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3月22日,“醫美第一股”新氧科技(SY.US,以下簡稱“新氧”)于美股盤前發布了2020年及第四季度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Q4,新氧營收同比增長18.6%至4.25億元,接近于公司此前給出業績指引下限(4.2億至4.5億元),但創下公司上市以來單季度收入新高。
鈦媒體制圖;數據來源:財報
新氧CFO于敏表示:“2020年第四季度實現總收入4.24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6%,這主要得益于平臺付費醫療機構數量的增長。”
四季度,新氧平臺上的付費醫療機構數達到4746家,較2019年同期的3378增長了40.5%,在全年4個季度中增速最快,過去3個季度,這一增速分別為22%、18.3%、26.8%。
與付費醫療機構數同步大幅增長的是新氧平均月活躍用戶數(MAU),2020年Q4,新氧MAU同比增長142.3%至890萬,連續6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
但是這份不乏亮點的財報發布后,周一美股開盤,新氧高開轉跌,盤中一度深跌近18%。截至收盤,新氧跌16.79%,報10.01美元,市值較2021年2月17日股價高點的18.62億美元縮水至10.69億美元。
新氧繼續增長,市場為何不買賬?
就各項數據單獨來看,新氧四季度不僅營收總額創新高,其盈利能力也在逐漸恢復。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新氧Q4凈利潤6220元,同比增速雖然下滑28.01%,但相較于前三個季度,下滑幅度降低。
鈦媒體制圖;數據來源:財報
運營數據方面,現階段的新氧可以說不存在流量焦慮,其四季度的MAU繼續高速增長,這也受益于疫情培養了用戶習慣的線上遷移。按照新氧科技董事長兼CEO金星的說法,用戶數保持增長主要得益于不斷豐富的平臺內容以及“VR到店”和視頻面診等創新服務的推出。
2020年10月,新氧發布了“VR到店”,這是一項通過VR全景技術實現場景化、全時化、個性化的線上服務功能,可以將用戶到院的場景前置,將機構服務場景線上化,包括北京聯合麗格第一醫療美容院、成都極光口腔等醫美相關機構均上線了VR到店。
伴隨著“她經濟”的興起,醫美正在加速釋放需求。德勤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經從2015年的648億元攀升至2019年的176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28.7%,遠超全球的8.2%。與此同時,2019年中國醫美項目的滲透率為3.6%,顯著低于日本、美國、韓國等。也就是說,還將有更多的求美者進入市場,她們也渴望在決策之前了解醫美場景,新氧推出的“VR到店”給了新進入者一個便捷的展示窗口,對于新用戶的吸引力不在話下。截至2020年四季度,新氧兩年間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翻了4.6倍。
鈦媒體制圖;數據來源:財報
但無論是“VR到店”還是更早就推出的視頻面診服務,其最大的作用是改變了新氧平臺上傳統的獲客模式,對于最終的產生的醫美行為來說都是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并非核心推動力。
去年四季度,新氧MAU繼續大漲,但與之相對的是付費用戶數緩慢爬坡,同比增速僅3.5%。2020年 Q2到Q4,新氧的用戶付費比率不曾超過3%,而在2019年的4個季度中,其用戶付費比率最低也有5%。
疫情之下,用戶來到了線上,讓新氧暫時不用再為流量發愁,但怎么將活躍用戶更多地轉化為付費用戶是擺在新氧面前的難題。在二級市場,公司的變現能力是能否提振投資者信心的強有力條件。
醫美消費屬于重決策行為,獲取用戶和實現用戶轉化之間有不小的時間差,但根據新氧給出的2021年一季度業績指引,投資者難在短期內看到希望。新氧預計2021年Q1營收區間為3.2億-3.3億元,雖然同比增幅為75.3%-80.8%,但這是一個環比下降的業績預期,甚至與受到疫情干擾的2020年二季度營收數據相持平。
要持續提升盈利能力,就要為未來的營收空間擴容,要么在原業務上尋求突破,要么壓縮成本,繼續精細化運營。
廣告收入仍是頂梁柱,新氧的控費空間還有多大?
新氧的業務模式是通過媒體內容為社區引流,繼而通過社區培養潛在的消費者,最后走向變現。電商、醫患互動平臺和社區是新氧面對C端的三大部分,其中,電商和社區是變現的主要途徑,通過培養用戶對平臺的依賴和信任,開發消費需求并加速消費者決策。
目前,新氧的收入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信息服務和預訂服務,前者是醫美機構和產品投放在新氧各平臺的廣告收入,后者是消費者通過新氧平臺消費時,平臺收取的交易傭金。
第四季度,商家對廣告的需求不減,新氧信息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7%至3.36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達到79.1%,為過去8個季度以來的最高收入占比。不過相較于2019年新氧的信息服務收入動輒80%以上的增速,這一業務仍有增長空間,但有一個矛盾之處在于,優質的醫美機構是行業稀缺資源,反而是劣質的甚至是黑醫美機構量更多,廣告需求更強烈。
根據《中國醫療整形行業發展現狀分析報告》,目前我國正規的美容機構約有9500多家,但是市面上營業的美容機構則有超過7萬家,其余的美容機構多為“非法機構”。而新氧依賴社區而活,用戶信任是平臺最珍貴的無形資產,金星也曾表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平臺的特殊性,成立之初就一直在與不良黑產、平臺做斗爭。
這決定了新氧的信息服務業務板塊創收是需要仔細甄別并有節制的,增長將與行業線下正規醫美機構的增加相一致,不能產生大躍升。預約服務是新氧可以大力催長的業務,但在四季度,這一業務板塊收入出現疲態。
鈦媒體制圖;數據來源:財報
報告期內,新氧平臺促成訂單帶來的傭金收入為0.89億元,同比下滑5.3%,這也是新氧該業務板塊收入在過去8個季度以來第二次出現同比下滑,上一次是疫情嚴重的2020年一季度,收入0.55億元,同比下滑14.1%。彼時,線下業務開展受阻,無論是輕醫美項目還是手術類的重醫美重項目都處于停滯狀態,預約服務收入下滑情有可原。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醫美機構對于新氧平臺的路徑依賴似乎在減弱。
四季度,入駐新氧的付費醫療機構數同比大增40.5%,高于此前三個季度的增速,但新氧總體營收增速僅為18.6%,與三季度幾乎持平,預約服務更是同比下滑。在疫情影響消退、線下業務復蘇的大背景下,新氧上原有付費醫療機構的平臺依賴性在降低,這拖累了新氧的預訂定服務收入。
收入不夠,控費來補。
202年Q4,新氧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率為49.6%,過去三個季度,這一數據依次為59.6%、56.5%、61.6%。不僅在營銷支出上“節衣縮食”,本季度,其一般管理費用率和研發費用率均低于2020年前三季度,分別為11.8%、16.7%。成本的控制直接影響新氧盈利能力。
于敏表示:“本季度毛利率為85.0%,與去年同期的83.7%基本保持不變,反映了我們業務模式的不斷優化和有效的成本控制。”
但是反過來,身處格局分散、競爭激烈的醫美行業,新氧的核心還是用戶,疫情帶來的用戶線上化紅利已經過去,要持續獲取用戶,該花的錢就不能省,更進一步的控費并不利于平臺用戶的增長,這是觸及根本的問題。(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丨楊亞茹,編輯丨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