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聊天機器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如果說電影《Her》中那個溫柔美麗的虛擬戀人是人們對聊天機器人的美好遐想,那么在不斷更新換代的微軟小冰,就是人類對此扎實的實踐。
(人工智能題材電影《Her》的劇照)
2016年,硅谷巨頭谷歌也將自己的科技版圖拓展到了聊天機器人。為了在用戶的短信會話中構建一個聊天機器人,谷歌發布了產品“Allo”。
而近日,Allo被砍。谷歌官方發布博客,確認Allo將在今年三月停止服務。對科技行業而言,Allo之“死”是一個重要的信號,它告訴我們——
“沒有人愿意讓一個聊天機器人偷聽自己的私密對話,尤其這個機器人還幾乎沒啥用處。”
接下來,一起來跟著小編看看谷歌Allo為何被砍,聊天機器人的泡沫是如何破滅的吧。
無處不在的“電燈泡”:谷歌搜索引擎
Allo符合你對一款新聊天應用的所有期望:它整合了豐富多樣的字體和多媒體工具,跟iMessage、WhatsApp等競爭對手一樣。但它給予對手的致命一擊來源于谷歌本身的力量:谷歌搜索引擎在應用程序中扮演著一個無處不在的“電燈泡”,時刻在傾聽,隨時做好準備,一接到通知即刻幫你尋找餐廳,預訂服務。
這個“電燈泡”的動力源于智能語音助理。2016年,時任谷歌通信產品營銷主管的麗貝卡·邁克爾在舞臺上首次展示Allo,并稱之為“您與谷歌之間持續進行的對話,協助你完成各項事務”。這句話實際上意味著什么?我想大概就是,當我說“我們出去吃飯吧”,Allo就會突然彈出一個按鈕提示我:“意大利菜如何?”
當時,我猜想Allo大概“命不久矣”。果不其然,兩年后,這場實驗結束了。谷歌宣布,它將把重心放在通過網頁發送短信的Android Messages應用(其中添加了部分Allo的功能)上,并于3月份停止對Allo的所有支持。
不實用的“隱身模式”:用戶的付出、回報不對等
今年早些時候,科技媒體網站The Verge報道,Allo的用戶還不夠多。似乎沒有人想讓谷歌監聽和回應他們的私人聊天呢!為了避免被偷聽,你還得使用Allo的“隱身模式”。你得告訴谷歌,“喂,我和我老公的這段對話是私密對話,謝謝!”
雖然很多手機用戶愿意放棄一部分隱私,換取實用的功能,但“承諾”會打斷對話的Allo卻似乎不足以吸引人們下載并堅持使用這款應用。它依賴于吸收聊天數據來支持說不上實用的功能。對用戶而言,這種付出和回報并不對等。
聊天機器人泡沫的破滅:“它想把人類變成聊天機器人”
谷歌Allo的失敗并不是獨立的個例。整個科技行業一度陷入聊天機器人狂潮。曾受到大肆宣傳的Facebook M智能助理(不僅能送貨,還能完成幾乎任何任務)發布于2016年一場主旨演講現場,卻在2018年伊始被停用。Allo和M在誕生時間和經歷上出奇相似,都是一家擁有無限資源、占據在線廣告市場半壁江山的硅谷公司,開發了一個自動化助理,幫助用戶搜尋信息,可能還順帶推銷商品。然而,用戶卻選擇了簡簡單單地與人交流。
自2016年以來,劍橋分析公司等丑聞漸漸“玷污”了硅谷的光環,許多用戶首次真正目睹了社交媒體平臺如何利用他們的數據危害社會。每當有人在Facebook Messenger上聯系我時,我的胃就會翻騰起來。感覺就好比有個朋友邀請我參加他的生日聚會,地點是我最討厭的餐廳。我必須出席,但別逼我和大廚握手,因為我剛剛看見他任由普京在我的開胃小菜里吐痰了!此時此刻,我絕對不愿意和Facebook這樣采取強硬策略的平臺分享更多數據。
許多聊天機器人失敗的主要原因其實是它們承諾過多,兌現不足。對任何產品而言,優秀的用戶界面都會有意僅提供幾個明確的選擇。你可以關閉窗口,按點贊按鈕,滑動消息。它們傳達了有限的可能性,因為按照開發者的設計,軟件本來就只能完成有限的任務。
聊天機器人(乃至對話界面這一前提)卻暗示著無數的可能性,但它們卻無法明確傳達自身具備的功能。噢,你會“玩游戲”喲,Allo?太好了!那你能不能幫我鏟屎?我一喝多了就會陷入深刻的生存危機,Siri你能給我點建議嗎?你能幫我撓一下后背中間嗎,Alexa?在用戶面前把這類互動描述為“對話”,這就是一種過分吹噓。它做出了聊天機器人尚無法兌現的承諾,畢竟軟件還沒發展到這一步,甚至可能永遠也走不到這一步,至少撓背是遙遙無期了。
以Allo的功能之一“Smart Reply(智能回復)”為例,目前它還存在于Gmail和谷歌的Messages應用之中。它簡單明了地傳達了自己的功能以及為用戶節省時間的方式。以Allo的部分技術為基礎,谷歌的目標不再是推銷聊天機器人。相反,它是想把我們變成聊天機器人。
文 | 快公司編輯部
圖片 | 快公司、網絡
編輯 | 安娜
【來源: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