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是英語Do It Yourself的縮寫,中文譯為‘自己動手做’。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關于計算機硬件方面的DIY作品。例如一位叫邢凱的年輕人,在大學時期迷戀上了改裝機箱,并立志成為中國最頂尖的MOD大師并打造一臺非常炫酷的MOD作品。2016年,他帶領著自己的團隊前往德國,參加了國際性德國電腦機箱改造錦標賽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看似很普遍的一項興趣,實際上對于每個產品線來講都是愛好者們的小圈子。那么在VR行業,有沒有VR DIY硬件呢?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說近日的一個新聞:Maxime Coutte是一位生活在農村的16歲中學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刀劍神域》這部動漫。劇情中的VR世界讓他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目前高端頭顯的價格還是讓他承擔不起。于是酷愛編程的他決定自己來做一臺VR頭顯。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他花費了幾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名為‘Relativty VR’的開源項目,僅僅使用100美元就可制作一款適配于Steam VR的VR頭顯。
其實VR DIY設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015、2016年,各國極客就開始對DIYVR硬件進行了研究,這些人之中還不乏有一些我們中國的DIY高手。然而隨著VR熱潮的褪去,很多人已經放棄了折騰,用上了更加簡易的商品;更有人被行業寒了心,離開了這個行業。
筆者今日就采訪了某DIY兩位元老級人物,和他們一同走進DIY VR這個小圈子。
舢舨
某VR論壇管理員
舢舨是國內著名的某VR DIY論壇的員工。在這個論壇中,他不僅擔任著管理員的職務,更作為一名DIY極客活躍在各個板塊。
2018年年初,舢舨在論壇上發布了一則名為‘雞年最牛的教程:教你自制VR頭顯’的帖子。在帖子中,舢舨僅使用一塊2K屏幕、一塊驅動板、一個九軸傳感器、配合NOLO VR套件和數據線就制作出了一款可以適配于Steam VR的頭顯設備。他對筆者說,這其實和那個國外學生制作的100美元頭顯最終效果和功能上基本類似,只不過那位學生的設備沒有采用任何的追蹤方案。
其實,自定義DIY VR頭顯的大規模討論可以追溯到Oculus DK1、Oculus DK2時代。舢舨說到,在那段時間,DIY VR在國外很火,許多國外大神都會制作自己寫的固件,在國內的話只要買好了硬件設備,下載固件按照教程刷進去就可以了。因為那時候還沒有6DOF,Oculus DK2價格相對來說又比較貴,所以考慮到各方面的成本因素,DIY一臺VR眼鏡也有一定的市場。
而讓DIY VR徹底爆發的是后來的VR盒子。在2016年,Thaitrick在Youtube上上傳了一則自制VR Cardboard的視頻。在視頻中,制作者使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個物品制作出了一款VR Cardboard。使用起來和零售版的VR Cardboard幾乎沒有任何區別。這種方法很快得到了大面積的傳播,這讓很多人認識到了VR,也認識到了DIY VR。目前你在百度搜索‘DIY VR’,還能看到類似的教程。
2017年,Nolo VR等一系列廠商開始提供解決追蹤定位的方案,舢舨認為,這對于DIY VR人員來說是個很好的消息。之前在2016年的時候,有人使用用攝像頭識別圖案或紅外光的方式來實現6DOF,這幾種解決方案很火,但NOLO出來的時候其實DIY VR變得更加簡單了。
“就拿我自己寫那篇帖子舉例。在這篇教程之中,我們就使用了NOLO VR。并且如果我們碰到一些很難搞的硬件和軟件,就直接去找廠商進行咨詢。像這篇文章DIY HTC Vive 就需要跟NOLO VR和陀螺儀開發板的技術人員進行對接。他們會給予我們一些技術上的支持,包括一些軟件和代碼等等。”
“其實在早期DIY的過程中,比如15、16年的時候,我們還是會參考一些國外大神的教程,因為像這一類國內的資料會比較少。不過現在這一類的文章在VR的DIY方面顯得不是那么的舉足輕重。第一是很多技術越來越成熟,制作都已經開始流程化。第二是這類文章更新的不是很多,現在的VR設備越來越好,價格也越來越低,普通消費者對于DIY的興趣就降低了。”
舢舨和我們說,他是在2016年進入VR圈的。在進入到行業之后,自己對VR、DIYVR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然而經歷了從熱潮到現在的資本寒冬,看到一家家企業沒落,他的心里充滿了心酸。身邊的許多朋友也都離開這個圈子,但他還是對未來的VR行業抱有很大的信心。
“很多設備開發的過程其實就是DIY的過程,DIY VR一定不會消失。但對于一般的消費者來說,這仍然屬于小眾市場,DIY VR只有極客玩家才會去做。特別是目前擁有空間定位的VR設備需要定位套件來匹配頭顯,要寫代碼。這些只有有動手能力的極客才能做得到。不過DIY的目的并不是說我要用最低的價格做出和頂級VR頭顯功能一樣的頭顯,而是DIY過程中享受的樂趣,價格其實是次要的,因為有可能一臺好的頭顯價格還不如DIY的成本高。”
“VR行業我覺得大趨勢會越來越好,畢竟政府針對這一行業所出的相關的文件不少,包括各大科技公司巨頭對這一方面投入的精力也很多,只是說真正普及的時間不確定。”
VR小丑魚
資深DIY VR制作人
在舢舨看來,小丑魚應該算的上是國內最資深的DIY VR用戶之一。不僅關注這個領域的時間很長,而且技術上也是頂尖的。
其實小丑魚早在2012、2013年那段時間就開始玩VR了。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什么是Oculus,什么是VIVE。VR硬件更多的還存在于概念和實驗之中。但小丑魚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只不過那段時間正好他的母親住院了,這個想法就只能暫且擱置。
2013年底,家里的事情結束了,小丑魚開始了DIY VR的進程。經過了幾個月的研究,在14年初,他使用了一組攝像頭、兩個感應陀螺儀和一頂帽子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虛擬現實頭盔。在微博中他寫道:“目前的Oculus本質就是這樣”。
過了一個多月的“技術改良”,他在游民星空、中關村在線等論壇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他寫到如何使用10塊錢來制作一個當時價值75美元的vrAse頭顯。首先,他在網上購買了十多種不同大小、不同焦距的透鏡,然后將這些透鏡安裝在了一個包裝盒上。經過反復的試驗,測試出最完美的透鏡間距、深度,最后在盒子上方開放出手機安裝槽,下方開一個鼻槽,一款在當時看來很高級的VR頭盔就制作了出來。據他所講,當時這樣的VR頭盔主要是被用于看電影。
其實這個原理也很簡單,與VR Cardboard如出一轍。
“之后的DIY進程差不多就是加上陀螺儀,再加上手柄,最后加上定位。”小丑魚用這一句話形容了之后的DIY之路。
2016年四月,VIVE正式發售。就在發售后的20天左右,小丑魚在微博上上傳了一則用VR游玩《戰地3》的視頻,這其中“2K分辨率”這樣的字樣引來了很多人的質疑。
其實這一套設備的成本非常低,視頻中的手柄使用的是Wii的手柄80元,飛鼠70元,鏡片10元,紙盒不要錢,總共下來不到200元人民幣。屏幕則使用的是手機串流的方式,使用的軟件是自己修改后的moonlight。游戲的話安裝了3D畫面轉變為VR畫面的MOD。再配以陀螺儀遠程控制,效果在當時看來十分不錯。
這樣的一套設備讓成為了當時代替VIVE的一套經典解決方案。
2017年底,Oculus DK2開源,這打開了更多DIY人的思路,小丑魚也說到:“因為這次Oculus DK2,這種自己買屏幕,買電路板,然后自己拼裝這種DIY做法才開始流行起來。像舢舨的帖子里面的實例也是如此,甚至早期的某廠商也是用的這套解決方案。這些都是Oculus的套。讓大家著了它的道。”
“后來,有家論壇邀請我到那里擔當技術顧問,所以后面的DIY文章都放在了這個論壇上。比如說在NOLO問世之前,用的是PS MOVE手柄來替代VIVE的手柄,tridef還有trinus這些軟件,也都是由我提供破解的。當然,這些文章都是我自己寫的。就算是從國外引進的文章,我也不是做翻譯,而是自己先實驗成功了,然后再通過自己的語言寫出來。否則如果不行,何必介紹給網友呢?2018年1月,我更新了最后一次個人技術匯總貼。這個帖子整合了當時所有的DIY方案,還有這張照片,目前所有的DIY方案都逃不出這張圖。”
其實在2016年,小丑魚就入職了一家主攻VR線下店的公司,在論壇的工作只能算是兼職。但不幸的是,2018年1月,他所在的線下店公司倒閉了。這也讓他對VR這個行業寒了心,在論壇上整理完最后的一次技術貼,小丑魚決定離開VR圈。
“直到今天,基本上我已經1年沒有再碰過VR了。VR熱潮退去,我表示很遺憾。”小丑魚說到。“但我認為目前DIY VR還是有一定市場空間的。一方面市場上還沒有填充這一部分市場空間的產品出現,另一方面VR市場現在疲軟,新產品也沒什么亮點。說白了,DIY能夠有這樣的空間,是因為中間有一定空擋。像VIVE Oculus這樣高端頭顯VR太貴;劣質的VR又體驗太差,像是各種山寨盒子。”
“我從事的本職行業是軟硬件工程師,自己十分喜歡科技前沿的東西。DIY的過程是我十分享受的,而且它還可以為我帶來成功后的成就感,我身邊的人也都享受在DIY的過程之中。但對于一般用戶來說,主要還是更著重于廉價的享受VR。”
雖然已經離開VR圈子一年了,但小丑魚依然對VR行業有著自己的看法。
“曾經我提出過一個觀點,是三態合一。就是手機VR,一體機VR和VR頭顯,這三種產品形態會變為一種。三種產品形態都有各自的問題。手機VR體驗效果差,一體機太貴而且沒其他用處,VR頭盔太專業,需要PC,價格也難以接受。最終客戶要的是便宜,方便,效果好。這種三態合一的產品形態,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像GearVR這樣,以手機做屏幕+運算單元的。另一種是像華為VR這樣,一體機做屏幕,手機做運算單元。目前看后者更有發展空間。”
“VR行業還是應該先ToB的市場方向走。技術還有產業都不足以應對C端市場。在B端先積累技術,未來再戰C端吧”
DIY VR人的流失是行業的損失
“我就很疑惑為什么沒人給快遞員做個AR眼鏡。送外賣或快遞的,一邊拿手機一邊騎車很危險。他們才是最需要這項技術的。”
這是小丑魚在采訪的最后向我提出的一個問題。通過這次采訪我切身的體會,喜歡VRDIY的人一定是喜歡,或者曾經喜歡過這個行業的。這些DIY人見證了VR行業由起初的發展迅猛到現在的穩步向前,可以說是整個行業的佐證人。DIY VR人的流失或許證明了現在VR設備正在趨近于平穩,也可以說或多或少的表現出了目前VR行業的慘淡現狀。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講,VR行業少了這些人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但一定要有更多的DIY人站出來嗎?我并不是這個意思。
每一個喜歡DIY的人一定是擅于思考的,而現在這個行業正是應該,必須要思考。接下來要做的每一件事,要做的每一個策略,要走的每一條路都值得我們去深思。畢竟也許哪一步棋走錯了,等待著我們的也許就是全軍覆沒。
來源:新浪V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