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工智能、AR、全球互聯網將成為社交的核心,AR技術將在5至10年內成長為最強大的社交平臺。”
人類史上最大的社交平臺Facebook CEO扎克伯格的這一句話,曾經被無數次的拿出來解讀關于“Facebook到底想做什么的問題”。收購Snapchat失敗,讓小扎帶領Facebook走上了騰訊的道路。最終的目的我們很清楚,就是成為社交網絡的“唯一”,但過程他們想如何去書寫卻始終成迷。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Facebook新的江山畫卷也逐漸清晰。
關于那位走在Facebook前面的競爭對手
美國社交巨頭Facebook正在研發虛擬現實(AR)眼鏡,這引發了全網狂熱的討論。但是,Facebook不是第一家做AR眼鏡的社交媒體。
早在2017年,Facebook的“死對頭”Snapchat就已進軍AR市場,推出了一款名為Spectacles的AR眼鏡,并于今年推出了第二代產品。
《連線》雜志曾稱贊這款產品為”有史以來我們真正的想戴上的第一款智能眼鏡。”在這之后,Snap曾在紐約開了一家專賣店,擠滿了想買它的人。買不到怎么辦?從別人手里買。Spectacles在ebay上的售價一度高達1000刀。之后的Snapchat拓寬了其銷路,開始在網絡以及學校書店銷售。
但可惜,好景不長。根據Snapchat 2017年Q2收益財報,“其它”部分的營收額為 540 萬美元。相比第一季度“其它”部分830萬美元的營收收益,第二季度同比下滑了35%。
到2017年底,Spectacles眼鏡銷量僅為15萬副。要知道,早在2016年Oculus Rift的年銷量就已經有24萬臺了。
一旦大眾失去了新鮮感,產品本身又沒有足夠的技術縱深去承載更多的應用場景,那它的生命周期也不可能太長。Spectacles 后勁不足,之后有沒有新的產品接力,所以Spectacles快速冷卻了下來。
就算今年9月推出了Spectacles第二代,同樣采用限量銷售的方式,也無法像當年一樣“一石激起千層浪”了。
如今的Facebook幾乎在經歷當年Snapchat經歷過的事情:多家媒體爭相報道Facebook研發AR眼鏡的消息,并對其持有很高的期待。那么社交網站做AR這門生意,到底能不能成?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或者又不那么相似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很多大公司今日取得的成果,都源于他們十年前的布局。而現在他們正在研究的方向,或者即將推出的產品,也很有可能會是十年后的iPhone。
縱觀Facebook的布局,顯然推出AR眼鏡可以說是“蓄謀已久”。
扎克伯格分別在2016年和2017年的F8上展示過AR技術,并表示其“存在于Facebook未來10年宏圖之中”。此外,今年來Facebook在人才和專利的儲備上也是頻頻出手。
首先是技術方面,在2017年,Facebook提交了一份關于“配備2D掃描儀的波導顯示屏”的專利申請,透露了關于AR眼鏡的更多細節。
人才儲備方面,今年1月,有消息稱Facebook已經挖來了谷歌AR產品總監Nikhil Chanhok ,這位前谷歌高管曾經負責過ARCore智能手機增強現實平臺和Daydream VR平臺。在加入Facebook之后,Chanhok將會負責 Camera AR團隊的產品管理。
9月,外媒報道稱Facebook正在招聘“數字設計工程師”,希望為支持AR技術的設備開發定制芯片。
但實際上,作為先行者的Snapchat,其動作要比FB來的更早。
2015 年 2 月,Snapchat 成立以一支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的團隊,命名為 Snapchat Research。
2016年,他們挖走了高通的AR工程師 Eitan Pilipski、曾經在微軟 HoloLens 團隊負責招聘的 Mark Dixon、以及來自Parrot AR無人機的Kelly Nyland。
同年年底,Snapchat在深圳設立研發辦公室,從事與Spectacles研發相關的工作。Snapchat甚至以股票作為條件吸引中國優秀的工程師參與開發。
除了人才,對于市場上優秀的企業Snapchat也是不吝重金收購。早在2014年Snapchat就收購了一家名叫Vergence Labs的初創公司,后者的產品可以說是Spectacles的原型。
僅2016年一年,Snapchat就完成了對表情自制應用Bitmoji的開發商Bitstrips、臉部追蹤和識別技術提供商Looksery、3D照片應用開發商Seene、AR技術公司Cimagine以及廣告技術公司 Flite的收購工作。
這一切不僅為其App內置的動態表情功能提供了幫助,也為其推出AR眼鏡埋下了伏筆。
硬件只是冰山的一角,在社交應用這個老本行,FB和Snap在AR上自然少不了布局。
尤其Facebook把更多的動作集中在更新Instagram的AR功能,這幾乎是直接向Snapchat宣戰。
反觀Snapchat方,當年的網紅Spectacles現在也幾乎銷聲匿跡,當然也是有原因的。視頻清晰度不夠、傳輸速度慢、體驗糟糕以及過于瘋狂的營銷模式,漸漸消磨了用戶的耐心。
據美國科技媒體Information的報道,Snapchat的用戶中只有0.08%購買了Spectacles。而Business Insider的相關報道描述,Snap內部捕捉數據顯示購買后一個月內仍在使用Spectacles的買家不到50%。并且,“相當大”比例的用戶是在一周左右就停止使用該眼鏡了。
押寶AR社交,誰是贏家?
谷歌、Facebook從2014年就開始布局VR,但這一兩年他們開始更多發力研發AR技術。而蘋果、微軟、Snap這些巨頭,更是從一開始就表示對VR的興趣有限,很早就一頭扎進VR領域。歸根結底,不論是專注在互聯網系統生態建設還是社交媒體,有可能成為下一代通訊平臺的AR技術對于巨頭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Facebook負責為AR項目提供AI技術支持的應用機器學習部門主管杰奎因·坎德拉(Joaquin Candela)表示:“一大領悟在于,你可以使用手機來體驗AR,我們有大約13億用戶在手機上使用Facebook,手機的數量非常之多。這使得AR非常有趣,使得它成為顯而易見的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這是AR在普及力上遠超于其他前沿科技的優勢。
Snapchat的成功和Facebook的觀察告訴我們,社交網絡上的帖子越來越多地轉向照片、GIF和視頻形式,純文本帖子越來越少。而AR的加入能夠把2D的圖像變成3D,用戶可以與虛擬物品產生交互,為人們的社交生活帶來更多的新鮮體驗。但在逐漸體會AR帶來的好處之時,他們也面臨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如果說以前入口的搶占造就了如今的互聯網格局,那么AR的廣泛落地應用就是破局的時刻。誰先入局,誰就搶占先機。AR數據入口的搶占,就是造就下一批巨頭的沃土,特別是在Magic Leap等新企業已經早早殺入局中的情況下——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一點,Facebook和Snapchat的競爭才愈發激烈,誰才是下一個社交網絡的獨孤求敗?
在社交網絡中,“我們”是由各種各樣的符號組成的。從聊天室簡單的文字符號,到后面的固定頭像、簽名,再發展到今天的自定義頭像……蘋果的Animoji似乎開啟了下一個社交符號的大門:虛擬形象。而AR對虛擬形象的加持是顯而易見的,在人人都患有“社交恐懼”又人人熱愛網絡社交的今天,誰不想有一天在自家客廳,開一場0成本的網絡party呢?
同時,發展進入瓶頸是不容Facebook和Snapchat雙方忽視的問題。
根據數據顯示,Facebook七月份月活用戶達到22.3億,只上升了1.54%,日活用戶達到14.7億,只上升了1.44%。要提醒大家的是,在第二季度之前,Facebook日活用戶增長率最低的是2017年第四季度,為2.18%。很明顯Facebook的增長趨勢在放緩。
相比于Facebook的緩慢增長趨勢,Snapchat似乎更“慘”一些
根據其Q3(未經審計)財報顯示,第三季度Snapchat的日活用戶同比增長5%到1.86億,增速創下上市以來新低,同時環比還下降了1%,這已經是連續第二個季度DAU下降。
對于依靠廣告為主要營收方式的社交網絡公司來說,DAU下降或放緩都不是一個好的征兆。但就目前雙方的動作來看,顯然對他們來說新的增長點就是AR。Snapchat的核心就是相機,通過AR技術的植入,為創作者提供構建增強現實體驗的平臺,未來也能吸引更多深度運用的廣告。但逐漸“騰”化的Facebook未必不會同行此道。
至于這場AR之戰鹿死誰手,我們只能靜觀其變了。
來源:8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