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是中美主要競爭領域之一。目前,美國明顯領先中國,但中國正在迅猛追趕。究竟中美在AI領域的差距有多大,優劣勢何在?學者與研究機構從不同角度給出答案。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3月29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的學者去年比較了中美在硬件、數據、科研與算法,以及產業這四個領域的現狀,計算出中國的AI潛力指數是17,美國是33。
位于北京的長江商學院,去年與武漢大學的學者從學術、人才、財力、軟件包以及公眾認知等五個角度,對比中美AI的現狀。
報道稱,在學術方面,他們發現過去20年美國AI學者發表的期刊、會議論文的數量遠超中國,中國AI學者的論文數量雖然近年追趕美國,但被同行引述的次數遠低于美國學者的論文,影響力較小。
在人才方面,研究團隊梳理領英的數據后發現,中國AI人才約5萬人,美國AI人才約83萬人。美國的AI人才人數不但是中國的16倍,而且更為資深。在AI領域工作10年以上的人,占美國AI人才的七成,但只占中國AI人才的四成。
報道稱,在財力方面,更多中國AI創業公司長期以來獲得風險投資資助,但這個局面在2013年出現翻轉,如今獲風投資助的美國AI公司數量,是獲風投的中國公司的三倍以上。
在AI開源軟件包方面,絕大多數AI研究者,無論來自美國或中國,用的都是美國企業的軟件包。
報道稱,參與研究的長江商學院人工智能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許成鋼教授認為,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核心的第四次產業革命已經悄然而至,并將從根本上改變幾乎所有行業。在過去歷次的產業革命,中國都錯過了或僅僅部分地參與其中,這將是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打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的產業革命。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