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云掌財經微信公眾號
女為悅己者容。
不知從何時起,這句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當“顏值經濟”引領消費成為新的風口,人們突然發現,僅憑穿著打扮遠不足以“悅己”,在經歷過不斷地探索與實踐之后,醫療美容搖身一變,進入女性消費者的月度賬單。
美是天才的一種形式,且無需證明。
各行各業皆是如此,新氧宣布赴美上市,雖顯倉促卻在情理之中。
1
國內醫美第一股
2019年5月2日,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交易代碼為SY。上市首日,新氧開盤價為16.5美元/股,高開近20%。盤中一度攀升至18.75美元,漲超35%,以收盤價計算,新氧市值約18.2億美元。
初來乍到便備受追捧,作為“國內醫美第一股”,新氧的成功著實開了個好頭。然而資本市場的認可尚不足以令投資者刮目相看,比起股價,醫美行業的巨額利潤更加讓人震驚。
招股書顯示,新氧在2016年-2018年的營收分別為0.49億元、2.59億元、6.17億元人民幣,尤其是在2017年,營收增速達到428%,不僅如此,公司在2018年實現凈利潤5508萬元,同比增長220%。
醫療美容大有“錢”途,業內似乎已有共識。
2
顏值當道,大有“錢”途
早在新氧之前,號稱“新三板醫美第一股”的華韓整形就曾遞交過一份高分答卷。
根據財報,華韓整形2016年-2018年的總營收分別為5.43億元、6.32億元、6.9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分別為2122萬元、3099萬元、3567萬元人民幣。
同出“莆田系”的藝星醫美在赴港上市的招股書中也有提到,2016年,公司營收7.23億元人民幣,2017年一度突破10億大關,凈利潤1.13億元。
frost&sullivan數據指出,2018年醫美服務行業總收入規模實為1217億元人民幣,預計2023年將達到3601億元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4.2%。
女人的錢確實好賺。
但事實上,作為鏈接B端與C端的“中間人”,醫美公司憑借B端巨大的營銷需求,拉動業績節節攀升,相對而言,運營的成本卻始終高居不下。
3
燒錢營銷,行業瓶頸
業內人士透露,醫美機構的營銷費用普遍占比在50%左右。這一說法在藝星整形的招股書中得到證實,“2017年藝星的推廣營銷費用達到2.08億元,占到了同期毛利潤的38%。”
作為行業中的頭號玩家,新氧科技也不例外。
2018年,新氧4.766億元的經營費用中,研發費用為9473萬元,占比20%;營銷費用為3.064億元,占比64%。不同于醫療科技講求技術至上,在醫美行業,銷售才是真正的重頭戲。
上市之前,新氧共經歷過六輪融資,包括騰訊、經緯中國、泰合資本都在其股東名單之內。創始人金星在接受采訪時公開表示“資金充沛,不急于上市。”只可惜這話太早,畢竟是營銷投入,多少錢都不夠燒。
更何況,年報反映的不止是靚麗業績,營收增速變化,暴露出行業增長的瓶頸。
4
混亂市場,癥結難除
2018年,新氧營收同比增速為138%,2019年一季度則下滑至81%,要知道,去年同期這項數據曾高達313%。盡管目前仍處在高速增長區間,聯系到凈利潤的下滑,前景不容樂觀。
這還只是諸多挑戰中的冰山一角,縱觀中國醫美市場,新氧的占比并不算高,未來不僅有更美、悅美這些垂直領域的競爭對手,還要直面阿里健康、美團點評等一大批跨界巨頭。
外有強敵環伺,內部管理混亂,新氧成立六年,負面新聞時有出現。在這之前,公司多次被曝出向合作醫院要求刷單與平臺機構、醫生資質造假等問題。
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目前我國醫美行業從業者超過15萬人,僅有1.7萬人是合規執業者,也就是說,近九成醫美從業人員未取得相關資質。帶來的后果是,全國每年因整形美容致毀容的投訴多達2萬起以上。
一邊是市場亂象,另一邊卻是高速增長的需求。如何做到流量變現,如何明確自身定位?這些問題都是困擾醫美行業發展的癥結。
作為消費者應該明白,醫療美容的從業門檻與消費門檻正相關聯,稍有不慎,美容、毀容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