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何桂立在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中國通信工業協會物聯網應用分會主辦的“中國物聯網產業賦能高峰會”上共同探討了物聯網的演進與發展。
圖源:圖蟲創意
眾所周知,從18世紀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機械化,第二次實現電氣化,隨著計算機的使用第三次工業革命實現機械化,現今要迎來一個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時代。是何推動時代的發展呢?何桂立解釋道:“從工業來看,產能過剩、供給側機構必須要調整,促創新,降成本,提效能,擴大功能等等。而信息通信技術成為社會轉型的一種內生動力,利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的技術等等,可以提高制造效率以及加快物的銷售和推廣。“
何桂立表示,當前整個技術和社會的發展具有:網絡化、軟件化、智能化、開源四大特點。在網絡化層面,互聯網+、工業互聯網、網絡經濟等皆離不開網絡,已成為時代的特點;在軟件化層面,SDN、SDON、SDS、軟件定義服務等等,使軟件替代了眾多硬件的功能;在智能化層面,智能終端、智能硬件、智能平臺都具備計算和存儲的能力;在開源上,如,安卓平臺是一個開源的平臺,任何一個APP應用的開發都是集多人的智慧完成。
物聯網的發展,離不來平臺和應用的承載,對于物聯網應用而言,不同物對于其連接方式也有所差異。因而,物聯網發展需要結合5G、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如5G高速度、泛在網、低功耗、低時延的優勢,為一些物聯網的建設提供條件。數據資源、計算的變革、深度學習也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很大的基礎,而人工智能又為物聯網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最后,何桂立分享了物聯網發展的兩種發展模式:第一,先發展物聯網產業再帶動應用;第二,率先以區域性的物聯網應用形成市場,通過對市場的帶動產業的聚集和發展。“第二種發展模式,值得思考和嘗試。” 何桂立說道。
【來源:通信世界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