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星在今年的 CES2018 上推出了 Micro LED 電視之后,業內普遍認為未來顯示領域全新的競爭格局將成為 OLED 與 Micro LED 的戰場。
三星 146 英寸 "The Wall"Micro LED 電視以及 LG 在 IFA 展會帶來 175 英寸 Micro LED 電視,雖然它們的第一次出現十分震撼,甚至有人認為 Micro LED 將會扛起未來家庭娛樂的大旗。
但是筆者認為 Micro LED 在電視領域目前只能用作廠商炫技,對于大多數消費者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展開這個話題,有必要為大家首先介紹 Micro LED 技術到底是什么。
Micro LED 即微型發光二極管,是指高密度集成的 LED 陣列,陣列中的 LED 像素點距離在 10 微米量級,每一個 LED 像素都能自發光。
它是將傳統的無機 LED 陣列微小化,每個尺寸在 10 微米尺寸的 LED 像素點均可以被獨立的定址、點亮。
簡單的講,可以看作是小間距 LED 的尺寸進一步縮小至 10 微米量級。Micro LED 的顯示方式十分直接,將 10 微米尺度的 LED 芯片連接到 TFT 驅動基板上,從而實現對每個芯片放光亮度的精確控制,進而實現圖像顯示。
之所以 Micro LED 被不少業內人士看好,因為它作為與 OLED 一樣同為自發光顯示技術。
Micro LED 除了能達高亮度、超高分辨率與色彩飽和、發光效率高的特點,更為重要的是不會受水汽、氧氣或高溫的影響,因而在穩定性、使用壽命、工作溫度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直白點說,Micro LED 的功率消耗量約為 LCD 的 10%、OLED 的 50%;與 OLED 比較,達到同等顯示器亮度,只需要后者 10% 左右的涂覆面積。
同時亮度能達到 OLED 的 30 倍,且分辨率可達 1500PPI(像素密度),相當于 AppleWatch 采用 OLED 面板達到 300PPI 的 5 倍之多。
目前 OLED 收到不少廠商及消費者的青睞,原因就在于 OLED 的多項重要指標均優于液晶顯示。兒 MicroLED 對比 OLED 顯然更為優秀,僅從各項數據對比來看,完全有機會取代目前的主流顯示技術。
蘋果如此發力也不做 Micro LED 手表
Micro LED 這樣優秀,難怪包括蘋果、三星、鴻海、LG Display、Oculus、等廠商都在都忙著布局。
蘋果公司一直在 Micro LED 顯示技術領域暗暗發力,并申請了大量的相關專利。
蘋果公司的專利組合覆蓋了許多 Micro LED 顯示相關的重點技術領域,意欲解決所有影響該技術商業化的主要技術瓶頸。
從專利分析看,蘋果公司的研發投入主要專注于轉移、組裝和互連技術,關于這些技術申請了 40 余件專利。
但是,即使蘋果公司做了這么多,傳聞中會配備 Micro LED 的 Apple Watch Series 4,仍然還是采用了 OLED,十分打臉。
早在 2012 年,被認為達到 Micro LED 標準的索尼 Crystal LED Display 首次問世。但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至少在產品端,索尼并未在此技術上大張旗鼓。
由于索尼對于新技術的態度向來謹慎,比如 OLED,雖然 2007 年就曾推出過 OLED 電視,但是到了去年 OLED 產業鏈成熟之后才正式量產 OLED 電視,說明他們現在才覺得 OLED 顯示技術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而對于 Micro LED 索尼也是如此。
CES2018 展會上三星 "The Wall"Micro LED 電視,尺寸高達 146 英寸,隨后 LG 在今年 IFA 展會中展示旗下首款、且是全球尺寸最大的 Micro LED 電視,達到 175 英寸。這些無疑將 Micro LED 的高潮,推向到了消費級人群。
不過,三星 "The Wall"Micro LED 電視,官方透露其價格不低于 30 萬美元(折合人民幣 188 萬元起),而尺寸達到 175 英寸的 LG Micro LED 電視,如果量產,售價顯然更高。如此高昂售價顯然難以進入主流消費市場。
阻礙 Micro LED 發展的瓶頸不少
一定程度上看,一個技術的不成熟,在市場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其產品造價十分高昂。Micro LED 正是如此。
Micro LED 的技術工藝是目前最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正式商用 Micro LED,成熟的微縮制程技術和巨量轉移技術必不可少。
前者解決的是如何將毫米級別的 LED 晶片微縮到只有原來 1% 的大小,后者解決的是如何將如此高密度、陣列化、薄膜化的 LED 晶體轉移到驅動面板上。
除此之外,Micro LED 還有一大難題就是全彩化,發光波長一致性的問題。
單色 Micro LED 陣列通過倒裝結構封裝和驅動 IC 貼合就可以實現,但是 RGB 的陣列需要分次轉貼紅、藍、綠三色的晶粒,需要嵌入幾十萬顆 LED 晶粒。
這對于 LED 晶粒的光效、波長一致性、以及良率有著更高的要求。同時對于 LED 產生色差的支出也是阻礙技術的瓶頸。
上述問題,雖然不少廠商不斷在試圖突破技術瓶頸,但是目前來看仍然沒有達到商用化的要求。
公平地說,Micro LED 顯示技術確實有著非常好的前景,但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三星、LG 作為電視領域的領導品牌,為我們展示未來電視的可能,不過這項技術想要走向主流,能否撼動在高端市場如日中天的 OLED 電視,仍將畫上一個問號。
【來源:驅動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