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關系本質
意識現象中最奇妙的是物質在精神上的呈現,并且這種呈現還能反作用于物質。
物質的精神呈現本質是什么?
很多人認為它只是幻覺,但無法解釋它為什么能對物質發生作用。
有人認為精神呈現對物質的作用只是一些復雜的、間接的物質對物質的相互作用。但無法解釋,為什么對人類有精神呈現?很難想象它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精神現象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如果人類做的事情在精神上沒有任何呈現,很難想象人類會把自己的活動記錄下來,很難想象后人能夠利用前人的經驗和思想。
本文認為物質的精神呈現本質上是主體和物體的關系。
精神呈現本身不是物質,而是兩個物質體之間的關系。由于它不是物質,不能客觀地、獨立地存在,只能依賴于作為特殊物質體的主體而存在,這是精神的主觀性。
作為意識主體的基本要求是能夠維持它和物體之間的關系,并讓這關系發揮作用。
“關系”可以被表征、被記錄,但表征不是關系。被表征的“關系”必須被主體重建成“關系”后才能發揮它的作用。但由于關系的主觀性,關系表征在每個主體上的重建都會有所不同。
“關系”神奇之處是能夠把物理上沒有相互作用的物體聯系起來,像是具有超越自然的相互作用能力。關系甚至可以不符合物理規律。
雖然關系可以超自然,但一個物體通過這種“關系”作用到另外一個物體并不是超自然的作用,而是通過主體的物理機制發揮作用。不符合物理規律的、超出主體物理作用能力的“關系”不能通過主體發揮作用。
“關系”可以認為是復雜、間接的物質體之間的物理相互作用的抽象,把中間的復雜的物理機制抽象掉。這樣的好處是允許用不同的物理機制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實現類似的相互作用。
意識的一個基礎行為是覺知環境,就是意識主體知道自己所處環境中的一些物體(包括自己的身體)。
覺知環境本質上就是主體確定它和環境物體的關系,包括位置關系和各種感受關系。
位置關系是主體和物體之間在所處空間中的相對位置。確定位置關系使主體知道物體在哪里。
感受關系是主體通過感覺器官確定的和物體的關系,表現為物體對主體呈現的感覺性狀(或稱感受質)。比如通過視覺確定的物體對主體呈現的外觀形狀和圖案感覺,聽覺確定的物體的振動對主體呈現的聲音感覺。
這里把意識主體和環境物體建立的這種關系稱之為意向性關系。意向性是現象學哲學的術語,這里借用這個術語是因為主體和物體之間的這種關系和現象學的意向性有關。
當意識主體和一個物體建立了意向性關系,主體就“知道”了這個物體,對這個物體有了知覺。
主體通過和物體建立意向性關系,對物體有了知覺,并在知覺內容的基礎上把握和物體進一步的關系(吃掉食物、逃避危險物等),實現各種需要的功能。為什么“意向性關系”能做到這些?這和關系具有前述的“超自然”能力有關。
人類作為一種意識主體是通過感覺運動環路實現建立、維持自身和環境物體的關系,并通過相同的回路實現關系的作用。
有意識的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具有建立、維持它和所處環境中的物體的關系,并讓這些關系發揮作用的能力。
如果說一個系統有意識,或者說這個系統知道什么,一定要弄清楚系統所處的環境是什么,系統如何維持和知覺對象的關系并讓這個關系發揮作用。一個常見的錯誤是認為系統知道它內部數據,事實上,如果系統不能和這些數據建立意向性關系,系統就不可能知道這些數據。
總之,意識本質上是主體維持的、和環境物體的意向性關系。
編后語:世界和萬物是由相互作用的關系構成的,智能也是因此而生成的,沒有關系就沒有智能,也沒有世界和萬物。這些關系千變萬化、千頭萬緒、千奇萬怪、千山萬水、千秋萬古、千糾萬纏、千算萬算、千態萬勢……在這千千萬萬之中,不妨簡化為兩類,一類客觀存在,一類主觀意向,也可簡化為一實一虛,虛實結合猶如復數一般更難計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恰似陰陽魚游弋于八卦之間。萬物互聯,人機交融,所有事物都在關聯,或顯或隱,平時之際不是不聯,主要是時機未到,時機一到,風馬牛也相及,弓影即杯蛇,鏡花真,水月實,白駒不過隙,天馬可行空,意義、價值分布式虛構,協同、組織開放性實在,風俗習慣沉淀出因果,數據信息彌聚為相關……究其因,一多分有的可能性+多一共生的現實性共同使然之果吧!
智能就是交互,交互就是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關系的產生!
【來源:人機與認知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