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泡沫破了——
重資本、高運營成本以及盈利前景堪憂,使得共享單車的燒錢游戲僅僅持續了兩年多,曾經火爆的自行車上下游產業鏈已經進入去產能階段。
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共享電動滑板車橫空出世。它有什么創新?為何會在美國突然成為資本必爭的爆款產品?今天就來分析一下。
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共享電動滑板車
正如電商巨頭十分注重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比如蘇寧通過蘇寧小店解決最后一百米的配送問題),共享出行也不斷滿足人們各種出行需求,而共享電動滑板車滿足的,就是人們從家到地鐵站或地鐵站到公司這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
在共享出行的三種模式中,共享電動滑板車的優勢是體力消耗少,機動靈活,能滿足人們短距離的出行需求。
以家和公司或者家和學校這兩點一線的日常通勤需求來說:
共享汽車(快車、順風車)可以直接滿足從家到公司的出行需求,但是費用較高,在當前共享汽車巨頭補貼力度下降的環境下,快車的性價比已經很低;
共享單車可以滿足中等距離的家到公司的出行需求,但缺點是體力消耗大,夏天和冬天的出行舒適度較低;
共享電動滑板車可以滿足從家到地鐵站和地鐵站到公司這種短距離的出行需求,優勢是體力消耗少、單價低,但缺點是更長距離的出行需求無法滿足(參見表1)。
綜合來看,共享電動滑板車還有兩方面優勢:
一是運營成本低。
共享單車的一個弊端是,隨著時間推移,單車會扎堆在人口較為聚集的地鐵站、住宅小區或商務區。
相信大家都有這種體驗,當你想用單車的時候總是很難找到車;而在你不需要單車的地鐵口或者小區門口,總是堆放了一排排的單車。
為了讓單車更為分散,只能依賴單車運營平臺使用卡車來人為疏散單車,將聚集的單車轉移至其他冷門區域。這無疑增加了平臺的運營成本。
共享電動滑板車的運營成本則相對較低。共享電動滑板車為解決充電問題,鼓勵人們將電動滑板車帶回家充電,充電后會獲得一定的費用獎勵。充電完成后,人們只需要將電動滑板車放到指定位置即可。
因此,為電動滑板車充電的人實際上充當了滑板車區域調度的角色,由于充電的人足夠的分散,因此每一天早上,滑板車會相對均勻地重新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
二是使用頻率更高。
平臺的盈利能力,取決于5個因素:使用單價、日均使用次數、運營成本、維修成本、車輛報廢率。共享電動滑板車除了在運營成本方面相比共享單車具有優勢外,日均使用次數方面也有優勢。
日均使用次數和出行距離有反比關系,出行距離越短,相應出行工具的使用次數就越多,因為短距離的出行場景更多。
比如單車可以滿足家到地鐵站的中等距離出行需求,那么無論是家附近還是公司附近的短距離出行需求,都可以使用電動滑板車滿足,比如附近就餐、銀行ATM取現、便利店購物、藥店買藥等。
單車除了受季節約束,還受性別約束,像穿職業裝或者裙子的女性就不方便騎共享單車。而共享電動滑板車就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所以共享電動滑板車的潛在用戶范圍更廣一些。
共享電動滑板車受到資本追捧
目前美國已經有兩家共享電動滑板車的頭部企業,分別是Bird和Lime。這兩家公司的融資額較大,因為有重量資本方參與,Bird獲得了紅杉資本領頭的3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20億美元;Lime則獲得了Uber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在內的3.35億美元融資,據稱估值達到11億美元(參見表2)。
目前Bird以運營電動滑板車為主,而Lime是運營共享單車起家的企業,Lime提供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和共享電動滑板車三類服務。
雖然企業不同,但共享電動滑板車的業務模式基本類似。用戶必須年滿18歲,并且需要駕照,加州規定騎電動滑板車需要佩戴頭盔。使用時跟共享單車一樣,下載APP、對準二維碼進行掃描即可。收費上,Bird收費為起步價1美元和每分鐘15美分。一般電動滑板車時速可達15英里每小時,一次充電最長可以行使15至20英里(約24至32公里)。
那么經歷了共享單車的泡沫,共享電動滑板車能在我國興起嗎?
從接受度上,美國滑板車文化顯然要比我國流行。所以,在美國騎共享電動滑板車,主打的兩張牌是懷舊和樂趣,因為小時候玩過滑板車的人很多。在這一點上,我國不如美國。
從車輛管理上,由于電動滑板車更加輕巧方便,可以預見一旦共享電動滑板車大量上市,電動滑板車可能散落到城市各個意想不到的角落,車輛管理難度相比共享單車大。另外,由于電動滑板車需要充電而且設計更加精密,預計車輛報廢率相比單車要高出一大截。
所以,經歷了共享單車的泡沫洗禮后,共享滑板車要想在國內火起來,難度是相當大的。
來源:蘇寧財富資訊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左俊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