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VR技術的普及以及線下娛樂的熱潮,沉浸式藝術被引進國內,并在近兩年快速興起,成為熱潮。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憑借驚艷的畫面呈現效果和帶給參展者的非凡體驗而廣受歡迎,引起了業內的高度關注。
據數據顯示,中國線下娛樂近年保持著約15%的年增長率。2017年總體市場規模達到創紀錄的3735.1億元,預計2019年有望達到4900億元。而2018年是線下娛樂市場到達高谷的一年。這一年,國內興起了沉浸式藝術展的高潮,無數大大小小的展覽走向大眾。
2018年4月“不朽的梵高”感映藝術大展落地上海新天地,帶領人們“踏進”梵高眼中的星空;5月,故宮聯手鳳凰衛視合作推出《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引起強烈反響;7月,中國知名藝術家趙旭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漫步星際——趙旭藝術展”;8月,首個充斥著東方文化元素的沉浸藝術展《新壺中天·桃源篇》亮相北京798……
時至今日,沉浸式藝術展越發流行,甚至成了大家必去的“網紅打卡點”。
那么何為沉浸式藝術?
傳統的藝術展覽主要以公開陳列藝術作品為形式,給予參觀者直觀的美感。而沉浸式藝術展更注重觀展者的體驗感與參與度。這種展覽運用眾多特效,將藝術作品和參觀者深度融合,充分調動參觀者的五官,將靜態的藝術展變得生動。
沉浸式藝術的呈現形式,可以簡單歸結為“觀眾走進藝術作品之中,并與之產生交互”。通過利用一些技術裝置或者燈光、音樂等藝術效果構建一個空間,觀眾可以沉浸場景中,對周圍情境產生感受,也由此產生相應的情緒與思考。
比如,大型沉浸式藝術展《雨屋》來到中國引發了熱烈反響。 通過視、聽、觸、嗅等感覺和藝術品實現交互參展者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在場景中,得到多感官的沉浸式審美享受。
《雨屋》于2012年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首次展出,2013年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亮相,隨即引起一陣轟動。隨后,《雨屋》不管在哪個城市展出都能引起一波波排隊熱潮,據說最長排隊時間達到8小時。
2015年,《雨屋》的首次亞洲之行選擇來到上海。據統計,《雨屋》在上海余德耀美術館為期4個月的展期內,共吸引近20萬名觀眾參與,人均排隊時長超過2小時,甚至有觀眾愿意等待9小時,就為了淋那一場10分鐘的雨。科技和藝術結合的力量讓普通觀眾著迷,也讓藝術家們著迷。
《雨屋》是一個融合奇幻與真實的獨特詩意空間,當參觀者踏上雨屋的地板,會發現自己的身體如同自帶磁場,能夠無形地排斥那些從上空垂直墜落的雨水,讓水珠停止下落,不再觸及我們的衣服與皮膚。我們仿佛擁有控制雨的能力,可以從容朝前走去,而不需倉促尋找避雨之處。
之所以在雨屋之中不被淋濕,是因為天花板上安設了許多3D追蹤攝像頭,當有人在下面經過,3D鏡頭會監測游客的實時運動情況并及時地上傳給控制系統,系統再控制雨水避開游客。
事實上,《雨屋》就是沉浸式藝術展的一個代表作。早在1900年代,藝術家在非敘事電影里就已經開始嘗試制造沉浸式的直觀體驗,期間經歷了科技的更迭,沉浸式藝術也一直不斷完善,并被廣泛應用于藝術領域。
在交互方式上,沉浸式藝術展大概有兩種呈現:參與者與沉浸式裝置互動、參與者與同樣參與其中的人互動。說到沉浸式裝置,不得不提日本科技藝術團體Teamlab,創造了眾多光影交織、美輪美奐的沉浸式作品,并在全球舉辦了多場展覽。旗下展覽“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更是被譽為全球十大必看展覽,其中的花鳥活靈活現,受到了業內業外的一致好評。
而與人互動一般以影片、視頻居多,如引進國內還不久的沉浸式戲劇《Sleep No More》。觀眾不僅再是旁觀者,而是作為一名參與者,探索劇情,成為作品內容的一部分。這部神劇取材于莎士比亞經典戲劇《麥克白》,每一位觀眾都按照自己的“路徑”看到不同的麥克白,無論你“進入”這部劇多少次都不會看到重復的劇情。
在沉浸式藝術展中,與人互動通常指的是參展者之間的互動,或是對同一特效之間產生的共感,或是在同一沉浸式空間中的交流互動。
從傳統展覽走向沉浸式藝術,人成為主體
最初,藝術作品更多是以被擺在展廳、博物館或是裝裱在畫框中的形式呈現出來。相對而言,藝術家主要專注于如何更完美地完成作品,參觀者并沒有被考慮其中。這時的藝術作品和參觀者之間仿佛有一堵無形的墻,人們只能遠遠欣賞。
19世紀,文學理論家Hans Robert Jauss提出“接受美學”(Receptional Aesthetic)的概念,開拓了文學研究的新方法。他從讀者的角度去重新研究文學作品,這一概念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人,作為主體,開始逐漸獲得關注,人們開始強調個人的經驗、包容度和參與度。
20世紀60年代,極少主義開始對藝術空間進行劇場化的改造,探討如何打破畫的外框和墻面之間的鴻溝。他們嘗試讓觀眾置身于空間中來激發其對藝術的體驗,以大幅提升參與感和沉浸感。
德國藝術家Hito Steyerl一直關注當代社會議題,涉及女權主義、軍事化以及由電子技術帶來的知識的大規模傳播。Steyerl認為我們所處的現實是以圖像組成,而圖像開始于“跨屏幕”,她假設“現實是由后期制成的圖像所組成,而后產生渲染效果”,那么人們可以通過后期制作的圖像改變現實,而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讓想法成為現實呢?
隨后,裝置藝術的發展,則讓劇場化更進了一步。藝術家將從考慮單件作品擴大到整個展覽本身,整個美術館的公共空間都將作為整體來考慮。裝置藝術對空間的拓展,也讓劇場化有了另一個理論基礎,整個空間可以作為一種沉浸式的空間,這一空間的規則,是由藝術家與觀者共同構建的。
當沉浸式藝術進軍中國,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2010年4月,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和和中國新銳建筑師馬巖松合作尤舉辦的沉浸式展覽《感覺即真實》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拉開帷幕,這個展,像是流逝之物和存在之物間的碰撞,為中國的觀眾打開了一道新的大門。
馬巖松在UCCA的大展廳設計了一個長近60 米的蜿蜒的空間,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用紅、綠、藍三基色組成 “熒光燈陣”,再用霧氣充滿整個空間。霧與三種燈光的色澤打造出的是一個人工光譜空間。觀眾真實的存在、活動與在自然界無法看到的光譜中,虛擬和現實的邊界被模糊,人和虛擬融為一體。觀眾仿佛走在虛幻中。
觀眾如果只用旁觀者的視角觀察的話,是無法獲得刺激的。只有深入其中,只有成為整個藝術品的一部分。
像“感覺即真實”這樣,以裝置藝術為基礎的沉浸式藝術展在隨后的幾年中越發流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就是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的《無限鏡屋》。
2013年,草間彌生亞洲巡展在上海當代藝術館展出。在一間面積約25平方米、高8英尺的封閉房間里,布滿了光怪陸離的鏡子和燈影,它們反射出色彩斑斕的光芒,就像浩瀚宇宙中的點點繁星,置身其中好像瞬間迷失了方向。
2015年4月,《不朽的梵高》在上海開展,不同于以往單純的畫展,這次展覽采用了最新的沉浸式裝置,將多媒體畫廊與量身定制的展廳巧妙結合。
展出運用了高清晰的連環巨幅屏和幕墻,在交響音樂襯托的動、靜態畫面切換之間,讓觀眾直面細節的梵高筆觸,以及在藝術世界中鮮活起來的梵高。這場展一經推出,引起了熱烈反響,打破了傳統觀展體驗的局限性。
2017年,teamLab“花舞森林與未來游樂園”來到北京,這個1500平米的完整空間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突破現實的迷幻世界。
通過利用實時渲染呈現出一年四季的鮮花,而虛擬的花海會根據觀看者的互動行為隨之綻放或凋謝。這也就是說,觀眾在屏幕上即將看到的每一朵花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旦凋謝就不會再重生。
teamLab常常在創作中借用許多自然元素,如花朵、蝴蝶、瀑布、水波等,透過這些大型互動場景來感知空間,探索人類行為模式,并對新型社會的發展演變提出創新的模式與思考。
2018年,除了teamLab再次來到中國, 《WAVELENGTH:出廠設置——沉浸式藝術體驗大展》、意大利沉浸式多媒體藝術展《文藝復興2018》、《故宮清明上河圖3.0互動展》、各種沉浸式藝術展席卷中國……
由此引發了一個有趣又引人注目的現象:看展,似乎也成了一種日常。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深度接觸藝術、提高審美以外,我們逐漸將其作為一種休閑方式,沉靜自己的內心。
為何沉浸式藝術展突然躥紅?
隨著科技與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普及,現代科技與傳統藝術發生碰撞,在這種交融中,藝術界的傳播與展示方式都得到了顛覆——“沉浸式”藝術展這樣的表現形式,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
科技讓藝術作品不再依憑單一的感官去感知,而是充分調動觀者的視、聽、觸、嗅等多種感官功能進入到作品的世界,達到全身心的融入、沉浸和情感交流。因此,沉浸式藝術幾乎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它的開放性、趣味性和高互動性。
無論是《感覺即真實》還是《無限鏡屋》、亦或是《雨屋》,這些作品都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方式讓觀眾“置身其中”,并且能自由選擇觀看和感受作品的角度與方式,從而獲得一種極其個性化的觀感體驗。
事實上,高互動性,是吸引大量觀眾前去一探究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高互動性所帶來的參與感讓觀眾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使得欣賞藝術的過程變得非常有意思,這樣的體驗不僅讓觀眾對參觀過的藝術作品印象深刻,更促使他們愿意進行下一次嘗試。
與此同時,高互動性意味著觀眾在參觀過程中不再置于一種被動的、旁觀者的角色,而化身為一個參與者。因為個體的不同,不同的人參與所見所得也不同,因而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所以沉浸式展覽的積極意義還在于,它能使觀眾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之中,而并非只是藝術家單方面的行為。
英國著名藝術評論家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認為,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受知識與信仰的影響,我們只看見所注視的東西,注視是一種選擇行為。這就是說,我們會將看見的事物納入我們所能及的范圍內(雖然未必是伸手可及)。觸摸事物,就是把自己置于與它的關系之中。而從接受美學角度來說,藝術的接受不是被動的消費,而是顯示贊同與拒絕的審美活動。
相對于完全取代傳統藝術展,我們不妨更傾向于將其作為一種觀展新方式,又一個多樣的選擇。科技的進步為藝術的展現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讓我們看到了科技與藝術結合所散發出的的絕美之光。
在未來,沉浸式藝術展將何去何從?
隨著沉浸式藝術展的躥紅,也引發了一系列爭議。人們不禁質疑:當藝術貼上了沉浸式”、甚至是“網紅”等標簽,藝術還是原來的藝術嗎?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曾說:“畢竟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不可兼得。有的作品可能吸引眼球但缺乏深度,兩者之間最好保持平衡。”
這意味著對于沉浸式藝術展來說,除了絢爛的特效以外,更為深度的內容才是其長久發展所必須考慮的因素。藝術不在于呈現形式,而在于創作者在作品中是否能充分表達其想法,賦予其內涵。
從另一角度看,沉浸式展覽無疑為擴大傳播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激發人們的興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藝術,慢慢走近藝術。藝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以一種相對“親民”的方式喚起人們的參與度,由此進一步了解藝術背后的內核。
未來,我們期待有更多好的沉浸式藝術展出現在大眾視野。
來源:8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