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貌似正在成為房地產的下一個風口。
據最近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已公布業績的三家內地物業管理公司——碧桂園服務、雅居樂服務,及背靠新城控股的新城悅,2018 年凈利潤增長均超過 1 倍。這與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
在經歷了規模化增長的黃金十年后,中國房地產行業正處于從 " 增量市場 " 向 " 存量市場 " 的轉軌期,對存量市場的挖掘和運營成為未來企業競逐的主戰場。物業服務也告別之前 " 粗放式 " 的管理模式,開始向精細化運營發展。
然而,目前物業服務市場的現狀有點參差不齊。在鈦媒體研究院發起的 2017-2018 房地產行業調研報告中發現,物業服務行業正面臨一系列痛點:一方面物業費升值空間有限,原有的管理水平跟不上日益膨脹的規模發展,另一方面,作為物業成本結構比例最高的人力成本卻高居不下,并以每年 10%-20% 的比例逐年攀升。如果不采用數字化的手段來加以管控,未來物業公司面臨的壓力將不堪重負。
能夠大幅提高效率、降低用人成本的人工智能技術,自然成為了物業服務公司的優先選擇。實際上,物業服務領軍企業都已經開始謀求智慧化轉型,如龍湖地產將物業品牌升級為智慧服務,提出 " 空間即服務 " 的戰略。在向業主提供刷臉門禁、紅外垃圾監測等諸多服務的同時,其全面落地的 " 智囊型管家 " 項目也成為業主設備報修、衛生保潔等一站式服務的標配。
在所有這些物業公司提交的成績單中,碧桂園服務的成績尤為亮眼。作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物業管理公司,碧桂園服務率先采用領先 AI 技術,在物業服務這條新賽道上一路狂奔。
碧桂園服務所打造的云 - 邊 - 端 AI 全棧解決方案,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的深度融合,將物業服務場景智能化,并下放至邊緣端,應用范圍已覆蓋前臺、后臺、決策、運營這四類近 20-30 個場景,這無論是對安防領域如一鍵巡邏、人臉/車牌識別等,還是對管理決策經營分析,都起到了強力的支撐作用,并大幅提高了管理效率。
2018 年,碧桂園服務獲得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經營績效第一,還摘得中國社區服務商客戶滿意度第一。在最近公布的年報上,碧桂園服務 2018 年營業額為 46.75 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半,達 49.8%,凈利潤為 9.23 億元,同比上升 129.8%。
這是怎么做到的?
人工智能如何落地物業服務?
盡管人工智能被業界熱捧,但要真正實現落地還很難。缺乏足夠樣本量的有效數據及豐富的應用場景,較高的算法研究成本 …… 使得人工智能一直猶如空中樓閣,更多地還是停留于概念化、理論化的嘗試階段,難以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落地。而物業服務行業復雜的線下場景,以及大量的社區實時數據的積累,可以說為人工智能落地提供了天然實驗場。
要實現人工智能在物業服務行業的落地,需滿足四個基礎條件:一是千萬級的數據量,二是強大的運算能力,三是清晰的業務場景,最后要有物聯網及物聯設備的支持。
數據和場景都是現成的,也是碧桂園服務的核心優勢。如何在運算和物聯網上發力,是碧桂園服務接下來要做的事情。
從 2016 年開始,碧桂園服務就開始搭建技術平臺,嘗試云 - 邊 - 端的整體物聯網架構的建設,并逐步建立起基于設備端的傳感器和一線應用能力。
為了在運算上提升支持,2018 年,碧桂園服務與騰訊合作,基于騰訊豐富的產品矩陣和生態能力,尤其是在計算機視覺識別、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等方面的進展,打造了基于云端的 AI 智能平臺和 AI 算法訓練平臺,所有業務場景都可以在云端進行反復的訓練學習,賦予智能化。
為了讓 "AI 無處不在 ",不僅僅高掛在云端,而是下放到本地社區,碧桂園服務又打造了基于邊緣的服務器,也就是說將云端的智能賦予邊緣端,能夠在邊緣進行計算處理。
" 以前人工智能應用需要把采集到的數據上傳到云端,時效性很差。如果加入邊緣處理,將云端能力賦能到社區本地去處理,就能快速反應,即時性很明顯。" 碧桂園服務首席信息官袁鴻凱介紹說。
碧桂園服務首席信息官袁鴻凱
而承載這種邊緣處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就是智能魔盒。這也是降低設備智能化改造成本的一個關鍵。
據袁鴻凱介紹,以前物業公司做智能化改造時會上大量的服務器,車閘有車閘的服務器,門禁有門禁的服務器,設備智能管理還有專門的服務器,而現在可以把所有這些服務器的功能集成在一個服務器里面,這就是所謂的智能魔盒。
" 相較同行,用智能魔盒來進行智能化改造的成本能降低 30% 左右。這對于物業服務行業來說相當可觀。"
實際上,盡管不少云服務廠商都在積極打造自己的邊緣能力。比如華為,有自己的邊緣小站,而且基于硬件有一系列產品的支持,比如基于邊緣的芯片,基于邊緣的網絡等,阿里也有一組邊緣的設備生態的組織。但碧桂園服務在邊緣能力上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其云端的算法是完全基于物業服務的場景特性去設計的,這也是它在物業服務領域樹立門檻的一個核心優勢。
至此,碧桂園服務構建起來基于云 - 邊 - 端的 AI 全棧解決方案。它的邏輯是這樣的:通過云端的 AI 智能平臺和算法平臺,對設備設施數據進行管理分析;然后下傳至邊緣端,來集成相關分析結果及算法訓練后的能力,最后通過邊緣去管理所有端的設備,并將人工智能賦能到所有終端設備,實現 "AI 無處不在 "。
要說與場景結合的典型案例,不得不提 " 一鍵巡邏 "。原來保安巡邏都是每隔 1 個小時巡邏一次,一次至少也要 1 小時,而且在監控室,1000 多張監控顯示屏滾動播放,靠人力很難及時發現問題。利用云 - 邊 - 端解決方案后,只需聯動小區所有關鍵路徑上的攝像頭進行一次性抓拍,然后邊緣會把這些圖片都切好,送到云端,依賴云端強大的算法生成一份巡邏報告,再將報告傳至邊緣端,這樣一線人員看到的就是一份已經算好的安全報告,會根據報告去調動巡邏崗處理各種各樣的狀況。據袁鴻凱介紹說,一鍵巡邏功能上線后,現在不需要人去線下巡邏,只需每隔 20 分鐘抓取一次監控,就能實時解決問題。
再比如垃圾滿溢服務。在對垃圾進行清掃時,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垃圾桶的溢滿要做一個檢測,基于這一場景,把它放到云端去進行相應的學習,之后通過監控檢測出有溢滿的垃圾桶,就會及時跟下面的維修或保潔人員進行聯動,及時進行清掃。這就是碧桂園服務整體的云端 + 邊緣端 + 人工智能的整體的一個聯動效果。
值得提出的是,人工智能對碧桂園服務提升管理效率也是顯而易見。
譬如抓小偷。原來監控室里有 3-400 路的攝像頭傳輸,小偷在為非作歹時,僅靠肉眼,難以從監控中第一時間識別小偷身份。現在,碧桂園服務啟用了周界防范功能,就是在小區內或外面劃定一片區域,你靠近區域的外圍時,系統不會發出警報,但是當有一些行為,如攀爬、大的動作、踹門等異常行為發生時,系統就會發出很強烈的警示,并與語音聯動,提示人為去干預。
還有對可疑人員的以圖找人。就是通過對可疑人員的面部識別,系統會根據這個人的行動軌跡、具體位置等,在小區范圍內搜索這個人。
人工智能不僅僅被應用于前端的安防領域,包括人臉識別、語音報修、輔助巡邏等,在業主服務,如提醒繳費機器人,以及后臺的管理決策支持、企業運營等角度,也發揮著不小的功效。
最典型的是管家服務。在碧桂園服務,管家系統集成了 CRM、ERP 等系統的整合,一個管家通過系統,至少管理 500-800 戶業主。通過將成本數據、收入數據等模型的融合,再通過運算,人工智能可以給實際決策人員以支撐。
" 比如收費率的預測,實際上影響收繳率大概有 200 多個因素,這些因素融合在一起會導致收繳率的波動,但利用人工智能最終預測的波動不會超過 1%。這樣在下發年度經營指標時就是很好的一個參考。" 袁鴻凱介紹說。
碧桂園服務正在研發的提醒繳費機器人,更是會替代管家完成提醒繳費任務。比如針對不同業主、不同的繳費習慣,系統會提供不同的策略,而且會有語音的介入。如果一個人習慣在月底繳費,系統就不會在月底之前的時段發出提示。而且管家不需要給業主打任何電話,全部由系統自動完成。這樣,這項復雜的工作就會被替代,管家就可以思考怎么為業主提供定向服務。
對于人工智能會否替代人,造成人員的大批下崗、失業,袁鴻凱直言不會。他認為人才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員匹配是根據小區面積來定的。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安保人員在掌握人機結合、人工智能這些科技上的能力會越來越高,單個管理面積和管理效率也會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未來的挑戰和變革
回看人工智能,從 IBM " 深藍 " 橫空出世,到 AlphaGo 大戰世界冠軍,AI 已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們現實生活的點點面面。無論是交通導航、無人倉庫,還是語音助手、智能服務機器人,創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正在成為國家層面大力推動的一個長遠規劃。
從物業管理行業來說,AI+ 社區的布局也越來越成為眾多物業公司的選擇。盡管目前 AI 在社區服務上的落地還不盡善盡美,用戶習慣也有待培養,但隨著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語音語義分析以及人臉識別等技術上的日臻完善,AI+ 社區的全面落地指日可待。
如何讓碧桂園社區結合人工智能的潛能發揮到最大?袁鴻凱認為,下一個主戰場是機器人領域。與 AI、機器人的深度融合,或將成為碧桂園 "AI+ 社區 " 進化之路的有力武器。
實際上,碧桂園控股董事局主席楊國強早在去年就確立了打造 " 地產、農業、機器人 " 三駕馬車的戰略布局。并成立了全資子公司 " 博智林機器人 ",研究機器人在建筑、餐飲、物業、零售等領域的應用,其中位于碧桂園總部的機器人餐廳已經開始實際運營。
在袁鴻凱看來,機器人也是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深度結合的完美呈現。
" 大多數情況下,人工智能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業務流程或商業模式,而是對于現有的業務流程、商業模式的根本性改造。AI 重在提升效率,而非發明新的流程、新業務。機器人在服務場景的廣泛應用必須降低成本,而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徑就是依靠物聯網和邊緣端的人工智能。未來是一個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的時代。人工智能將會重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相互協作關系。"
尤其是,在 AI 技術不斷迭代,不斷有更加強大的功能注入后,系統的迅速反饋和適應能力也是企業面臨的一個挑戰。
袁鴻凱認為,如果將單體機器人注入智能的能力,成本很昂貴,所以機器人必須是要與邊緣端去結合的,這樣才能完成整體的動作。邊緣端需要不斷更新,這就要求云端結合大量的場景不斷地去訓練,不斷賦能,這對系統有很高的要求。
對于 AI 在物業行業廣泛應用面臨的挑戰,袁鴻凱認為有兩點,一是業務場景;二是平臺能力。
" 就業務場景來說,目前 AI 算法研究的公司接觸不到復雜的業務場景,隨著 AI 的發展,AI 將越來越多和我們線下復雜場景結合。如何快速適應這些復雜場景將是所有 AI 服務商的最大挑戰。二是平臺的處理能力,復雜多樣的業務場景會產生大量的各類數據(視頻、圖片、音頻等),平臺是否能支持這樣大數據量的及時處理也是挑戰。"
【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