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明晰野望
據 DIG 數據,2021 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前六大品牌依序為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 及傳音。
國產廠商對三星蘋果形成了四打二 " 圍毆 " 局面,華為缺席。
去年 12 月 28 日,雷軍甩出 1000 億對標蘋果,要用三年時間,拿下全球第一。
這是雷軍自 2014 年起,第 N 次宣戰蘋果,并聲稱小米比華為更有可能成為那個 " 一 "。有意思的是,余承東也多次表示華為會成為第一。
不過,iPhone13 剛剛令一眾國產手機潰敗于高端,三星也欲重返中國。
據 ETNews 報道,蘋果首次將年出貨目標定為超 3 億臺。三星電子也將全球市場份額目標提升到 21.9%。
迫不及待展現野心的三家各有依仗,特點各異。
三星電子信心源于全產業鏈垂直建立,蘋果則是全球化開放式供應鏈體系,小米將性價比發揮至極致。
小米的產業特性還可以代表 OV 及傳音,和蘋果三星相比,都不以產品研發力見長。當下只能 " 圍而不克 ",而華為欲沖陣。
進入 2022 年,繼兩款 14nm 麒麟芯片后,1 月 12 日,華為又官宣 2 款旗艦機 P50Pro 和 P50 Pocket,但均不支持 5G,難言樂觀。
現狀就是如此,華為戰意沖天,卻只能翹首盼 " 自主 "。小米數年來激情挑戰,卻難以攪動年度大盤。
除了三星蘋果,中國手機難逢敵手。超越二者,中國手機就是世界第一。
而據中國信通院最新數據:2021 年 12 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 3340 萬部,同比增長 25.6%;2021 年全年,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 3.507 億部,同比增長 13.9%。
一切,充滿矛盾與希望。
01 三星蘋果誰更強
三星蘋果,一直如兩座大山,橫亙在中國手機面前。
誰更強,向誰學,頗有爭議。
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三星是唯一在 5 大洲都暢銷的手機品牌,并穩居王座十一年。蘋果在兩個洲沒有前五份額,且 2019 年曾被華為反超。
2017 年至 2021 年,三星電子營收分別為 2238 億美元、2191 億美元、1956 億美元、2153 億美元、2324 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 501 億美元、340 億美元、185 億美元、239 億美元、435 億美元。
2017 財年至 2021 財年,蘋果公司營收分別為 2286 億美元、2658.00 億美元、2601.74 億美元、2745.15 億美元、3658.17 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 483.51 億美元、595.31 億美元、552.56 億美元、574.11 億美元、946.80 億美元。
回看五年來業績可以得知,在 2017 年二者大致相當。
但此后蘋果一直保持穩健增長,而三星電子營收一直區間盤整,凈利潤曾大幅回撤。
到了 2021 年,二者間營收差距已有千億美元,凈利潤更是差了一倍不止。
顯然,從業績看,蘋果更強。
但無論是三星電子還是蘋果,都領先華為、小米不止一個身位。
2020 年華為營收 8914 億元億元,凈利潤 646 億元。同期小米營收 2459 億元,凈利潤 130 億元。
這是二者歷史最佳業績,但與三星蘋果比,差距很大。
三星電子主要有半導體存儲器、顯示面板和智能手機三大塊業務。
三星在顯示面板領域處于壟斷地位,2020 年市占率達到 81.2%,蘋果、華米 OV 均從三星采購。
與臺積電一樣具有 5nm 芯片生產能力,高通驍龍 888 就是由其代工,3nm 芯片預計于今年投產。
掌握 Expose 處理器技術,自研核心和 5G 基帶,并與 AMD 合作生產 GPU。
最新的基于 Exynos 2200 集成的 AMD Radeon GPU 頻率為 1300MHz,高于蘋果 A15 的 1200MHz。
在 DRAM、NAND 市占率均第一,分別為 43.9%、34.5%。
在 CMOS 領域也占據 22%的市場份額,直追全球霸主索尼。
小米近年的旗艦機大多采用三星 CMOS 芯片,在 DXO 排行榜名列前茅。
IC Insights 最新數據顯示,三星電子 2021 年超越英特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供應商。
整體來講,三星產業鏈垂直整合戰略是成功的,但弊端也不小,遇到較大危機便有傾覆危險。
首當其沖的是管理,控制的產業鏈越長,管理層級鴻溝也就越大。韓國傳統的 " 家長式 " 管理也造成了決策體制黑箱化及對法治規則的蔑視。
這使三星一直缺少自發性創新,難以出現蘋果 iPod 類的革命性產品。
而三星整個智能手機團隊與其它兩個支柱產業相比,營收處于二線話語權不足,內部零部件拿貨價和代工費用也畸高。
三星在上世紀就大力投資半導體和液晶面板等重資產行業,這導致了第二個弊端 : 重資產投入。
芯片工廠、內存顆粒廠房、面板產線,均是吞金巨獸,折舊巨大。
2021 年 8 月,三星宣布未來三年將投資 240 萬億韓元(約合 1.33 萬億元人民幣)在半導體等領域,這是三星繼 2018 年 180 萬億韓元后的又一大手筆投資。
三星資本為何源源不斷?說到底,是韓國以舉國之力進行扶持,但國家沒錢了呢?
1997 年金融危機時,韓國外匯儲備急降到不足 100 億美元,三星赤字也高達 1700 億韓元,面臨絕境。最后被迫出賣股權,致使三星 55% 股份,89% 分紅優先股被外國投資者持有至今,其中大部分是美國資本。
韓國經濟體量小、工業規模及縱深不夠,歷屆政府強行發展與自身要素稟賦不符的重工業,使經濟始終暗藏危機。
對三星而言,則是無奈之舉,這是第三個弊端。
中國一個經濟活躍的省份就可以建立起全覆蓋的產業集群,三星只能窮自己之力在產業鏈上不斷延伸。
所以,三星雖具有領先性,但國家產業結構、共生能力、風險抗性與中國差異太大。孤注一擲的全產業鏈戰略,也不值得國內廠商效仿。
與三星相比,國內廠商不需要單打獨斗。
蘋果則遵循喬布斯的輕資產戰略,將供應鏈管理水平和影響力發揮到極致,使毛利率與凈利潤長期維持在 40%、20% 左右。
從中短期來看,供應鏈管理能力將成為各大廠商全球逐鹿的勝負手。所以,蘋果更值得國產廠商學習。
但吃了美國的虧,中國更強調 " 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這與蘋果的全球化開放式供應鏈又有所不同。
把上下游產業鏈分解,對 " 卡脖子 " 環節進行自主替代,改變以歐美、日韓為主的供應鏈架構體系,是中國手機產業大趨勢。
02 實現 " 雙鏈 " 自主化
Gartner 的《全球供應鏈 25 強》榜單,被公認為是業內唯一評價供應鏈水平和成熟度的標尺。在這個榜單之上,還有 " 大師 " 類別。
蘋果已連續三屆當選 " 供應鏈大師 ",供應鏈核心指標 " 庫存周轉天數 " 蘋果只需 7 天左右。而華為需要 107 天,小米要 62.5 天。
身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蘋果自有傲視群雄的資本。
發展初期,蘋果從核心的輕資產環節 " 生態 " 及 " 運算力 " 入手,打造 IOS 系統及 A 系列芯片。后期逐步滲入到重資產環節,但只是自研 + 代工,本質上并不參與任何零部件生產。
但蘋果 " 無縫化 " 管理體系已將整個供應鏈打通,將上下游供應商的生產經營納入自己的生態之中。從原材料端直到客戶下單,都了如指掌。
" 果鏈 " 廠商也會成長很多。
如立訊精密在 2012 年打入 " 果鏈 ",10 年間營收翻了差不多 90 倍。
據未經官方證實的數據,去年立訊精密組裝了大約 650 萬部 ihpone,這標志著大陸廠商首次打進由中國臺灣企業把持的蘋果手機代工市場。
比亞迪也開始代工 ipad,聞泰科技則成為蘋果 2022 年新款 MacBook 的組裝廠。
還有歌爾股份,中高端 VR 頭顯出貨量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并獨家代工 Facebook Quest2。
據 2021 年蘋果公布的 200 家供應商 ( 2020 年數據 ) 名單 , 近三分之一的新入圍公司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供應商總數達到 48 家。
在大陸的工廠數也由 2017 年的 250 家增加到 259 家,占比 42.46%。
這凸顯了中國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中的地位,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中國手機產業的繁榮。
但蘋果始終是一家美國商業公司,要的只是自己成功,而不是中國手機產業或特定供應鏈企業的成功。
如歐菲光,被列入實體清單后便被踢出 " 果鏈 "。
東南亞制造業對中國手機組裝和非核心零部件的 " 取代 ",大概率也會在未來十數年發生。
據印媒報道,蘋果在富士康位于印度清奈市的工廠,預計 2 月份正式生產新機。
所以,要有與之相當的風險預案。以國產扶持在國產,實現 " 雙鏈 " 自主化,是解題之法。
" 果鏈 " 上的中國企業也難以獲取較高毛利率。
毛利率不高就無法保證研發投入,也無法追趕在重資產環節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如顯示面板領域的三星。
IHS Markit 數據顯示:2017 年,全球 OLED 市場基本被三星壟斷,彼時國產屏僅占有 0.1% 的市場份額。
那時的三星任意撕毀合同,先后縮減、斷供 HTC G7 和華為 P1、Mate 9Pro 屏幕供應。甚至小米無意間得罪了三星高管也被斷供,使 " 當時的小米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
此后,華為和小米開始有意識的把訂單向國產供應鏈廠商傾斜。
如 Mate X 推出時,華為寧肯虧損近七千萬美元,依舊與京東方合作。而小米 12 系列,則采用了華星光電的屏幕,當下為小米代工的藍思科技也是 " 果鏈 " 企業。
華為郭平就曾坦言:華為將會使出所有力量幫助供應鏈,幫助供應鏈就是幫助華為自己。
與此同時,國家對京東方、維信諾等國產廠商予以大力扶持。以京東方為例,2006 年至 2018 年,僅定向增發的方式就融資 705 億元,其中政府補助 61 億元。
到了 2021 年上半年,CINNO Research 數據顯示,中國大陸面板廠總營收約 316 億美元,同比增長 98%,約占全球總營收的 42%。
而韓國同期下降 7 個百分點,為 33%。
京東方更是獨占全球面板廠營業利潤的 26%,位列全球第一。
2021 年前三季度,京東方柔性 OLED 面板出貨約 4000 萬片,出貨量全球第二。
業界預計京東方 2022 年可供應蘋果 4000-5000 萬支 OLED 面板,京東方還是三星、OPPO、榮耀屏幕供應商。
1 月 10 日發布的榮耀 Magic V 系列,就搭載了京東方 7.91 英寸柔性 OLED 顯示屏。榮耀 60 Pro 全弧顯示四曲面柔性屏,也由京東方供應。
徹底自主發展供應鏈體系、完成高端進化、樹立行業領導者能力,這將決定中國手機問鼎一戰的走向。
03 華米星果與世界第一
在手機產業多個細分領域,很多國產供應商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極大的推動了以華米 OV 為代表的中國手機陣營的崛起。
但遠遠不夠。
從全球手機產業分布來看,依然是美國以品牌和技術為核心,韓國、日本以核心零部件和技術為優勢。
中國是全球手機產業鏈最為完善的市場,但不以技術創新見長。
如蘋果供應鏈仍然嚴重依賴 3M、英特爾、美光、高通等美國供應商。而中國在 " 果鏈 " 上,尚有電路板,芯片,被動元件,光學鏡頭,濾波器等領域有待國產化突破。
中國手機這場全球爭雄路,此時論及成敗還為時過早。
而毛利率從未超過 18% 的小米,被雷軍拉出來硬鋼毛利率 40% 的蘋果,對成立僅十一年的小米并不公平。
小米每年不超 4% 的研發力,也無法和蘋果相提并論。
2017 年 -2020 年,蘋果研發投入分別為 115.8 億美元、142.4 億美元、162.2 億美元、187.5 億美元。
至于國內高端市場,數據顯示 2021 年 10 月,蘋果在 "5000-8000 元 "、" 高于 8000 元 " 這兩個主要價格區間的市占率達到了 83.6% 和 94.1%。2020 年同期,這兩個數字是 42.5% 和 13.7%。
2021 年 11 月,iPhone13 以 272 萬臺的成績依然保持單機銷量第一,蘋果也連續第二個月在中國登頂。
高端手機也是小米的重要利潤來源,但小米沒有接住華為的棒。
就目前來看,能夠和蘋果一戰的只有華為。
1 月 11 日,IFI 最新報告顯示,華為以 48307 項專利位列全球第四位,超越蘋果、IBM 等美國巨頭。
歐盟 2021 工業研發記分榜數據,華為排名第二,研發投入 1259.1 億元,同樣力壓微軟、三星、蘋果。
當然,由于統計口徑不同,少于華為自身公布的 1418 億元。
" 打光最后一顆子彈 ",華為沒有失言。
華為長期保持高毛利低凈利:毛利率 30-40%,凈利潤率 8-10%。
這是一家企業是否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最直接體現。
1 月 8 日,有消息透露:華為正在全力研發瀏覽器內核,預計兩年后就可見到內核完全自研的華為瀏覽器。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將在 2022 年發行一筆 40 億元的債市融資,并稱不會用于牟利,主要用于研發。
以創新推動創新,倒逼供應鏈企業不斷技術迭代,是蘋果值得學習的根本之處。
過于依賴供應鏈,用供應鏈定義產品," 堆 " 技術指標,這是國內廠商被稱為 " 組裝廠 " 的原因。
而國產供應鏈企業,卻在不斷創新并取得顯著成果。特別是高端芯片,未來幾年可能有所突破。
如芯片生產的核心設備刻蝕機,中微公司的 5 納米刻蝕機成功進入臺積電產線。上海微電子的完全去美化技術 28nm 光刻機,已可以匹敵 ASML 水準。
南大光電年產 25 噸存儲用光刻膠生產基地已建成,國晶半導體的 12 英寸大硅片生產線已投產。
中芯國際位于深圳的 12 英寸晶圓工廠預計今年投產,還有兩座在建。可生產 GPU、CPU 等高端邏輯芯片,月產能將達到 4 萬片。
電子信息研究所溫曉君去年透露,14nm 芯片將于今年量產,并實現了如刻蝕機、薄膜沉積等關鍵裝備的從無到有。
2021 年 11 月份余承東稱:2023 年華為將 " 如閃電般歸來 "。
而國家要求,2025 年芯片自給應達到 70%。這意味著,高端芯片國產化,可能最早于 2023 年,最晚于 2025 年實現。
屆時,華米星果,誰是那個壹,自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