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蘋果發布會大家最關注的當然是新款的 iPhone 手機。但是在分析師 Horace Dediu 看來,那次發布會上最重要的聲明是蘋果副總裁 Lisa Jackson 給蘋果制訂的新目標:消除需要從地球開采新材料的需要。為了實現這一點,蘋果將盡可能延長產品的壽命。這跟恨不得大家天天換手機的做法很不一樣,也會被投資者視為會減少蘋果收入的下策。但 Dediu 不這么看,實際上他認為恰恰相反。
蘋果作為一家公司其目的是創造并維系客戶以及創造和維系產品。這是蘋果的根本,但沒有得到充分認識。
Lisa Jackson 在 201 年 9 月的 iPhone 發布會上所做的演示,我認為也許是最有趣,也是意義最深遠的一次。
Lisa Jackson 是蘋果的副總裁,負責環境、政策與社會行動。此前,Jackson 女士擔任過美國環境保護署的署長。她在蘋果的角色負責的是負責讓蘋果的全部設施過渡到 100% 使用可再生能源。
這個目標已經實現,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值得祝賀一下。但她的演講有一項新目標值得注意。
她為蘋果制訂了一個新目標,消除需要從地球開采新材料的需要。
她說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蘋果需要做三件事情:
一切產品均采用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
確保蘋果產品壽命盡可能延長
經過長時間使用之后,確保產品能夠恰當地回收。
我認為可博得滿堂彩的是第二點。
為了強調第二點,她說蘋果現在正在努力設計和開發耐用的產品,要盡可能延長產品壽命。這意味著持續時間很長的硬件和軟件。她指出 iOS 12 甚至還能在推出 iPhone 5S 上面跑,現在都有 5 年了。因為 iPhone 撐得越久,你就可以不斷使用或者升級后交給另一個人讓后者繼續使用。
她說 " 讓 iPhone 繼續用下去 " 是對這個地球最好的一件事。
演講到這個時候我不禁在想每個人會不會沖出去告訴經紀人把蘋果的股票給賣了。投資耐用商品硬件公司的前提之一是其股價取決于升級的頻次。如果產品不能夠頻繁替換的話,也就不能產生收入,而賣這些產品的公司隨著市場飽和最終就會增長很慢(如果有增長的話)。智能手機也當然正在朝著飽和的方向發展,讓蘋果產品更耐久的潛臺詞就是意味著來自替換的收入更低。這種圍繞著替換率和延長壽命的焦慮被分析師用來給未來的現金流打折扣,如果那些預期壽命延長的話目標股價就會下降。
那么為什么蘋果還要這么做?聚焦耐用性作為商業模式的邏輯在哪里?這對環境也許有好處但對財務有好處嗎?
當然,如果環境惡化的話就沒有什么生意可做了,而且我們都應該努力實現可持續性。但這是一種存在主義的觀察,是防御性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蘋果在賭可持續性是成長性業務。
基本上,蘋果在賭擁有客戶而不是賣給他們產品。
蘋果作為一家公司的目標是創造和維系客戶以及創造和維系產品。這是蘋果的根本,但并沒有得到充分認識。
要想理解這其中的機制,不妨看看下面這張定價圖,你可以把它當做一個在市場份額下降的情況下提價的故事。但如果你理解產品的每一項進展都增加了可吸收的效用的話,則每用戶成本仍然保持穩定或者還有下降。
1200 美元的 iPhone 可能還沒有 600 美元的 iPhone 貴,如果 1200 美元的版本耐用 1 倍而且每天多使用 1 倍的話。也就是說 1200 美元的手機以 2 倍價格帶來了 4 倍的功用,這使得價格相當于減半。通過制造更耐用的產品,這種耐用性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其客戶群將會感到滿意并且留存下來。
實際上,原先的買家可能會轉售 iPhone 而那臺 2 手的設備可能還會被再次轉售。這意味著一臺 iPhone 在生命周期之內可以有 3 位用戶,因此可能最終會將蘋果的受眾擴大 2 甚至 3 倍。
提供給擴大的受眾的可以有可穿戴設備以及服務等附件與附加產品。這些殘留商業模式肯定是賺錢的,甚至比 iPhone 還要賺錢。
蘋果在用的設備數量達到了 13 億,用戶可能高達 10 億。這個規模肯定還要擴大而且在耐用的設備和軟件的幫助下還會擴大得更加迅速。
這種硬件即平臺與硬件即訂閱的模式是其他任何硬件公司都無法匹敵的。這不僅是高度負責,而且也是高度可防御的模式,因此是很棒的業務。有計劃地報廢是糟糕業務,防御性不強。
因此,蘋果宣布現在優先考慮延長設備和軟件的壽命是非常重要的,我認為這是 2018 年 iPhone 發布會上最重要的一項聲明。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