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巨頭們圍獵的背后,是互聯網教育內在增長的巨大前景,這也成為巨頭們不斷加快步伐的理由。
百度和頭條又一起闖進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上一次它們合體還是在4月26日。兩方皆以“非法竊取產品結果進行不正當競爭”為由一紙狀書將對方告上了法庭。吃瓜群眾看著熱鬧,業內人則不住搖頭感慨:“其實還是圍繞用戶和流量的戰爭”。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廣告營銷業務亟需轉型的當下,百度也在積極尋找新的流量變現路徑。5月13日,百度宣布,歸屬于百度EBG(百度新興業務事業群組)的百度教育事業部已被撤銷;原百度教育部總經理張高已轉崗至百度搜索公司下屬的內容生態部門,向已成為高級副總裁的沈抖匯報。調整后,百度原教育事業部文庫及閱讀等to C業務將并入搜索公司用戶產品,原教育事業部to B產品則轉入百度智能云。
緊接著,不甘示弱的頭條宣布推出一款面向K12的教育產品“大力課堂”,繼續投身互聯網教育事業。
一周之內,兩大互聯網巨頭先后公布最新動態,或著力TO B轉型或繼續發力K12教育,無不顯示出對互聯網教育領域的野心與決心。
不甘的百度:AI與TO B并行
憑借著流量紅利爆發增長的百度決心將它的流量優勢發揮到極致。2015年末,百度決定做教育的入口,將流量轉變為招生,從而攀登“教育+互聯網”的高峰。百度教育事業部應運而生,旗下產品包括百度文庫、百度閱讀、百度傳課(原傳課網)以及百度智慧課堂等。
為了實現流量轉化,百度還研發出了“智能大腦”來打通各平臺。TO C 業務積累的巨大流量很快導入到了以百度傳課為代表的教育平臺上,但流量的轉化卻遠沒有達到預期。為推動營收的增長,2018 年 1 月,百度傳課宣布停止維護客戶端,轉型知識付費,將幾百小時的教學視頻,變為每節課半小時左右的音頻課程,同時以“AI+教育”為準則,試圖通過技術驅動TO B 教育的落地。
但從流量驅動的TO C教育轉到以技術為導向的TO B教育,百度教育始終忽略了教育產業對內容的依賴,百度傳課的轉型也收效甚微。有消息稱,百度傳課已于2018年7月徹底關停,APP也停止更新。
百度傳課的遭挫沒有讓百度徹底放棄教育。此次調整下,原有的百度智慧課堂被并入到了百度智能云下設的教育事業部,繼續圍繞從小學至碩士三年級,提供輔助教師備課、授課等核心服務。據悉,此次調整下的百度智慧課堂依然采用“AI+教育”的模式,不同的是,智慧課堂將以百度云為切入口獲取更多的教育渠道資源,百度負責產品與技術的研發,而合作的學校、教育機構則負責內容的品質。2019年,百度將大力開拓B端教育資源,進一步覆蓋下沉市場。
舉著TO B的旗幟,吹著AI的號角,百度正在向“互聯網教育”大步前進。不過,是否只是通過先進的技術覆蓋,就能實現流量的轉化?B端教育的剛需是什么?在TO B 的土壤下,“AI+教育”又能走多遠?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8年以來,百度并沒有直接投資互聯網教育類相關企業,而是更多地聚焦在AI科技企業上。據最新財報數據顯示,百度AI業務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19年Q1,百度搭載小度助手的智能設備達到2.75億,同比增長279%;語音交互次數達到23.7億次,同比增長817%。
而IDC近日發布的2018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報告顯示,百度智能云首次進入中國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云服務商前五名,在2018年全年PaaS層面,百度智能云營收在所有廠商中同比增速最快。高速的增長與巨大的前景也堅定了百度在”AI+TO B”的決心。李彥宏表示,百度正在通過AI優勢為政府和企業提供行業解決方案,這是百度的潛在市場。“未來百度也將推出CRM等產品,繼續深化內容服務體驗”。
堅定的頭條:跳動的不只是野心
與百度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同,在張一鳴的主導下,頭條一直堅定不移地向K12教育(基礎教育)發力。此前推出的gogokid、AIKID兩款產品主打K12英語教育,而新推出的“大力課堂”則聚焦于K12在線輔導市場,大部分師資力量來源于頭條剛剛以2000萬人民幣并購的同領域產品“清北學堂”。
昭然若揭的野心下是馬不停蹄地布局,頭條正在試圖從K12教育切入,以集團建立的流量帝國來快速搶占互聯網教育的高地。流量可以創造奇跡,頭條、抖音就是流量旋渦下誕生的“超級物種”,但這種奇跡卻似乎并不能完全復制到互聯網教育這塊“硬骨頭”上。
AIKID已停止運營5個月,gogokid也被曝出大規模裁員。對此,頭條承認了團隊在“去肥增瘦”,但也表示“從沒有動搖過在教育領域的探索”。在算法與流量的優勢還沒有為頭條帶來滿意成績的情況下,“大力”(大力課堂)是否可以出奇跡?至少在頭條的規劃中,大力課堂絕不是終點。有媒體猜測,頭條將通過收購的錘子部分專利權,繼續探索教育相關業務。關于頭條孵化網校業務卻秘而不宣的消息也層出不窮。無論真假,頭條對于互聯網教育的勃勃野心已成為共識。
頭條的野心不僅源于其對內容與教育市場的捕捉,更是來自于自身的焦慮。2018年10月完成Pre-IPO的今日頭條估值達到了750億美元,而在2014年6月這一數據還只是5億美元,不到4年的時間,估值增長了150倍。頭條用大規模燒錢換來了高速成長,但跑馬圈地過后,放緩的增長與流量變現成為了集團面臨的主要難題。在互聯網教育的一路狂奔背后是張一鳴對流量變現的執著與憂慮。
狩獵的騰訊:資本狂歡的助推者
盡管還未找到流量變現的正確途徑,但在這個賽道里已涌進來大批的玩家和大量的資本。易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互聯網教育行業吸引資本超過450億元,同比增長132.07%。而作為投資者,騰訊則頻繁地出現在其中。
BT商業科技整理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騰訊投資的互聯網教育企業就有10家,且以B輪后的大額投資為主。2018年的資本狂歡,離不開騰訊的錦上添花。騰訊也在此嘗到了甜頭,作為第二大股東、持股超過12%的騰訊,見證了新東方在線在港交所敲響鐘聲的光輝時刻。
以投資見長的騰訊,在互聯網教育領域的觸角卻遠不止于此。騰訊旗下還運營著騰訊課堂、企鵝輔導、ABCmouse等在線教育平臺。此外,騰訊還宣布與翼鷗教育、深圳中學以及英孚青少兒英語達成合作,圍繞互聯網教育,為合作方提供產品研發與技術支持。
騰訊相信互聯網教育的增長態勢,并以平臺、技術、資本為三個支點,鋪開一張三角形的網,試圖通過逐步收縮的包圍,最終將互聯網教育收入囊中。其中的技術與資本,便是騰訊用以連接的觸手。密切關注著變化,伺機而動的騰訊,儼然更像是一個等待多時的狩獵者。
流量變現的可能
被巨頭們圍獵的背后,是互聯網教育內在增長的巨大前景,這也成為巨頭們不斷加快步伐的理由。但無論是百度、頭條還是騰訊,都是倚賴于自身的流量優勢和技術輸出搭建互聯網教育平臺。流量曾帶給它們無盡的輝煌,這也是百度、頭條兩方從流量爭奪戰升級到競速流量變現的原因所在。但事實上,面對互聯網教育的大山,屢創爆品的超級流量卻頻遭滑鐵盧。在互聯網教育面前,流量變現,是不是成了偽命題?
1. 流量轉化:優質的教學內容
流量的轉化高度依賴于優質的教學內容。在免費信息泛濫的當下,在同質化競爭明顯的當下,如何在眾多的內容中脫穎而出,使得用戶愿意主動付費獲取成為變現的關鍵。而優質的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資團隊、創新的教學方式、平臺的定位以及日常的活動運營。
2. 用戶粘性:碎片化流量的導入
國際環境的巨變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下,當代社會面臨著愈加嚴峻的生存壓力,人們用大把的時間奔波在學業、工作和生活之間,可支配的自由時間變得愈加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吸引用戶碎片化的時間,來滿足快節奏的生活成為互聯網產品爆發的關鍵。
短視頻的成功就有賴于此。成功導入碎片化的流量,這要求互聯網教育產品的教學內容不能太過長篇大論,也不能過于晦澀難懂,反而是短時有效、高實用性、可以快速上手的教學內容更適合當下快節奏、碎片化的用戶需求。而想要提高導入的碎片化流量的粘性,除了教學內容的保證之外,創新的教學方式、社交化的平臺(產品)玩法也許都不失為是新的突圍之徑。
3. 花期未到:等待與培養
BT商業科技認為,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產業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但離全面開花還有一段時日。一方面,以AI、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才剛開始爆發,技術的成熟應用、與教育產業結合的場景挖掘以及如何使技術發揮最大效用來提升教育品質與效果,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探索和完善。另一方面,盡管市場的主要人群80、90、00后已是從小被培養的“互聯網民”,但從接受的教育與學習習慣的養成上仍以傳統教育方式為主,學習思維上并沒有真正的“互聯網化”。
所謂意識決定行為,這也使得不少人群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教育,更多是抱著嘗新與觀望的態度,而非真正的認可或接受,將這種教育方式融合到日常生活中。想要互聯網教育走向C位,這需要傳統教育與互聯網之間的磨合,需要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形成,從而鏈接到人們日常的生活習慣中。
競爭中的勝負手
而在這段等待的時間里,入局者們也不會偏安一隅,守株待兔。
百度依然會循著“AI+”的優勢不斷加碼B端業務,通過智能設備與智能技術的搭建,探索新的盈利增長點。百度是否能夠突圍完全依賴于對教育應用場景的挖掘與AI技術落地市場的速度。百度更看重的是AI技術在多領域多場景下的個性化解決方案所帶來的強大變現能力,而教育只是百度AI連接的眾多領域之一。
與百度不同,頭條并不帶有B的屬性。相反,憑流量紅利迅速建立帝國的頭條有著強烈的C屬性,頭條也因此一直在TO C的路上高歌猛進。未來,頭條或有可能憑借其超級“碎片流量”(碎片化的流量,如短視頻、短資訊)入口的嫁接,實現彎道超車。但對于上市在即又陷于盈利之困的頭條而言,流量變現與戰略轉型就顯得更為迫切,而留給它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盡管同樣是增速放緩,但與前兩者相比,騰訊則更“氣定神閑”。一來,投資、游戲、娛樂、廣告營銷所帶來的收入已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騰訊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推動市場的發展,也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這個市場的成熟與完善;二來,目前的騰訊更注重在TO B化的戰略轉型上,這是騰訊目前最主要的任務;三來,通過“平臺+技術+投資”三駕馬車的帶動和騰訊生態資源的互相補充,騰訊在互聯網教育領域已初嘗甜頭。對騰訊來說,一切都還沒有那么悲觀。
來源:BT商業科技 朝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