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鉛筆道
記者 | 戰兵
編輯 | 祺然
來源 | 壹 DU 財經(ID:yiducaijing2021)
今年以來,明星塌房不斷,微博也成了名副其實的 " 瓜地 "。前兩天李靚蕾長文開撕王力宏,疑似微博 CEO 夫人也親自下場追問 " 熱搜為啥沒了 "。
小壹哥身邊確實好多朋友不玩微博了,但一遇到突發事件尤其是明星八卦,還是會一窩蜂的去微博 " 吃瓜 "。與此同時,還有一批年輕的朋友一直在微博,有的人在微博追星,有的人繼續在微博記錄生活,有的人在微博關注多年前就關注的網紅。
對很多人來說,微博似乎成了一片 " 瓜地 ",在快樂吃瓜的時候,人們很容易忽視其具備的營銷價值。甚至都忘了,微博是中國社會化營銷的開山鼻祖。曾經,市場部做的品牌推廣、產品上市方案里,要是沒提微博,都不好意思交。
一方面,微博 " 年紀大了 ",2009 年開始,微博是很多人用的最久的社交軟件;
另一方面," 后生可畏 ",短視頻、直播風生水起,人們有意無意的忽視了微博的營銷價值。
在新品牌、新產品爆發的當下,微博的營銷價值還有嗎?
1. 微博營銷的 " 家底 " 還算厚
一個月前,微博剛剛于港交所二次上市。
招股書顯示,2018 — 2020 年上半年,微博廣告及營銷收入分別為 15 億美元、15.3 億美元、14.86 億美元,占總收入比重分別為 87.24%、86.60%、87.94%。2021 年上半年,該收入為 8.92 億美元,占比 86.35%;2021Q3,該項收入為 5.38 億美元,占比 88.5%。
這是個什么概念呢。
簡單來說,最近三年,微博的廣告及營銷收入均保持在百億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雖然比不上阿里、騰訊、字節這些流量巨頭,但在中國互聯網公司中,其廣告收入也能擠進前十。
根據 Marketing 的統計數據,2021 上半年及 2021 年 Q3,微博廣告營收均位居國內互聯網公司第十位(含未上市的巨量引擎),排在阿里、騰訊、字節等流量巨頭,以及京東、拼多多、美團等擁有海量商戶的電商平臺之后。排在愛奇藝、360、B 站、知乎、虎牙等之前。
尤其在今年 3 季度,大廠廣告收入 " 失速 " 成為熱點,字節跳動國內廣告收入停止增長,這是其自 2013 年以來首次出現此情況;百度財報顯示,Q3 廣告營收同比增長 6%;騰訊 Q3 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5%,環比下降 1%;阿里財報收入放緩,客戶營銷(含廣告和傭金)收入同比增長僅為 3%...... 在此情況下,微博 Q3 同比 29% 的增速顯得難能可貴。
從用戶規模看,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微博月活躍用戶達 5.73 億,同比增長 6200 萬,日活用戶數達 2.48 億,同比增長為 10.5%。不論是日活還是月活,微博都還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從第三方數據機構 Trustdata 的數據看,微博 2021 年 9 月 MAU 位居中國所有移動應用第 8 位,高于美團、京東、快手等。
與此同時,微博的用戶結構也更受企業主青睞。微博發布的《2020 年微博用戶發展報告》顯示,截至 2020 年 9 月,微博 90 后用戶占比為 48%,00 后占比為 30%,兩個年齡段合占接近 80%。年輕人在哪里,哪里就是營銷的主戰場,年輕的用戶結構,是微博營銷的一大優勢。
營收排名靠前,用戶規模領先且用戶結構較為優質,微博的這份營銷 " 家底 " 著實不薄。
2. 如何理解微博營銷的價值
每個營銷平臺都有自己獨特的標簽。
百度是搜索,阿里是電商,快手是老鐵文化,抖音是網紅小姐姐,微信是朋友圈,微博就是 " 廣場 "。作為社交媒體,微博的廣場屬性是其獨特的標簽和價值。
對于品牌主來說,這些平臺屬性不同,承擔的營銷功能也不同。新品要精準曝光,銷量從 0 到 1,天貓、京東是首選;要種草,就選微博、抖音、小紅書;要做娛樂營銷、制造熱點,引發全民關注,就離不開微博。
這么多年,微博也一直在強化自身社交平臺的屬性,在營銷端,微博提出了品牌社交資產的概念。對于這一概念,應該如何理解呢?
我們可以拆成三個詞分別理解。
首先是品牌。一個企業為什么要做品牌?尤其是在新產品、新品牌快速崛起的當下,通過 KOL 帶貨、明星直播,似乎很多品牌一夜之間就火了,有了銷量又有了知名度,是不是就不需要品牌了?
這其實是對品牌的誤解,品牌不僅僅是帶銷量,更是企業的護城河。護城河源于對品牌的信任。這種信任決定一些品牌能成功,一些品牌不能成功。比如國產汽車品牌,雖然技術、渠道已經與國外品牌相差無幾,但這多年,遲遲無法實現品牌向上。有些品牌犯一次錯就銷聲匿跡,有些品牌就容易被公眾原諒。比如衛生安全是餐飲企業的命門,海底撈、肯德基都曾被曝光類似問題,但生意并未受到多大影響。
分眾傳媒的江南春說,人口紅利、流量紅利消失了,人心紅利、品牌紅利正在到來。所謂人心紅利也是品牌紅利,即用戶心目中更傾向于選擇哪個品牌。
微博營銷高級副總裁葛景棟認為,流量只是工具,種草只是手段,品牌才是核心。而品牌正是微博營銷擅長和側重的。" 微博非常適合一些已經走過了 0-1,不僅是想賣貨促銷的商品,而是希望做好長期發展、講好品牌故事的客戶。"
為啥微博就適合企業做品牌呢?這就到了第二個關鍵詞,社交。微博的本質是社交輿論場,品牌為什么要社交?
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品牌不是自己說的,而是留在用戶心中的。這意味著,品牌要跟用戶有連接、有互動,不論是看了企業投放的廣告,KOL 的種草,還是去品牌門店體驗,在電商網站下了單。每一次的連接和互動,都是給用戶形成品牌認知,幫企業構建品牌的一個環節。
微博的社交輿論場,是個高頻跟用戶互動,且帶有情感連接的場景。仔細想一下,很多品牌在電視、電商等渠道的品牌形象非常高大上,猶如職場精英,睿智能干但有點讓人無法親近。而在微博,職場精英成了可以談心,朝夕相處的鄰家小哥哥小姐姐,變得可愛可親。一段略帶俏皮的人格化表達,一張精心設計的創意海報,都可能在微博引爆,而且是以用戶接受的方式,這是微博場景品牌塑造的獨特價值。
而且,當遇到突發事件時,微博也是品牌重要的發聲渠道,是一個對外的窗口。
說了這么多,最后積累的品牌社交資產到底是什么資產?大概可以從兩個維度理解。一個是通過內容構建的品牌資產,一個是通過流量積累的用戶資產。
前者可能是好的品牌口碑,也可能是更新的品牌形象。提到杜蕾斯,大家都能想到微博上那個尺度拿捏的恰到好處,讓人印象深刻的高手。而傳統家電巨頭海爾也在微博變身 " 藍 V 總教頭 ",成功營造了老品牌的年輕化社交新形象。
這種品牌資產是有溫度,有情感連接的,一旦建立,就是持久的。而且是以一種相對低成本高收益的方式。雖然優質內容難得,但相比明星帶貨、KOL 種草或者信息流廣告等靠量引爆的方式,靠創意以小博大的內容營銷成本還是低的。
好的內容不僅帶來品牌資產,還帶來流量和用戶資產,也就是私域流量。微博上用戶和品牌方、明星、KOL 大多數弱社交關系,即我知道你,但沒買過、沒用過。隨著品牌方持續投入內容建設,弱社交關系將逐步轉變為強信任關系,按照微博的說法就是從 " 流量池 " 變 " 信任池 "。尤其在今年微博企業藍 V 升級為微博品牌號后,很明顯看到微博在加快幫助品牌做私域流量運營,幫助品牌在微博轉化用戶、做成生意。
3. 變局之中的微博營銷
新形勢下,用戶觸媒習慣在變,爆品的邏輯在變,企業的訴求也在變,大的營銷平臺也不得不變。
當前,營銷平臺普遍呈現兩個趨勢,一是強調自己的技術屬性。從策略洞察到創意產出再到反饋調整,都依賴數據、理性。比如 AI 營銷、營銷科學,幫助企業營銷效果、營銷步驟可度量。
二是不停留在廣告、營銷階段,而是要幫助品牌做成交、做生意,實現銷量的增長。短視頻平臺開店,小程序開店等等,反正用戶都在這兒了,不下個單豈不可惜。
以上兩個趨勢,微博也在積極布局,尤其是在傳統的內容營銷、社會化營銷之外,微博積極向助力品牌銷售的方向延展。
一個代表是,2020 年 3 月,正式推出的微博小店,可為電商平臺帶貨。
今年 8 月起,微博發起 " 星推官計劃 ",達人通過微博小店帶貨京東、拼多多、有贊、微店平臺的商品,可獲得 100% 傭金,零成本帶貨。
整個雙十一期間,微博好物分享博文超 600 萬條,購買互動超 3 億次,帶貨 GMV 同比增長 534%,人均訂單同比增長 537%,博主人均帶貨收益提升 377%。
另一個代表是今年升級的品牌號,品牌號有點企業第二官網的意思,跟微信、抖音、百度等平臺打造的品牌專區類似。品牌號是微博營銷的集大成者,以元氣森林為例,入駐品牌號之后,其官博主頁集合了品牌視頻、品牌星品(核心產品)、微博小店、粉絲群、品牌話題、品牌摯友(明星代言人及 KOL 種草內容的合集)、品牌矩陣等多個模塊,將品牌自產內容與網紅種草內容,私域流量粉絲群,在線銷售渠道等打通,實現了基于內容型產品的全鏈路營銷打通。
不論是引入電商生態還是打造品牌第二官網,微博的起步有點晚,速度有點慢,不過,這也是其未來機會所在。
雖然,對一些人來說,微博有點老了,尤其當前的市場也提供了一些讓品牌一夜爆紅的可能,但不要忘了,微博仍是制造熱點、做社會化營銷的不二之選。
而且,對于那些目光長遠,相信品牌力量的品牌,仍會深耕微博的社交輿論場,為品牌贏得一張長期有效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