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老來俏的張朝陽、故事加身的王欣和渾身是戲的羅永浩上演的一幕幕荒誕劇,我們突然意識到,也許是時候該把聚光燈投向那些低調追逐夢想的創業者了。
1.熟人社交已經是一條斷頭路。
2.保持用戶黏性的核心成為了接下來日日夜夜他們要攻克的另一道難關。
3.每一個創業者背后應該都有理想作為支撐,真正能夠把握住風口的,絕不僅僅是登上華麗舞臺炫一時燦爛的追光者。
1月15日,快播創始人王欣的馬桶MT、今日頭條的多閃、羅永浩的聊天寶三款社交軟件同一天上線,40多天后,馬桶下線,聊天寶解散。6月10日, “狐友”高調上線,但在兩天后就全面下架。
看著老來俏的張朝陽、故事加身的王欣和渾身是戲的羅永浩上演的一幕幕荒誕劇,我們突然意識到,也許是時候該把聚光燈投向那些低調追逐夢想的創業者了。
1/從一個酒局誕生的密友社交
往年6月,這個城市很少有這樣暴雨連連的日子,6月3日這天也不例外。23點32分,Hower和Jhon以及公司所有成員,圍坐在有點悶熱的小會議室里,燈火通明。
從年初項目啟動,到現在半年,也不知道,這是他們創業來,加班開的多少次會了。
這天,對于Hower和Jhon及其整個團隊來說都是特別的一天,因為他們主打私密社交的產品——奇聊在安卓上線了。
當記者問起自己的產品上線這天心情怎么樣時,Hower眼里有些閃爍,但說出來卻是輕描淡寫:“當然我們很期待安卓和iOS的正式上線,只是現在iOS還在審核,具體時間我們還沒準信兒。”
不過為這一天,團隊做了充分的準備,最重要的就是招募了大量種子用戶作為測試人員對產品進行Bug和體驗測試。
曾經有過兩段比較成功的創業經歷,Hower和Jhon又一起搭伙創業,如今,Hower負責技術開發,Jhon負責產品運營。
“為什么想到做私密社交,靈感來自哪里? ”
“那要從今年春節的一個酒局說起……” Hower和Jhon是在十三年前去北京打拼的時候同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共事而認識。
因兩人都來自重慶而日漸熟絡。兩年后,兩人離開原有公司,共同創業,創辦了在業界小有名氣的互聯網企業,這份成功的經歷,也讓兩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人脈之外,讓彼此之間有了更深的默契。
今年春節,Hower和Jhon跟之前并肩戰斗過的5個兄弟組了一個酒局。曾經的北漂青年,兩個已經成功創辦自己的企業,另外5個如今分別是BAT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了。
觥籌交錯,相談甚歡,于是聊出了要做一個社交軟件的idea。
于是春節一結束,他們立即以重慶為大本營成立了7人團隊,產品定名為奇聊。
Jhon告訴記者,對于他們這幫有過程序員和互聯網創業經歷的人來說,只要有夢想、有目標就不會缺激情。
“其實每個項目開始的初衷都很單純,我們就是覺得社交不應該只承載于現有的一款軟件上,于是就想做一款社交軟件,只是并沒有確定什么類型的社交軟件。
在探索階段,我們研究過陌陌、探探這種陌生人社交軟件,也討論過打造一款‘興趣社區+面具社交’類型為主的產品。
但最終因為我們團隊較小,運營能力有限而打消了念頭。在做用戶調研的時候,我們發現越來越多的用戶有社交障礙,有的人微信上有很多好友,卻找不到聊天的對象。
有的人朋友圈發得越來越少,每發一次都要編輯很長時間,考慮讓哪些人能看見。我們就堅定地下了個結論:現在市面上缺少一款針對密友社交的軟件,所以最終做了奇聊。”說著,Hower打開了奇聊,把記者加為7個密友之一。
對于為什么只能添加7個密友這一限制,Hower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私密社交就是要主打一個調性,就是要把最親密的人放在一個小圈子里面,7個人可以確保社交無障礙。”Jhon補充道,除了人數限制,私密社交的隱私保護措施還體現在閱后即焚、防截屏、隱藏好友等功能上。
開啟了閱后即焚和防截屏功能之后的聊天界面
開啟防截屏之后查看到的消息
“開發一個社交APP大致需要哪些步驟?” 在等電梯的間隙,記者向Hower發問,他一邊按下樓層按鍵一邊有條不紊地回答:“開發社交APP其實和其他工具APP沒什么太大差別,首先是確定方向;其次是確定產品功能,找到痛點;然后是出設計模型;最后是測試優化。”
走進Hower和Jhon的團隊所在的辦公室,記者覺得有種久違的為理想奮斗的使命感撲面而來:大約20個格子間內,并沒有坐滿人。
記者抬手看看表,下午2點左右,坐著人的工位上除了電腦還擺放著一些并未拆開的外賣。Jhon坦言,這次創業是他經歷過的最激烈的一次。
春節之后黑白顛倒的90天,Hower和Jhon現在回憶起來還有些激動。這段時間里,他們確定了辦公地點,火速搭建起團隊,天天加班工作到凌晨。
“餓了就把桌子下面囤的泡面拿出來就著啤酒充饑。” Hower笑著對記者說,“你一定沒見過程序員一邊喝著啤酒,吃著泡面,一邊敲著程序代碼,但這就是創業初期最真實的狀態。”
2/創業,活著最重要
談到私密社交,Path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2010年問世的path,主打私密社交,其用戶只能與密友之間進行照片、心情、地址簿等信息的分享。而且只能通過手機聯系人或者Facebook聯系人進行挑選,并限制了好友人數50名。
同時,除了圖片分享功能,之后Path又陸續添加了對文字、音樂等格式的支持,還加上了簽到功能。
與眾不同的理念,就連Facebook都在借鑒這位對手的新鮮功能,這也讓Path在才崛起的社交領域來勢洶洶,上線不到 6 個月, Google 就開出了 1 億美元的收購價格,但這家驕傲的初創公司卻對谷歌說了“不”!
錯過了Google這個金主爸爸賜予的高光時刻,Path開始了擴張之路,把主要戰場放在了亞洲。
而隨著社交春天的到來,Path動搖了自己私密社交的初心,將密友人數猛地提升到了3倍——150人。這成為了加速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至今Hower和Jhon都還清晰地記得,2018年10 月18日,Path正式終止服務,它在官網的關停聲明中寫了一句話:在我們的旅途中,我們和你們一起歡笑、一起哭泣,并學到了寶貴的教訓。
Path與2018年10月徹底關停
對于Path之死,Hower認為“Path死在了傲慢上,把自己當成Facebook的勁敵只是錯誤的開始” 。
的確,對于初創公司來說,產品上線僅僅是邁出了成功創業的第一步而已,我們也看到一個成功創業案例的背后更多的是無數失敗案例的鋪就。
Hower和Jhon也明白要想成為百里挑一,乃至萬里挑一那個成功者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作為一個現在規模還不大的小團隊,怎么養活自己,如今就是擺在Hower和Jhon面前的第一道坎兒。
一般創業公司做到半年或者1年,就需要VC了,需要后續資金來支撐。因資金鏈斷裂陷入絕境、倒閉的創業公司比比皆是。
為了支撐團隊的開支,Hower和Jhon也抱著商業計劃書見了很多投資人,“閉門羹是肯定吃過,但總算還是有收獲。最近得到一家風投機構的認可,融資談判進入新階段了。”
知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案例,就創業失敗關鍵問題,提到過創業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期望過高,整個項目被玩壞掉。
針對這一點, Jhon告訴記者,從決定做這個產品開始,就將自己的定位看得很清楚,“我們還是有一些前車之鑒的,既然是創業,就要將公司的生存放在第一位。”
而對于Hower和Jhon這種兩個人共同創業的公司,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就是團隊的和諧問題。
往往創業公司在成規模之后需要作出很多判斷和抉擇,這個時候就比較容易出現分歧,一個團隊兩個創始人意見不合的概率很大,領導層的動搖對團隊的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
對此,Hower和Jhon相視一笑,“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合作了,不過一切都還是交給時間來檢驗。”
在采訪中,Hower和Jhon也坦言,其實現在談盈利、談收入對他們這個才起步的項目來說實在太早了。
而他們現在最迫切的問題就是怎么留住用戶,“像飛聊、多閃這些社交軟件,它們都有自己的內容運營。”保持用戶黏性的核心成為了接下來日日夜夜他們要攻克的另一道難關。
3/熟人社交已經是一條斷頭路
在采訪中,記者向Jhon提出了一個疑問:應該會有很多人覺得沒必要再多用一個聊天工具,就算要私密,那就分組或者拉群,或者發朋友圈部分屏蔽,所以要把用戶遷移過來,或者培養用戶習慣會很難吧?
這個問題似乎在他的心里已經回答過N遍:
“我想做的是手機里的第二個必備社交軟件。就像汽車,現在很多人家里都不止一輛車了,一般會有一輛適合全家出行的空間大一點的車,然后再購買一輛日常使用方便或者自己喜歡的車;
又或者像手機一樣,有的人會用幾張電話卡,一張卡用來商務聯系,職場應酬,一張卡跟家人、朋友聯系。所以同樣的道理,我們的目的并不是讓大家不用微信,只是作為微信的一個補充。”
Hower也給記者分享了一個親身體驗,之前準備裝修房子,就去聯系了一些裝修公司討論設計方案,為了方便隨時溝通,就需要添加微信,但添加微信后麻煩和尷尬就隨之而來了。
有一次,他發了一條和家人出游的朋友圈,發現有好幾個裝修公司的設計師來點贊,就突然有種私生活赤裸裸暴露在外的感覺。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買東西或者談生意或者弄個頭發,健個身,對方都會提出加個微信,你說拒絕吧,但有時候確實需要這樣的業務上的聯系,那就加吧,但是加了你說設置成不讓人看你朋友圈,對方又會覺得你這個人有點不近人情,那就分組可見吧,但人多了百密總有一疏,甚至會引發很多矛盾。”
聽著Hower的講述,這個穿著白色T恤,戴著黑框眼鏡的理工男的洞察力和細致讓記者很是佩服。的確,在中國這個人情至上的社會里,對個人隱私的界限不是那么的明顯和被理解。
但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隱私保護的需求卻在不斷提升,而微信承載著太過普遍和龐大的社交功能,其對個人隱私的私密性保障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了。
“現在對于用戶需求,用細分的產品來滿足,是一條正確的路子,需求就是用戶習慣培養最好的老師。手機里的第二個必備社交軟件會越來越被需要。”
“熟人社交已經是一條斷頭路。”Jhon告訴記者,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熟人社交市場肯定是微信一家獨大,陌生人社交陌陌、探探、飛聊等也會不斷有新產品出現,而在密友社交這一塊是留給他的一個小空間。
而在這個空間里把產品做到極致,把密友關系邏輯發展得更好,打造成無障礙社交旗艦軟件,是他們團隊的終極目標。
“如果要用一個數字來衡量我的目標,那我希望達到1000萬的用戶。” Jhon說得異常堅定。
4/記者手記:小眾社交風起
在這次采訪過程中,記者聽到了這樣一種聲音:
時間久了就很期待,在微信之外再出現一款能流行起來的新社交軟件。因為微信中的人情世故已經讓我們漸漸不自在了。
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場景,在不同的場景中人們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情侶之間、父子之間、親戚家族之間、親密朋友之間、上下屬之間、職場同僚之間……這些存在都是小眾社交被需要的基石。
二十年前,MSN、QQ誕生,社交起步,帶給網友們的驚喜與對互聯網社交的啟蒙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而十年之間,不論是Facebook、Twitter席卷全球還是微信、微博占據中國社交的絕大部分疆域,它們讓社交進入到了以展示自我為主的泛社交階段。
而現在,在泛社交之后,細分、小眾的社交需求呈現出了不斷提升的態勢。人們需要更精細化的社交產品來滿足更深層次交流的需要,更智能化便捷地分擔情感歸宿。
反觀那些成功產品,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Path的潰敗也能對這個結論做出最好的佐證。
在這次采訪中,記者也發現小眾社交存在一些比較硬核的問題,比如,用戶使用了相關軟件后用什么內容或者方式將他們留下來。
又或者是,怎樣界定用戶關系之間的邏輯才能順應生活中的現實邏輯……
不得不說,這些問題并不是可以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就能解決的,也因此,近幾年大家對小眾社交產品的嘗試變少了。
但在風起之時,也許前路迷茫、坎坷,終究需要勇往直前的探索者。就像在宮崎駿《起風了》中,那個熱愛飛行的男孩夢想設計出飛機翱翔于天際一樣,每一個創業者背后應該都有理想作為支撐,真正能夠把握住風口的,絕不僅僅是登上華麗舞臺炫一時燦爛的追光者。
“先試著活下去,然后好好活下去。”采訪結束之時,Hower這句總結,樸實、直接,卻也意味深長……
來源:鋅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