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不一定是張藝謀票房最高的武俠片,但一定是他最用心的一部。上映16天的《影》,雖然收獲了不錯的口碑與近6億的票房,但與外界盛傳的3億制作成本相比,這樣的成績顯然算不上商業上的成功。橫向對比開心麻花出品的《李茶的姑媽》,后者口碑雖然遭遇“滑鐵盧”,但票房較張藝謀的“用心之作”卻更勝一籌,這更讓外界對于“國師”的商業價值有所遲疑。
其實不只張藝謀,過去曾經創造過一代電影輝煌紀錄的大導演,近幾年卻在市場上備受觀眾的冷遇。比如,去年曾斥資2.5億打造盛唐氣象的陳凱歌,其導演的作品《妖貓傳》全球票房近6.3億,同樣背負著近1.2億虧損;而此前在好萊塢名聲大噪的商業片導演吳宇森,經歷了斥資4億打造的《太平輪》系列于票房市場“擱淺”之后,便再無回暖的跡象。
張藝謀的《影》之前還有《長城》,陳凱歌《無極》之后還有《妖貓傳》,吳宇森《太平輪》之后還有《追捕》......讓人好奇的是,在吳京(《戰狼2》56.8億)、文牧野(《我不是藥神》31億)、陳思誠(《唐人街探案2》34億)等“后起之秀”屢創票房奇跡的背景下,資本現在還會盲目追逐大導演嗎?
我們采訪了幾位業內人士,來試圖探究資本追逐大導演背后的動力。
票房之外,資本追逐的重點在“品牌”
事實上,一部電影的背后所包含的商業模式,并不像普通觀眾想象的那樣簡單。據業內知名電影公司投資總監大羅介紹,當前國產電影的成本回收途徑十分多樣,除了最常見的“票房”,還有版權收入、政府補貼、廣告、授權以及衍生品等。其中,藝術電影更強調通過海外銷售的方式“回本”,而一些國內外獎項的加持,則會對此起到進一步的助益作用。
但同時他也對娛樂獨角獸強調,“國產電影最主要的成本回收渠道當然還是票房。”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高速發展,國產電影無論制片技術還是產業經驗都有了顯著的飛躍,工業鏈條初具雛形。而一部電影對于票房的吸引力,除了鏈條上各個環節的緊密配合,更多時候還是取決于電影本身的品質,以及其IP品牌和個人品牌的號召力。“或許一些導演作品的票房成績不盡如人意,但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他們的電影依然具有可看性”,資深電影媒體人師丹(化名)如是說。
也正因為如此,資本對于“大導演”的態度才格外熱忱。“資本還是信賴品牌的”,知名編劇高大拿表示,“當前市場上技術成熟且水平穩定的導演就那么幾個,風險小、有慣性,還有助于提升自我品牌,包括明星都愿意降價和大導演合作。”這同時也說明,與大導演合作意味著能以輕量成本置換到頂級資源,不失為一筆劃算的買賣。
另外,對于更多年輕的出品方而言,賺錢并不是投資的首要目的,它們往往更看重“張藝謀們”帶來的連鎖效應,包括業界信心的建立以及品牌影響力的提升等等。用著名電影欄目主編老徐(化名)的話來說,“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投資方,有一大筆錢想‘觸電’,會選擇哪些導演呢?選誰都有可能賠錢,選擇張藝謀、陳凱歌的話,即使賠了也還留個名氣在”。
這樣的背景下,再來分析《影》的攢局,就顯得清晰多了。對于主控方樂創文娛而言,繼《長城》之后再次操盤張藝謀電影,等于在用實際行動對外界宣示實力。要知道,《影》不僅體量大、規格高,更以12項提名領跑第55屆金馬獎,在海外備受期許。樂創文娛接連經歷樂視品牌及其創始人的信譽危機之后,《影》的誕生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將起到不小的提振作用。
而后續進入的第二大出品方騰訊影業,也將同樣搭載“國師”品牌的東風,獲得遠超于“金錢”價值的回報。
眾所周知,自2015年9月至今,騰訊影業已經成立三年之久,期間主控作品寥寥,騰訊影業急需一個成功的案例來證明自己。如今,騰訊互娛又升級成為騰訊新文創,騰訊影業亟需作品證明自身在版圖當中的價值,“國師新作”、“斥資3億”、“囊括一線導演、影星、班底”,《影》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劑強心針。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樂創文娛和騰訊影業背后,都關聯著上市公司,融創中國和騰訊控股。在整體經濟環境下行的情況下,《影》的前途也多少會對股市產生影響。而這一點,在娛樂獨角獸(ID:yuledujiaoshou)對資深電影媒體人的采訪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后者同樣認為,在明星概念盛行的今天,一部電影對背后相關利益方的市場估值,有著一定的意義。
“溢價”投資讓片方提前收回成本
但眾所周知,“明星概念”本質上是一把雙刃劍,倘若資本過度追求品牌效應,也未必是好事。2017年,喜劇之王周星馳聯手徐克推出電影《西游伏妖篇》,此時距離他憑借作品《美人魚》斬獲33億票房僅過去不到一年,各路資本虎視眈眈。待到出品方名單公布之際,“21家公司分食星爺IP”震驚業界,可最終的16.52億的票房卻未能讓所有人如愿。
據悉,《西游伏妖篇》中除了中影、星輝等少量原始出品方之外,大多數資本都是通過層層“溢價”的方式“二進宮”。
所謂電影投資當中的“溢價”,就是為了讓更多資本方進入項目,一輪又一輪稀釋投資權。在一些時候,“溢價”能讓主控方在電影上映之前,提前收回成本。此前就有媒體報道,“電影《中邪》初期成本5萬,后期對外開放部分投資份額,按照1500萬到2000萬成本計算(不包含宣發),最高溢價400倍。”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溢價”將成為繼“保底發行”之后的又一個新常態。
其實,在國內電影投資“溢價”早已風靡。“以前一些老牌電影公司,3000萬的片子轉手分幾份4000萬賣出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隨著新興資本的進入,如今的買賣雙方,更多地變成了基金、互聯網。甚至,不少媒體人都戲稱“溢價”為“中國特色”電影投資回本方式。要知道,即便中國電影一直號稱向好萊塢取經,但在后者的市場環境當中,并未聽說過所謂的“溢價”。
但值得一提的是,“溢價”的操作手法,僅僅是將風險的承受者從“主控方”轉嫁給了后續跟進的出品方而已,最終的投資結果依然有可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知情人士透露,前文提及的3億成本是《影》溢價后的數據,實際花費其實僅為1.4億人民幣,也就是說近5億票房便可回本,假如傳言屬實,那么《影》實際上已經收回了成本。
“拍一部電影造一座城”?衍生品也能賺到錢
另外,電影回收成本的方式是多樣化的。要知道,“哪怕在國外,票房也僅僅只占電影整體收益的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資深電影媒體人師丹(化名)如是說道。除了前面已經聊過的票房、溢價、海外銷售,以及比較常見的植入廣告等方式之外,政府補貼和授權以及衍生品開發,也是當前電影投資的重要回本渠道之一。
據部分電影投資人介紹,國家關于重要題材、重要項目、重要人的電影拍攝,都有一些獎勵措施。“甚至從地方到中央,根據不同題材的電影,不同的主管部門還會有不同的獎勵方式。甚至一旦被納入重點扶持項目的規劃當中,還會有特定的獎勵出現。”據悉,軍事題材電影《紅海行動》,對外宣稱制作成本5億以上,軍事裝備接近2億,這樣大體量的背后,就有一定的政府補貼和扶持的因素在里面。
而提到授權和延伸品開發,陳凱歌則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素來有著“拍一部電影建一座城”之稱的陳凱歌,幾乎每部電影都是大手筆。早在《荊軻刺秦王》時期,陳凱歌就有“炸掉5山頭”搭建秦王宮的傳說。而到了電影《妖貓傳》拍攝期間,他更是在襄陽市政府的支持下按照1:1比例、4A景區規格,耗資16億人民幣,人工植樹兩萬棵,打造了占地近550畝面積的“長安城”。
雖然前期十分燒錢,但如今這兩座城也已經開始為當地政府創收,無論是作為文化旅游景區,還是影視拍攝基地,都備受追捧。由此可見,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盡管大導演的商業轉化率不盡如人意,但他們依然有資本成為大多數人心中的“香餑餑”。
【來源:娛樂獨角獸 作者:耿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