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天候科技
過去十年,小米手機經歷了高速狂奔、極速下滑、觸底反彈等不同的階段。晉升全球第二對小米來說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但雷軍的野心不止于此。只是在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受到疫情、宏觀經濟、原材供應、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加之行業競爭激烈、小米能否坐穩 " 全球第二 " 這把交椅,沖刺第一?所有人都在等待最終答案。
作者 | 于惠如 編輯 | 羅麗娟
" 和大家分享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這是雷軍給小米發布全員信的開頭。
而這一好消息即,小米第一次成為全球第二——根據 Canalys 發布的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報告,小米市場份額 17%,智能手機銷量超越了蘋果,首次晉升全球第二。
雷軍形容這是 " 夢幻般的成就,也是小米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
今年是小米成立以來的第十個年頭。2011 年 8 月 16 日,北京 798 藝術中心,雷軍攜帶第一臺 1999 元的小米手機亮相。網上預售開放 6 小時后,賣了 40 萬臺。這是小米歷史上的第一個里程碑事件。
在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再加上 " 天大 " 好消息影響,7 月 16 日,小米集團股價漲幅一度擴大至 6.3%,創 5 月 12 日以來最大盤中漲幅。
作為小米 " 一號位 ",雷軍的喜悅之情表達得很直接。7 月 16 日凌晨,他通過微博公布了這則消息,隨后又連發兩條微博,發布公開信祝賀所有小米人,并對粉絲表示感謝。
眼前的成績的確值得雷軍高興。
Canalys 2021 年第二季度的統計中,第一名的三星手機市場份額為 19%,與第二名的小米僅相差 2%,而蘋果以 14% 的份額名列第三,OPPO 和 vivo 的份額同是 10%,分列四五名。
" 我們首次站到這樣的高度,后面我們必將面臨激烈而焦灼的拉鋸戰。相比眼下的慶祝,我更期待,我們能夠盡快真正坐穩世界第二。" 雷軍說。
實際上,這背后小米還有更大的野心——超越三星,登頂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在 5 月 24 日的年度小米校招生集中培訓上,小米合伙人、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盧偉冰透露,對于這一目標,雷軍給出的時間是三到五年,而盧偉冰給出的時間更短:三年左右。
如雷軍所言,站上全球第二意味著更大的挑戰,那么小米全球第二的成績是否可持續?目前已實現多條腿走路的小米,能否實現成為全球智能手機第一廠商的愿望呢?
1
谷底狂奔
在此之前,就有媒體報道提到,盧偉冰稱今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將有十分大的概率超越蘋果。
一個多月后,盧偉冰的預測成為現實。
看似不經意,但從第三到第二,小米苦苦追了 7 年。
2014 年,剛成立三年的小米憑借著極致性價比的定位,快速獲得了市場認可,全年出貨量超過 6000 萬臺。彼時,小米估值 450 億美元,開始著手布局海外業務。當年第三季度,小米問鼎中國第一和全球第三。
那是小米首次進入全球第三,但再回到全球第三已是 6 年以后。
"2014 年第三季度,我們首次進入全球前三,接著我們遭遇了巨大困難,很快跌出了全球前五。" 雷軍在公開信中回憶。
2014 年 7 月,由于屏幕供應商 Wintek 突然倒閉,小米不得不臨時更換供應商。受此影響,小米 4 遇到猝不及防的缺貨問題。
半年后,承擔 " 沖擊 3000 元檔位 " 重任的小米 Note 正式發布,卻成為小米史上最失敗的旗艦機型。而在同一時期,友商華為的新機 Mate7 一戰成名。
2015 年,小米未達到銷售目標,手機出貨量約為 7000 萬臺,而友商華為則以一億臺出貨量超過小米,成為國產手機廠商第一名。在當年的公司年會上,雷軍吐露心聲:" 說實話,我不 OK,過去一年我們實在過得太不容易了。"
這種情況在 2016 年加劇,OPPO、vivo 依靠強大的線下渠道,迅速搶占了低線城市的用戶和口碑。
2016 年開始,小米開始 " 全面補課 "。" 在最低谷的時刻,我們下決心‘補課三年’。" 雷軍在一次采訪中透露,小米補課的內容主要在集中兩方面:一是研發體系的建設,二是研發技術的積累。
艱苦卓絕的 " 補課 " 一補就是 5 年,小米終在 2020 年第三季度重回全球第三。
當時,根據 IDC、Canalys 和 Counterpoint 三家市場研究公司的報告,小米手機出貨量反超蘋果,位列全球第三。
" 僅僅過了兩個季度,我們又往前邁了一步。" 雷軍在公開信中說。在他看來,小米晉升全球第二也是 " 戰略的重大勝利 "。
去年 8 月,小米確立了未來新十年的核心戰略—— 手機 X AIoT,再次明確了智能手機業務的核心地位,進一步推動智能互聯。同時還確立了永不更改的 " 三大鐵律 ":技術為本、性價比為綱、做最酷的產品。
小米披露的業績報告顯示,2020 年,小米收入達人民幣 2459 億元,同比增長 19.4%;經調整凈利潤人民幣 130 億元,同比增長 12.8%。今年一季度,總收入達到人民幣 769 億元,同比增長 54.7%。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 61 億元,同比增長 163.8%。
雷軍也將好成績歸功于 " 全球將士們的奮力拼搏 "。
" 我們在中國區試點的新零售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小米之家線上下融合的先進渠道模式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2021 年將覆蓋所有縣城,并進入鄉鎮市場。同時線上線下融合的業務模式已經驗證。"
2
能否坐穩第二名?
坐上第二之后,如何穩坐第二,是小米亟需解答的問題。
從去年開始,黑天鵝事件頻發,手機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局。針對華為缺貨空出來的國內外市場,不僅小米,OPPO、vivo、三星、蘋果等國內外手機廠商均虎視眈眈。
2021 年,對小米來說,既是下個十年的起始之年,也是小米的關鍵之年。全力以赴爭取市場成為其最真實的寫照。
布局線下渠道是小米爭取市場份額的重要一步。
去年,在 Redmi Note9 發布會上,盧偉冰立下 " 未來一年,讓每個縣城都有小米之家,讓每個米粉身邊都有小米之家 " 的 flag。自 2020 年 11 月起,小米幾乎保持了每月 1000 家左右的開店速度。
近日,小米副總裁尚進向媒體透露,一年內,小米已經開設了近 8000 家線下門店。
根據 Canalys 的統計,前五名手機廠商中,小米在第二季度的市場增速最高,達 83%,其次是 OPPO 和 vivo,分別為 28%、27%,三星為 15%,蘋果增速最慢,僅為 1%。
" 海外業務是小米迅速增長的引擎,尤其是拉美、非洲、西歐市場的增量。"Canalys 研究分析師劉藝璇告訴全天候科技。
Canalys 統計數據顯示,小米在上述三個市場的出貨量分別猛增逾 300%、逾 150% 和逾 50%。
雷軍在公開信中的提法也印證了上述解釋。" 我們國際業務進展也非常順利,我們進入了全球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境外市場的營收貢獻占比已達一半,目前在十多個國家市場份額第一,小米已成為了一家真正的全球化公司。"
Canalys 研究經理 Ben Stanton 分析,小米已經將商業模式由挑戰者向在位者轉變,啟動了多項計劃,比如整合渠道合作伙伴、更精細化管理公開市場上的舊庫存。
然而,小米還未能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相比三星和蘋果,小米平均售價分別便宜約 40% 和 75%。因此,小米今年的一大優先事項就是提升其高端產品(比如小米 11 Ultra)的銷量,但這將是一場艱難的較量。
與此同時,目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受到疫情、宏觀經濟、原材供應、生產、廠商策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行業競爭激烈、瞬息萬變,小米能否坐穩 " 全球第二 " 這把交椅,沒有人敢給出肯定答案。
" 目前的勝利不代表未來的增長,小米的地位是否能夠維持還有待市場的檢驗。" 劉藝璇說。
一位 TMT 證券分析師認為,小米成為全球第二包含很大的偶然因素,其中之一是時間節點因素。
" 蘋果手機每年銷量最好的時候在四季度,二季度是蘋果銷售最淡的時候。如果拉通全年來看的話,小米應該還趕不上蘋果。根據今年的預測,小米全年預計 1.9 億部,蘋果 2.3 億部,三星 2.6 億部左右。" 他分析。
3
不能停下的進攻
今年 3 月底的一場發布會上,52 歲的雷軍正式宣布下場造車。站在小米的十字路口,雷軍做出了這個 " 最后一次創業 " 的決定," 我們又將迎來一場變化。"
對于下場造車的關鍵點,雷軍認為,十年創業的小米已經具備堅實的基礎——彼時小米擁有一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穩健增長的全球第三的手機業務,以及 1080 億元的現金儲備。
官宣造車后,雷軍的工作重心也轉向造車,將主要精力放在為造車搜羅人才和獲取供應鏈支持。
此后,小米在汽車業務上動作頻頻。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雷軍已拜訪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等車企,并與國內三家造車新勢力企業創始人、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等業內人士商談。
另外,小米的造車業務進展也體現在投資上。
一周前,小米收購收購自動駕駛公司 DeepMotion(深動科技)。此前,小米還投資了縱目科技、禾賽科技兩家自動駕駛領域的企業。
獨立 TMT 分析師付亮說,汽車是一個復雜的產品,供應鏈的整合、團隊管理都將是小米需要面臨的挑戰。
在手機行業一路過關斬將的小米,能否將成功復制在造車上?
" 二級市場是不太看好小米造車的,從股價反應就可以看出來了,首先市場覺得這個事情太遠了,其次,小米在這個業務上沒有什么核心優勢。" 前述 TMT 證券分析師表示,手機是小米的基本盤,未來小米的增長點還是在手機業務上。
雷軍承認," 和這些全球最強大、最具創新力的同行企業在世界最高舞臺上同場競技……我們還很年輕,積累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保持冷靜,保持謙虛。"
但他也仍然如以往的很多次一樣,無比樂觀," 正是因為激烈的競爭和互相砥礪促進,我們才能把自己磨得越來越銳利,越來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