后比現在的手機還輕薄,不然沒太大的意義。這只會是一個細分方向上的產品,不會成為主線。
只是一個方向
2021年末之前折疊屏市場還處于寡頭階段,三星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華為從三星那分得一杯羹,其他品牌可以說寥寥無幾。
但是,從2022年開始,折疊屏手機市場將進入多頭階段。這與折疊屏是否會被消費者需要無關,而是有它獨特價值所在。
仔細想想,自蘋果手機問世以來,直屏手機經過了井噴期、平穩起,如今已經進入了瓶頸期。
在直屏手機高速發展的那幾年,幾乎各大廠商的每一代新機都能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越來越大的屏占比,還是越來越小的前置攝像頭。各種全面屏、曲面屏、瀑布屏,可以說是百花齊放。
但近兩年以來,直屏手機新品發布會上,令人亮眼放光的設計創新越來越少。大多數都是基于上一代產品堆硬件、優化軟件,以及一些細小的體驗上的改善。
進入瓶頸期的手機行業,已經太長時間沒有新東西出現了,天花板太近,廠商們的增長也顯的很乏力。而折疊屏的出現,讓手機廠家、讓用戶看見了一絲未來手機形態的可能。
相比AR、VR可穿戴式、植入式等等遙遠的設備,目前技術上成熟、能投入大眾消費市場的,也就折疊屏一個選擇。這種情況下,各大手機廠家只能“劍走偏鋒”,試著往“折疊屏”這個方向發展一下,做一個探索。
方向是正確的,但是要造出好的折疊屏手機,很難。但正是因為難,所以折疊屏手機也是一種很好展示技術的方式,這對貼著科技標簽的手機廠商們來說,也是不錯的挑戰方向。同時,折疊屏手機作為一個新形態產品,也可以豐富廠商的品類。
更重要的是,在“折疊屏”未被驗證之前,誰也不能保證“折疊屏”是否會是下一個時代革新的入口,發展折疊屏手機也有可能會是下個手機時代的過渡期。
就如同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故事一樣,是建立在很多科學家研發的基礎上做最后一步改良的。如果把戈培爾和斯旺研究出的“燈泡”比作折疊屏手機,那么愛迪生的燈泡則很有可能是下一個時代手機的鼻祖。
任何科技發展都有一個過渡階段,關鍵在于過渡階段的長短。如今廠商們齊聚折疊屏手機市場,現在是花瓶,以后或許會是以后狂拽酷炫的黑科技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