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Honor)是華為旗下在 2013 年推出的互聯網手機品牌,彼時,由小米開創的互聯網手機模式風頭正盛,廠商們看到了這種創新模式的潛力,榮耀、一加、INUI、努比亞等的互聯網子品牌在這段時間相繼成立。
雖然是后來者,但榮耀背靠華為這顆大樹,在技術、渠道、售后等方案都有著天然的優勢。經過幾年的運作,榮耀已經站穩了腳跟,并且在出貨量上已經超越前輩小米,榮耀總裁趙明也屢次表示榮耀是如今國內第一大互聯網手機品牌(雖然小米已經不再標榜自己為 " 互聯網手機 " 了)。
賽諾公布的 " 真 " 銷量數據
互聯網手機的一大特點就是砍掉中間商渠道,從而榨取出更高的性價比,榮耀依靠 1000 元 ~3000 元檔位機器的大量出貨,貢獻了整個華為體系近一半的銷量,為國內份額第一的成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過,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品牌,但華為和榮耀還是 " 親哥倆 ",同樣隸屬于消費者事業部。那么,榮耀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選擇獨立呢?
其實從最近的一些形勢中,已經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首先來看看在當下,成立一加獨立公司的必要性。
第一,強化品牌形象。
成立子品牌的意義就是建立新的品牌形象,和華為主打商務、高端不同,榮耀一直定位于年輕人,主打性價比和粉絲營銷。每次發布會上,趙明都要重復那句 " 榮耀一直致力于打造年輕人喜愛的科技潮品 ",并且都會在發布新品前,都會介紹一下最近又贊助了類似極限運動、機器人大賽等這類年輕人喜歡的項目。
在這點上一加就是個很成功的例子,如果一直是作為 OPPO 的某條產品線或是子品牌,那么其發燒友和極客的品牌形象肯定是無法建立起來的,靠著這點熱銷海外更是無從談起。
而做通訊設備和 B 端業務起家的華為,在思維、營銷模式上還是偏傳統,榮耀算是邁出了積極的一步,而從子品牌升級到成立子公司,則是進一步強化新的定位,和過去徹底 "Say Goodbye"。
同時,榮耀也可以放下身段去做入門機,而不用擔心低價產品會給華為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出海。
現在出海是國產手機的主旋律,而子品牌又是出海的慣用手法。小米 POCO、OPPO 的 Realme,再加上一加無不如此。而對于華為來說,子品牌的意義還要更大。
由于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華為在部分西方國家的進展并不順利,甚至在被禁售以后,還傳出了華為將完全撤出美國市場的消息。
如今出海大戰如火如荼,榮耀的主要對手小米,除了印度,已經進入了越來越多的市場。財報顯示,財報顯示,小米海外市場收入已占總收入的 36.3%,2018 年第二季度達 164 億元,同比增長 151.7%,發布會上林斌介紹,小米手機在全球 25 個國家和地區的智能手機市場,已經進入前五。
而榮耀作為曾經為狙擊小米而生的品牌,肯定不愿意把海外市場拱手讓給小米。這時候,獨立就更是必走的一條路,獨立出來的榮耀不必再背負著華為的 " 包袱 ",做到更短平快地擴張。
另外,最近還有一些信號不得不提。
9 月 3 日晚,前華為消費者業務 CMO 張曉云今日在微博發文稱,根據公司的最新安排,自己將回歸榮耀手機,擔任榮耀首席戰略和品牌發展官。
張曉云 2001 年加入華為,從事研發、銷售、營銷工作。第二年加入華為終端團隊。2012 年榮耀成立,出任榮耀 CMO,2015 年 3 月被調任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 CMO。今年 3 月 19 日,華為終端再次進行人事調整,張曉云卸任終端 CMO,重新任命為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品牌官。主要負責華為終端產品的全球品牌推廣工作,當時騰訊《一線》曾報道,有知情人士稱這是華為為了進軍美國市場而做的調整。
而華為這半年的經歷我們也都看在眼里,敗走美利堅幾成定局,而張曉云重新回到榮耀,有極大可能是為了在榮耀身上延續 " 出海夢 "。
另外,今年簽下易烊千璽作為代言人而銷量大增的 NOVA 系列,有消息稱未來也會成立獨立的子品牌進行運營。
如此一來,華為主打高端對抗蘋果三星,NOVA 繼續代言人和線下路線對抗 OV,而榮耀則延續狙擊小米的使命,產品線涇渭分明,分工明確。
甚至,就在 iPhone 發布會剛剛結束時,坊間傳言稱華為將被國資委收購,正在逐漸回收員工手中的股權;另有消息稱華為將對業務分拆,分為企業級市場和消費者市場的兩個獨立子公司。
雖然華為辟謠了這條消息,但我們也能從中嗅到一絲變革的味道。
目前關于榮耀獨立的更多信息還沒有披露,總之,這個華為用來狙擊小米而成立的互聯網子品牌,正在展現更大的野心。
不過,獨立運營也帶來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榮耀的出貨量將不再被視為華為的一部分,出貨量腰斬后,華為超越三星的目標就更加遙遠了。但獨立勢在必行,可能是華為和榮耀有了新的目標吧。
【來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