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上的VR新面孔,越來越少了。
以HTC Vive為代表、從“VR元年”開始就堅守在虛擬現實領域的廠商固然還在,但展出的產品除了“換湯不換藥”之外,著實很難給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以DEUS為代表的新銳廠商躊躇滿志地拿來了自家的新設備,但在參數方面實在很難讓VR玩家提起興趣;至于NOLO、Pico乃至小派這些來自國內的團隊,能夠看到大家依舊選擇了堅持無疑值得歡欣鼓舞,但經過三年的發展,VR這個行業依舊沒能迎來令消費者眼前一亮的爆發進化,依舊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革命固然尚未成功,但對于現階段的主流VR廠商來說,本屆CES依舊不乏值得關注的良性跡象:
經過長達三年坎坷波折的發展探索,以HTC Vive為代表的主流VR廠商終于從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中領悟了建設市場的核心要旨;盡管目前呈現的依舊僅僅是一點希望的跡象,但在這條小徑的深處,我們確實看到了“VR玩家真正的追求”正在熠熠生輝。
毋庸置疑,這是一樁好事。
從Vive Cosmos和Vive Pro Eye說起
CES 2019的第一天,HTC召開發布會公布了一系列硬件新設備與軟件新服務;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就是大幅降低安裝部署難度的全新VR頭顯Vive Cosmos。
和耀武揚威將“配件數量繁多”“安裝操作復雜”視作重要賣點的HTC Vive截然相反,無論是設備造型還是組件構成,Vive Cosmos秉承的原則只有“簡潔”二字而已;盡管放棄了基站改用inside-out技術進行6DOF追蹤定位難免讓人聯想起Windows MR設備,但和HTC Vive相比,Vive Cosmos至少有一點進步有目共睹:
舒適度。
只要看看Vive Cosmos放棄了傳統的綁帶,以及名不符實依舊會對臉部產生明顯壓迫感的“智能暢聽頭帶”設計,轉而采用了類似PSVR“將負荷集中在前額”的環狀頭箍結構,大多數朋友都能意識到HTC Vive這次確實在“人機工學”方面額外下了點功夫——或許并沒有“分辨率翻倍”那么引人矚目,但對于真正的VR玩家來說,這份改進意味著什么,我們心知肚明。
而對于Vive Pro Eye來說,盡管在本質上依舊是一款堆料性質的“加法”產品,但能夠將眼球追蹤組件吸納融入底層硬件配置,并直接應用在瞳距調節功能上,這番設計背后折射出的理念還是很值得稱道的:盡管初代HTC Vive具備瞳距調節機能,但缺乏精確校準定位只能“跟著感覺走”的結果十之八九就是調試半天依舊找不準正確規格,直接導致視覺疲勞積累的速度大大超過預期——不要太高看我們視覺系統的適應能力,之所以第一代主流VR設備會遭受那么多抱怨,“難以直視”的實際體驗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即便在參數提升方面進步不大,但在“用戶體驗”方面,HTC Vive依舊用自家的新設備努力提升了一波效果——不僅如此,除了硬件設計,HTC Vive在本屆CES上公布的軟件服務同樣呈現出了“重視用戶體驗”的新原則。
Vive Reality與Lens:告別VR孤島
和“全面輕量化易用化”的Vive Cosmos,以及功能更完善的Vive Pro Eye相比,本屆CES上HTC Vive展出的“Vive Reality沉浸系統”聲勢似乎要小得多;不過,對于實戰派VR玩家來說,這項貌不驚人的軟件服務,恐怕才是本屆CES上HTC Vive最值得關注的新產品。
考慮到其它VR平臺上同類產品已經出現過不止一款,這里就不再過多分析鋪墊,直接放結論足矣:作為第一方VR軟硬件廠商,HTC Vive總算意識到自家產品不僅僅是面向B端用戶的商用級設備,個人消費者同樣也是建設這片市場的生力軍;正因如此,VR產品的價值就不僅僅是“教育工具”或“娛樂設備”那般功能性十足,能夠像智能手機和PC一樣讓用戶打發消遣時間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于是,將VR用戶互動社交作為核心賣點的Vive Reality正式登場完全是預料之內的結果,至于“率先支持Vive Cosmos”更是情理之中的選擇,不是嗎。
除此之外,包含在Vive Reality組件當中的Lens操作界面,可以說是HTC Vive真正開竅的最突出象征,沒有之一:乍看之下,這種“在VR視野中單開一個窗口瀏覽其它App”的設計似乎十足雞肋,但換個角度就不難理解這個“窗口”的存在價值——試想一下,在現實生活中徹底丟下手機或者PC平臺的IM工具和SNS客戶端不顧,這種行為我們一般可以堅持多久?倘若把現實生活換成VR環境下的虛擬現實視野,不能看微信聊QQ刷微博回復釘釘消息,這種所謂“沉浸”實則“斷網”的體驗究竟還能有多少吸引力?答案大家心中有數。
所以說,Lens這個操作界面理論上的存在價值,就在于“重新打開了我們連接互聯網的窗口”——這并不是所謂的認慫妥協,“認清用戶需求并加以實現”才是這項功能的正確定位形容。
遲到,但為時未晚的亡羊補牢
歸根結底,之所以在過去的三年時間中,消費級VR設備的市場反響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用戶體驗不接地氣”才是真正的核心原因——在現如今這個時代,一款民用設備如果連用戶體驗質量都無法保證,且指望僅僅利用“功能性”的賣點就能創造平臺級產品,顯然是完全不現實的;前衛技術憑借登場初期的閃亮光環固然可以拉動一波關注,但想要真正開創市場創造收益,邁出第一步之后穩定的落地環節無疑更是不可或缺的。
另一方面,見多識廣的朋友想必早已經發現無論是Vive Reality還是Lens,在第三方內容市場上早已存在功能相同或者至少理念相近的產品;不過,即便這些來自民間開發者的杰作頗受消費者好評,在輿論影響方面較之第一方廠商提供的功能還是要遜色不止一籌——畢竟,現如今的VR市場不管硬件還是軟件都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第一方廠商的主導作用還是非常明顯的,只有不斷完善迭代產品,才能真正在用戶人群中建立起口碑,投資方才能真正看到這個行業的真正潛力,從而注入更多資金加快這片市場的發展進化——在過去的三年時間中,HTC Vive的反應可謂是十足遲鈍,但謝天謝地,如今我們終于看到了彌補“失落環節”的實際行動,未為遲也。
2019年,HTC給VR行業開了個好頭兒;至于能成與否,就看接下來的落實發展了。
來源:8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