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國人對乳制品的需求不斷上升,但今年廠家非但沒有降價促銷,市場上反而漲聲一片。對于漲價的原因,企業口徑一致:原料奶價格大幅度上漲,成本壓力陡增。
目前伊利、蒙牛、熊貓乳品和認養一頭牛等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價動作,有消費者反饋,某品牌 250gX24 盒規格的純牛奶,從以前的 60 元每箱漲到 75 元每箱。
曾幾何時,高呼 " 一天一杯奶,健康中國人 " 牛奶企業,在持續漲價后,已讓不少網友感嘆," 喝不起!"
安信證券研報預計,國內奶價上漲趨勢可能持續到 2021 年年中。受漲價態勢刺激,乳制品板塊一片紅火,多家上市公司如伊利、蒙牛、熊貓乳業等股價接連漲停。截至 1 月 25 日,伊利每股為 48.8 元,市值約 3000 億元。
乳制品板塊一直是投資人和新消費創業者非常關注的賽道,市場需求和定位定價的變化,對品牌渠道、規模及產品競爭力都將產生深刻影響。原奶價格基線的上升,創造利潤空間的同時,也讓消費者對熱門品牌的預期變得更高。
疫情、環保,加劇 " 搶奶 " 大戰
過去一年,市面上的牛奶終端價格漲幅達 15%-25%。但經銷商稱,較往年正常增長幅度,這個漲幅不合理。
奶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激增、奶源銳減,疫情帶來的市場變化,倒逼乳企 " 搶奶源 " 和提價來保利潤。
全球疫情影響了乳企的供應鏈,直接導致原料采購、牛奶生產包裝、物流運輸等全鏈條的成本上漲。農業部數據顯示,當前生鮮牛乳原料價格已連續上漲到 4.18 元 / 公斤,非常接近 2014 年的歷史峰值 4.27 元 / 公斤。
1 月 5 日,蒙牛、伊利等頭部廠商對基礎白奶(典型產品為純牛奶)進行提價約 5%,但乳企支出的各項費用層層傳導給渠道商,所以在商超、便利店消費場景,奶制品零售價格比之前大幅上漲。
國內民眾注重健康養生及消費升級的需求,為品牌開辟了一條更廣闊的奶制品賽道,多元產品競爭性需求和資本熱錢的涌入,則進一步推高原奶價格。
2019 年液態奶零售額達 1285 億元,占奶制品總體的 31%,其中低溫奶的銷售額占比仍低于常溫奶,但市場規模增速已超過常溫奶,新乳業曾披露 2019 年公司低溫鮮奶的增長率為 28%。
伊利、蒙牛、三元、農夫山泉等企業對奶酪、植物基酸奶板塊也加速布局,生產低溫鮮奶和奶酪都要大量的原奶,各種新品牌、乳制品的出現讓國內廠家對奶源的需求量持續增加。
國家曾提出,要在 2020 年底實現 100 頭以上規模養殖比重超過 65%,奶源自給率保持在 70% 以上。然而由于疫情和資金、土地等制約,至今國內頭部乳企的奶源自給率約 65%,奶源結構仍然相對單一,依賴內蒙古、黑龍江為主的供奶大區。
同時,環保政策、奶牛飼料成本增加,還有牛肉價格上漲,使得不少奶農殺牛賣肉,實際奶牛存欄量快速減少。2019 年國內奶牛存欄量最低點僅 610 萬頭,遠低于 2015 年 840 萬頭的存欄量,短期內增量較難追平百萬頭差距。
國內生鮮乳 + 高端乳品需求上升,海外進口原奶成本上漲,加劇了乳企對奶源的爭奪。
去年上半年針對奶源基地伊利、蒙牛、輝山等開啟 " 搶奶大戰 ",線下費用投入較多,下半年大型乳企對奶源的控制力不斷提高,廠家和商家對利潤的訴求就越來越強烈。
每年 11 月到次年 1 月都是春節乳制品的備貨階段,消費者對牛奶需求處于旺盛階段。伊利、蒙牛等品牌減少促銷并進行提價后,股價紛紛上漲,有望改善年度經營效益。
巨頭卡位,新品牌如何破局
國內消費者對奶制品的需求非常大,牛奶市場規模超千億,但伊利、蒙牛、光明乳業等頭部品牌就占去七成以上市場份額,其余多為區域性品牌,行業 " 馬太效應 " 較強。
品牌創立的成敗,與渠道有很大關系,合適的定價能夠幫助品牌維持利潤空間,吸引分銷商、奶農及廠家等利益主體,逐步拓展 ToB 服務和 C 端市場占有率。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伊利、蒙牛等經典品牌,主要依靠規模龐大、層級分明的線下經銷商渠道,搶占超市貨架的有利位置,觸達城鄉各類消費者,擴大銷量,其布局電商渠道則是自線下往線上轉移的過程。
而新品牌認養一頭牛、一只酸奶牛等,從天貓、京東等電商渠道起家,市場玩法比頭部乳企更靈活,擅長在小紅書、抖音等內容平臺策劃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
不過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 認養一頭牛 " 的 " 養牛人 " 模式本質上是 " 微商正規化,直銷邊緣化 "。當前該公司仍是 " 燒錢求增長 " 狀態。
疫情沖擊、需求震蕩及下半年成本上漲,或將引發行業新一輪洗牌,中小型乳企加速被市場出清,大型乳企則通過加強奶源和渠道控制來搶占份額。2020 年 Q3 伊利常溫奶、低溫奶市場份額占比分別為 39%、15%。
為鞏固渠道,品牌需要兼顧多方利益,尤其在敏感的定價問題上,圣牧就曾因原奶價格上漲,提價后導致市場競爭力減弱。常溫奶業務作為伊利、蒙牛的基本盤,近期兩家共同提價來增加盈利,維持利潤率水平,也提高了整個行業上下游的提價預期。
" 牛奶漲價 - 奶農買牛 - 牛奶過剩降價 - 殺牛倒奶 " 的怪圈循環過多次,2007 年和 2013 年的 " 奶荒 " 現象,其實都與品牌、渠道、廠家之間的利益沖突密切相關,甚至由于生產、檢測到銷售流程的漏洞,最終造成 " 三聚氰胺 " 奶粉質量問題。
據深圳市價格認證中心預測,從牛犢到泌乳牛,奶牛的擴產周期約為兩年,即使從 2019 年擴產,至少需要等到 2021 年才能看到產量的擴張。因此 2021 年國內奶價上行的趨勢或將持續。
隨著傳統電商流量成本不斷抬高,內容平臺的推廣費用增加,快消類品牌想要靠營銷制造爆款現象越來越難,加上下沉市場流量增長迅猛,所以挖掘社群帶貨等新型分銷渠道,對品牌的作用反而越來越大。
就目前牛奶普漲情況而言,新品牌既要跨越 " 奶荒 " 周期,又要抓住頭部調價機遇期,發力供應鏈建設,研發出具有性價比的牛奶、酸奶、奶酪等產品。
中小乳企需要聯合新渠道、散戶奶源,協調上下游利益分配,同時統一質量標準,才能避開與大型乳企在規模奶源的直接競爭,提高自有奶源的供給能力。
另外以銷定產的電商 C2M 模式,在工業品方面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對于線下購買為主、即時飲用 / 送禮需求的乳制品來說,并不完全匹配現階段乳企的分銷體系。
高度細分中 " 擠奶 " 求生
過去 20 年國內乳業幾乎是奶源爭奪史,企業只要掌握上游的優質奶源,就可以靠規模和質量碾壓其他競爭對手,取得市場競爭優勢。
優質奶源及其供給能力是乳制品企業的基礎,但影響行業競爭的因素已變得更加復雜。比如伊利 2020 年 Q3 財報顯示,占比達 78% 的液態奶業務營收 573 億元,同比微增 2%,業績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疫情和貿易戰的影響下,乳企拓展海外市場的戰略進度不順,從而繼續擴大內銷力度,全國性品牌與區域性品牌,線下渠道和線上渠道的競爭會進一步加劇。
如今,國內常溫液態奶的市場需求逐漸飽和,規模增長遇到瓶頸。消費者對多元化、健康化乳制品的需求,則促使乳企針對細分人群、消費場景,來調整產品結構。
過去一年,伊利、蒙牛紛紛加大開支推廣高端奶、低溫酸奶、奶酪棒、植物基酸奶等新品,既維持用戶對品牌的新鮮感,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風味體驗,也借助高毛利品類創造較大收入增量。
處在有規模壁壘、行業資源高度集中的乳制品賽道,伊利、蒙牛的 " 雙強 " 格局很難打破,新品牌需要在產品細分、渠道細分或營銷細分領域挖掘機會,把定位、定價做精做細,做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差異化產品。
君樂寶打造爆款芝士酸奶;樂純、簡愛等品牌策劃的 " 零添加 " 概念;一只酸奶牛以年輕女性白領為目標用戶;認養一頭牛擴充成人奶粉、嬰幼兒 A2 蛋白牛奶 SKU;維他奶、農夫山泉等跨界布局植物奶品類 ...... 產品結構的持續差異化,讓品牌更具市場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網紅品牌在細分市場增長到一定規模體量后,就面臨單品類的天花板,想要繼續增長就必須擴充 SKU、擴張線上線下全渠道,來延續增長態勢。
當需求端的增速下滑,營銷投入產出比開始降低,品牌就回到了傳統消費品的競爭模式,得拼規模和供應鏈效率,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食品質量和產品體驗。
通過建廠、渠道調整以及產品創新,乳制品賽道的新品牌如果能長期讓消費者 " 記住 ",并保持業務增長點不被巨頭抹殺,才算開辟了細分奶市場的新天地。而新品牌從線上點燃價格戰的那一刻,或許讓我們離 " 牛奶自由 " 更近一步。
來源:鯨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