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藍鯨TMT 費騰
近日,“愛優騰芒”等長視頻平臺以及其他影視傳媒單位共同發布了《關于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呼吁廣大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尊重原創、保護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對相關影視作品實施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侵權行為。
從聲明可以看出,這73家影視傳媒機構將矛頭直指三大頭部平臺抖音、快手、B站,以及這些平臺上的內容創作者們。
近年來,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迅速,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不過隨之而來的短視頻侵權問題也日益嚴重。相關報告顯示,僅2019年至2020年10月之間,累計監測疑似短視頻侵權鏈接1602.69萬條,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高達92.9%。
多位專家對記者指出,短視頻屬于比較新的領域,法律規范對這一領域的規制尚在構建之中。“隨著相關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整治短視頻侵權行為刻不容緩。短視頻平臺及內容生產者亟需增強法律意識,規避侵權行為。”
73家影視機構聯名發聲維權,直指短視頻平臺及內容生產者
日前,一則影視公司及長視頻平臺聯合發布的關于保護影視版權的聲明引起轟動。73家影視傳媒單位發表聯合聲明,將對網絡上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長短視頻間的矛盾正在不斷升級,此事件將成為里程碑。
本次聯合聲明的發起方包括新麗傳媒、正午陽光、華策影視等53家知名影視公司,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芒果TV、咪咕視頻5家頭部長視頻平臺,以及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等15家影視行業協會。
從聯合聲明內容來看,主要包含三點。首先,73家發起方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將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其次,聲明發起方呼吁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切實提升版權保護意識,真正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在對影視作品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時,應檢視是否已取得合法授權,避免誤入侵權泥潭。
最后,發起方呼吁社會各界積極對侵權內容予以舉報、刪除、屏蔽,共同預防、抵制侵權行為,共同維護影視行業的合法權益。
專家指出,“搬運”是指將他人制作的視頻內容直接下載到自己的賬號里,并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傳播;“切條”是指將原本完整的影視劇長視頻分割成一條條短視頻,再通過線上方式進行分享、傳播等行為,甚至造成“短視頻追劇”現象。
從聲明可以看出,這73家影視傳媒機構將矛頭直指三大頭部平臺抖音、快手、B站,以及平臺上的內容創作者們。
有分析表示,未來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上的影視相關剪輯可能會大量減少,用戶喜愛的二次創作內容也可能因版權問題受限。各平臺內容創作者的素材也將受到限制,或面臨一波“嚴管”。
短視頻內容侵權成風,熱門影視綜成“重災區”
近年來,我國短視頻行業發展迅速,影響力在不斷增強,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及人均使用時長依然保持較大增長。QuestMobile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12月,國內短視頻用戶規模同比增6%至8.72億,月人均使用時長為同比增39.7%至42.6小時,頭條系和快手系仍然牢牢占據短視頻行業的頭部流量。
然而,在短視頻行業不斷發展的背后,侵權問題也在日益凸顯。
《2020中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0年10月,累計監測疑似侵權鏈接1602.69萬條,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高達92.9%。相關監測數據同時顯示,熱門電視劇、綜藝節目、院線電影為被侵權的“重災區”。
記者發現,在抖音、快手、B站上,有不少視頻博主將熱門影視綜內容剪輯為幾分鐘的精華版,以CUT、合集等形式發布,播放量可以達到幾千萬甚至上億次,而這些視頻均未標注來源。憑借這些剪輯視頻,不少博主躋身為頭部大V。
冠勇科技CEO吳冠勇指出,雖然短視頻時長短,但內容涉及背景音樂、視頻素材及字幕等多個領域,侵權盜版頻發、版權問題突出,表現在未經授權進行搬運、二次剪輯創作,主播在直播間未經授權播放、翻唱音樂作品等版權風險。
“有的用戶法律意識不強,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視頻、或者從中截取片段以自己的名義去發布。也有可能他本身知道這種做法是侵權的,但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追求用戶、粉絲數、點擊量以及廣告收入,仍然去從事這種行為,因此引發版權侵權的問題。”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占領表示。
據媒體調查,一般短視頻內容搬運工只運營三四個賬號,正常情況下一個月賺2-3萬左右。而有些頭部博主則掌握幾百個賬號,以團隊方式操作,每天發視頻,平均每個號一天賺50元左右,月盈利基本過10萬元。
SMG版權資產中心副主任姚嵐秋認為,這些行為不僅侵犯了影視作品權利人的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合法權益,某些短視頻還以混剪取代全篇,損害影視作品的完整性、曲解影視作品內容的主旨原意。
“影視創作者的原意被任意剪輯的短視頻歪曲,甚至產生南轅北轍的歧義,打擊了原作者的創作積極性,將影響影視行業的長遠發展,破壞影視行業的健康生態。”姚嵐秋說道。
相關政策陸續出臺,專家稱整治短視頻侵權行為刻不容緩
早在2018年,國家相關部門便開始對視頻侵權行為進行規范和監管。當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特急文件《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將部分網絡視聽節目非法抓取、剪拼改編的行為定性為侵權。通知還嚴格管理包括網民上傳的類似重編節目,不給存在導向問題、版權問題、內容問題的剪拼改編視聽節目提供傳播渠道。
隨后,相關部門發布了一系列管理規范,并針對短視頻侵權行為發起專項行動,約談了抖音、快手、西瓜視頻、好看視頻等15家短視頻平臺。不過,有部分平臺及視頻內容生產者仍在“鉆空子”,利用知識產權保護的“避風港原則”規避風險。
有分析人士認為,“避風港原則”的產生有其歷史合理性,但目的并非限制和減輕網絡服務商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更不是在版權保護領域開辟一個不受管轄的“盜版避風港”。
“部分平臺存在‘默許侵權者使用,坐等權利人通知刪除,甚至延緩刪除’等濫用‘避風港原則’的現象,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多位專家對記者指出,短視頻屬于比較新的領域,法律規范對這一領域的規制尚在構建之中。“目前,短視頻模板是否構成作品、屬于何種作品,用戶、平臺對短視頻模板的使用方式、使用范圍都有待進一步明確。”
“短視頻維權較其他種類的維權,面臨更大的挑戰。首先,短視頻興起時間較短,尚未研發出成熟的監測技術,監測準確率有待提高;其次,短視頻侵權訴訟中權屬證明材料收集極其繁瑣,導致效率低下;最后維權投入產出比較小,相較前期的巨大投入(監測、取證和權屬材料收集等),短視頻的獲賠賠償金額明顯偏低。“知乎上一位娛樂法律師表示。
“不過,隨著相關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整治短視頻侵權行為刻不容緩。短視頻平臺及內容生產者亟需增強法律意識,規避侵權行為。”業內專家對記者說道。
對于如何去解決短視頻的侵權行為,小豬優版內容開放平臺負責人認為,應該從兩方面來推進。在法律層面,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將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將單條短視頻侵權法定賠償額上限提高至500萬元,下限確定為500元。“這部法律的推出將加大短視頻侵權成本,未來,國家或將加大力度懲治短視頻侵權行為。”
在另一方面,需要建立一個行之有效的短視頻內容創作機制,讓版權合法有序流通,在版權方利益不受損失的情況下,讓創作者、平臺都能夠從中獲利,使生態能夠健康持續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