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做出的「藝術品」到底是不是藝術品?
關于 AI 所制的藝術品,目前尚有很多爭論與質疑。如果一件藝術作品來自眾多不同創意個體和算法的貢獻時,我們如何看待作者的身份和所有權?它到底是抄襲還是藝術創作?我們又該如何確保涉及的藝術家得到應有的權益?
▲ 用神經網絡創建圖像的 Ganbreeder 作品
盡管質疑和爭議一直在繼續,但 AI 藝術品卻一個接一個地制造了出來,并且成功在拍賣會賣出了高價。
佳士得用 432500 美元的價格出售第一張 AI 肖像畫,盡管該拍品的預期價格只在 7000 至 10000 美元之間。
而人工智能裝置「路人的回憶」也在蘇富比拍賣行以 5 萬美元的價格進行拍賣。裝置利用神經網絡生成人像,其作者認為算法就是最好的藝術品。
除了各類畫作,現在 AI 的雕塑藝術還要登堂入室拍賣了。這個名為 Dio 的雕塑藝術作品是近幾個月來第三個重要人工智能藝術品的拍賣品,其作品本身也非常特別。
Dio 不只是一個算法設計的藝術品,它更吸引人的一點在于,雕塑的材質是制造 AI 的電腦「粉」。
藝術家 Ben Snell 在編寫了設計雕塑的程序后,拆卸了電腦中構成雕塑的每一個部件——包括主板、顯卡、處理器和外殼 …… 再將這些部件用砂光機打磨成粉末。他對媒體表示:「我使用了計算機的原材料來制作這個雕塑,這臺計算機對于它的算法和材料都有貢獻。」
他說,用電腦「粉」做雕像的材料是為了限制他自己對算法的控制。數據和訓練模型用于創建 Dio 的形式現在變成了真正的灰塵,而雕塑的存在也成為了獨特的且不可重復的人工制品。
事實上,碾碎電腦并不容易,因為電腦是由有毒物質和各種重金屬制成的。為了獲得原材料,Ben Snell 制作了一個定制的丙烯酸盒子,里面有砂光機。他在打磨零件時戴著防毒面具,以保護自己不受任何煙霧的傷害。
最后,Ben Snell 將灰塵與樹脂混合就倒入電腦設計的硅模具中。
自母體而出,再將母體制為一件藝術品。不知道這算是功成身退的最后貢獻,還是俄狄浦斯式的一種創作。
「我選擇不去更深入地描述技術和實現的問題,因為這些主題本質上是疏遠的。」Ben Snell 在郵件中闡述的自己的想法。他表示,Dio 的生產過程與人類非常相似。或許二者完全不同,但驚人的相似。「我的目標不是讓迪奧更人性化,這是為了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是計算型的。」
Dio 的靈感來自于 1961 年羅伯特 · 莫里斯創作的一幅名為《盒子里有自己的聲音》的藝術作品,它由一個木制的盒子組成,一個揚聲器會在盒子中播放莫里斯敲打盒子的錄音。同樣,Dio 也試圖展示物體和通過其物理形式創造它的過程。Ben Snell 認為,這往往與我們對數字設備的體驗相反。
▲ 《盒子里有自己的聲音》
一些在人工智能領域工作的藝術家認為,他們只是在引導計算機和算法的創造力。但也有人反對這種想法,他們認為這些系統和其它任何系統一樣,都是人類創造和使用的藝術工具。
Dio 作者 Ben Snell 的立場傾向于后者。「我認為自己是藝術家,AI 電腦不是」他還談到了算法的作用,「Dio 一開始試圖重現記憶中的那些雕塑。」為此,他要求電腦「閉上眼睛,夢想一種新的形式」。
Dio 是以希臘神 Dionysus 的名字來命名的,「Dio 拋棄了傳統的觀念,認為電腦是一扇可以透視的窗戶,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可以透視的鏡子。」
Dio 這個藝術作品將會在網上拍賣。起拍價為 3000 美元,開價將持續到 4 月 18 日,目前已有兩人出價。
【來源: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