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的迅猛之勢,令我們目不暇接,對教育的影響特別是教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從事枯燥乏味的勞動,提升工作效率;能讓教師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關心學生心靈、精神和幸福,有更多的時間與學生平等互動,使學生更具創造性和創新性。
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是模擬人的大腦結構和思維方式進行工作,在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和社會智能方面可以與人媲美甚至超過人類。但客觀來講,現在許多領域的單一任務方面的人工智能一旦跨越了行業和領域,它們就呈現出“弱人工智能”的特點。計算機科學家也正在想象預測,強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將會在未來社會出現。
英國劍橋大學和BBC基于牛津大學卡爾·佛雷和米歇爾·奧斯本的數據,系統分析了目前365種職業中未來的“被淘汰率”,結果顯示:電話推銷員為99.0%,打字員為98.5%,保險業務員為97.0%,而藝術家為3.8%,音樂家為4.5%,科學家為6.2%,建筑師為1.8%,教師職業的被取代率更低,只有0.4%。通過研究,他們認為以下工作中所包含的技能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教師的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同情心,對他人真心實意扶助與關切;創意和審美。
相比較之下,如果所從事的工作只需要經過簡單訓練就能掌握的技能,或者只需要大量的重復性勞動,這樣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就會很大。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艾休克·戈爾曾讓一個叫吉爾·沃特森的機器人為他做助教,在給學生授了5個月課后,他驚奇地發現,竟然沒有任何學生注意到課程助教是一個機器人。
在我看來,未來教育將進入教師與人工智能協作共存的時代,教師與人工智能將發揮各自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終身的教育和公平的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果把未來的教師進行定位,我們可以界定為“人工智能教師+人類教師”協作完成教書育人任務。
人工智能教師未來可以承擔的角色,包括如下內容:
成為可自動出題和自動批閱作業的助教。人工智能教師可以根據知識圖譜,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甚至能對主觀題進行自動判別。我們曾經做過實驗,后來發現人工智能教師打分與普通教師打分的一致率竟然高達92.03%。
成為學生學習障礙自動診斷與反饋的分析師。它們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問題在哪,怎么改進,能夠對學生學習問題進行描述性統計和診斷性分析,并基于機器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障礙診斷。
成為測評問題解決能力,并進行素質提升的教練。人工智能教師可以借助技術,將學生掌握的知識融入仿真情境中,讓學生嘗試解決各種問題,并對學生留下的數據進行分析。接著,人工智能教師可以根據次序特征、時間特征和交互特征,對學生進行系統評價和素質提升。
成為學生身心素質測評與改進的輔導員。人工智能教師可以輔助心理教師關注學生的異常行為,采集學生各種網絡數據,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進行預測;基于學生社交網絡的人格與情緒分析,基于定位技術進行學生行為分析;根據語言特征預測風險,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監測預警與干預。通過學生的“心理地圖”采集情緒數據,為學生提供私信服務;還可以成為學生體質監測與提升的保健醫生,形成學生健康素養的體質監測報告等。
成為反饋綜合素質評價報告的班主任。包括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學科領域中掌握核心知識的情況等,基于數據的綜合素質評價,對學生認知能力、學習風格、知識素養形成全面客觀的評價。
成為個性化智能教學的指導顧問,成為學生個性化問題解決的智能導師。通過將學生答疑的問題匯總在一起,形成專家知識庫;搜集學生的問題,分析其背后的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原因,開發出知識地圖,并基于優秀教師的解決案例,讓這些專家知識庫成為學生的“智能學習伴侶”,成為學生在校學習和家庭學習的助手。
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生涯規劃師。基于學生個人數據,如學科水平、能力特征、心理狀態、學習行為、傳感數據,根據招生與錄取政策、專家知識庫等建立模型,并基于學生自主調整和專家建議等維度,形成對學生學業發展的推薦平臺,輔助學生做好成長與發展規劃,讓學生能夠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成為精準教研中的互助同伴。人工智能教師根據傳統教師的備課、聽課、評課、課例分析、班級知識圖譜,基于大數據形成智能協同教研工具,配合教師形成數據驅動下的精準教學。人工智能教師還能成為個性化學習內容生成與匯聚的智能代理,可以成為數據的教育決策助手。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教師能夠連接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環境,教育將更開放,泛在學習會逐漸成為基本學習形態。知識不在單純依賴于學校教師的傳授,所以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未來教師角色將發生極大轉變:教師知識性的教學角色,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教師的育人角色將越來越重要,我們將邁向教師與人工智能協作的未來教育時代。
如果今天的教育和教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學生必將生活在過去。教師要激發學生求知本性,讓學生在人工智能時代更富有創新性,學習更具高品質,內心更豐盈。
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應該是更加幸福、更加人本的教育。面向未來的教育應該更加尊重和關愛學生,以學生為本、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和成長奠基
【來源: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