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小小諸多醫療設備銷售公司打著 " 互聯網 + 醫療 "、" 醫聯體 O2O" 的旗號,以解決基層群眾 " 看病難、看病貴 " 名義,實際做的是資本運作。遠程視界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他們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巨額資金后,將債務扔給基層醫院,既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也容易引發金融風險。
在一些受訪的專業人士看來,遠程視界模式大行其道與縣級公立醫院基礎薄弱有關。但醫療屬于稀缺資源,醫療人才難以按照互聯網模式快速復制,不切實際的快速擴張注定了遠程視界成為一個不可持續的 " 金融游戲 ",將會最終破滅。
縣級醫院是怎樣入套的
遠程視界規模做得非常大,和近 1000 家醫院簽了租賃采購合同,業務覆蓋全國除臺港澳、西藏以外的所有地區。
遠程視界聲稱和基層醫院共建科室,由同仁醫院、阜外醫院等北京大三甲醫院出專家做培訓,融資租賃公司出錢買設備,遠程視界來張羅患者、運營科室,并承擔所有費用。醫院不用掏一分錢,只要提供場地,五年后就坐擁昂貴的設備和成熟的科室。
從 2016 年開始,遠程視界不按承諾供應設備和專家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到去年還停止了墊付租金。醫院們獲取設備、技術的初衷落空了,還要承擔巨額設備采購資金。全國出現了醫院大面積被融資租賃公司上門催債的現象。
遠程視界不是孤案。新三板掛牌企業中和醫療(839550.OC)也采用了類似的情形。
公司以利用北京專家資源來基層公立醫院共建腫瘤、心血管科室的名義,占據醫院渠道,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向醫院賣設備、賣耗材,并從融資租賃公司套取設備采購款。
官網顯示,中和醫療合作的醫院有 37 所,全部都是縣、地級公立醫院。
不過,中和醫療的模式只維持了兩年。2017 年,公司營業收入大幅下滑 94%,凈虧損 885 萬元。同時,公司卷入多起民間借貸糾紛,并拖欠設備租金,供應商貨款,被法院強制執行資產,公司董事長李立也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財報發現,2014、2015 年,中和醫療先后七次和公立醫院簽署設備購買協議,都是以溢價 10%-20% 賣給醫院,總價格從 400 萬元至 1600 萬元不等。
由于科室的收入不能覆蓋設備租金,中和醫療很快陷入資金緊張。2017 年,邢臺縣醫院因未收到設備,將中和醫療、融資方拉赫蘭頓(中國)商業保理公司告上法庭。不久,清河縣醫院也因為中和醫療未按承諾墊付設備租金,跟公司法庭上相見。
" 遠程視界們 " 同病相憐
另一家新三板企業藍海之略 ( 834818.OC ) 被業界認為是醫療租賃墊付模式的先驅。
藍海之略定位是醫生集團和醫院管理公司。截至去年底,運營有眼科、普通外科、骨科、婦科、兒科等 16 門學科,銷售網絡覆蓋全國 5000 多家醫院,合作融資租賃公司 50 多家。
藍海之略去年營業收入達 23 億元,歸母凈利潤 4.5 億元。雖然公司聲稱收入主要來自醫院學科建設收入的分成,但公司醫療設備銷售收入一項就達 21 億元,占營收總額的 94%。
近日,有藍海之略前員工彭雨(化名)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稱,公司資金鏈出現狀況,兩個月前開始設備不到位,有拖欠員工工資和費用報銷的情況發生。
財報顯示,到截至 2017 年年底,藍海之略的其他應收款達到 9.2 億元,同比大幅攀升 570 多倍,占公司凈資產的 80%,主要原因是為醫院墊付的設備租金和對外借款。公司表示,如果應收款不能及時收回,將對公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
遠程視界 2016 年營收 60 億元,收入也主要來自設備銷售。如一臺醫科達公司生產的 Synergy 牌直線加速器,政府采購網招標價格為 2100 萬元,遠程視界賣給醫院卻高達 3520 萬元。一臺奧林巴斯牌的婦科用高清腹腔鏡系統,遠程視界能比政府采購網溢價 110%。
由于這些設備都屬于租賃物,產權歸租賃公司所有,因此繞開了醫院采購大型設備的招標程序。
藍海之略和遠程視界收入規模看起來都很很大,但部分還要代醫院墊付給租賃公司,且公司對醫院設備租金有連帶擔保責任。醫院收入不達預期,公司資金鏈壓力必將急劇增大。
今年以來,藍海之略也因為誰來承擔設備租金問題與醫院引發多起糾紛。今年 2 月,珠海市香洲市人民法院判決藍海之略向故城縣中醫院支付墊款 410 萬元,并凍結了公司 420 萬元銀行存款。
因此," 遠程視界們 " 如果想要真正產生價值,獲得可持續的收入,只能依靠當地醫院醫療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在醫療資源有限、基礎薄弱的基層公立醫院的天然束縛下,靠醫院創收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
目的是投機還是運營?
" 這些公司就是投機,而不是在搞醫院運營," 一位醫療租賃上市公司高管陳萍(化名)對第一財經記記者表示。
她認為,遠程視界模式注定不能兌現運營的承諾。因為國內頂級的醫療專家數量有限,日程滿滿,很難抽出時間去遠程視界、藍海之略合作的邊遠基層醫院。即使專家到位了,短時間內也難以大幅當地醫院的技術水平。
" 醫院為什么愿意高價買你的設備,不就是看中你能幫人運營?但是快速生產一定產量跟不上,因為醫療資源供應有限。" 陳萍表示。
同心醫聯 CEO 劉偉奇告訴記者,科室建設并不容易,尤其是心臟、腫瘤這樣復雜的科室,得一整套成熟團隊才能開展,可能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培育起來,光靠一兩個專家去培訓是不現實的。
實際上,所謂 " 專家培訓 "、" 技術支持 "、" 慈善扶貧 " 往往不過是遠程視界等公司在開展業務時的 " 話術 "。
" 阜外醫院的專家有去過個別地級醫院,但從來沒有去過縣級醫院," 湯哲告訴記者。他表示,業務人員有一套話術來說服醫院,一旦簽約成功,業務人員能夠從設備總額中獲得 7% 的提成。到了后期,遠程視界這一比例甚至提高到 20%。
與遠程視界不同,藍海之略自己擁有一支 516 人的全職醫生團隊,可以長期派駐當地醫院帶教培訓。
不過,彭雨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的醫生團隊質量參差不齊,醫生整體技術水平有限。
國德醫療 ( 833390.OC ) 董事長鄭新國對第一財經表示," 連鎖的東西都需要專科化,最好只做一個方面,而且盡量簡單,比如婦科、男科、美容等,只有可復制、可推廣、可模塊化的才能做大。如果做得太雜,肯定是假的。"
湯哲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遠程視界主要是找邊遠地區的縣級醫院,而省會城市的大醫院,以及江浙、廣東等發達地區的醫院,不太需要第三方公司提供設備。
同心醫聯 CEO 劉偉奇認為,這說明了遠程視界模式本身就存在商業悖論。
" 有技術、經營較好的醫院往往患者量較多,不需要與遠程視界合作。缺技術、基礎薄弱的醫院想通過合作提高患者量和醫院經濟效益,但往往周期較長,而且不同臨床科室的差異很大,運營提升不能都一蹴而就。" 他表示。
在他看來,當遠程視界追求快速發展,運營能力跟不上的時候,這就演變成一個金融游戲,借公立醫院信用,給一堆產生不了足夠現金流的項目放貸,最終必將崩盤。
根據商業計劃書,遠程視界還有一項收入是收取代理商的代理費。公司在全國擁有 4000 多位代理商,幫助公司開拓醫院市場。代理商根據省、市、縣、院不同級別,向遠程視界繳納的代理費,少則數萬元,最多的達 400 多萬元。
雖然這也能給遠程視界帶來數億元收入,但因為公司卻未能履約,被代理商要求退款。北京隆安律師事務所律師李維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代理費是擔保的概念,遠程視界是應該退還給代理商的。
基層醫院做強的現實困難
遠程視界模式的存在還有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
我國醫療體系存在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長期矛盾。一邊是三甲醫院人滿為患,居民頭疼腦熱都上大醫院,重疾病人反而掛不上號;另一邊基層醫院人才流失、技能下降,患者不信任基層醫院。
" 正好政策提倡遠程醫療,遠程視界又辦了很多活動,請了很多專家,惠及了老百姓。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很振奮!" 寧夏青銅峽市人民醫院杜院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簽約時好聽的話說的很多,最后合同卻變味了,全國這么多醫院出現類似的問題,發人深省。"
2015 年 9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 號),正式提出由大醫院幫扶小醫院的醫聯體為抓手,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為了督促各地醫聯體建設,過去三年里,監管部門出臺了大約 40 多份有關分級診療的文件,希望做強縣級公立醫院。
不過,政策落實卻面臨著現實的難題。近年來隨著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措施的推進," 以藥養醫 " 的時代基本終結。但藥品 " 零費率 " 導致醫院收入大幅減少,而本該填補這塊空缺的財政資金卻不能到位。
" 按理說我們 CT(掃描設備)老掉牙了,早該換了,但是財政不給資金。" 東北地區一家縣級醫院院長告訴記者," 縣醫院都要自謀生路。財政連工資都覆蓋不了,也留不住人才。"
同時,縣級醫院卻要在資金、人才不足的情況下,完成 " 將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 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 " 的目標。基層醫療質量如何保證的難題,這給了遠程視界這類公司可乘之機。
" 我們是看中他有北京醫院的專家,他們前期做模式,醫院宣傳做得好。醫院想發展只能借助外力。看到有一些相關部門牽頭搞,地方政府也提出政策目標,我們覺得沒有大的問題。" 杜院長表示。
劉偉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基層公立醫院一方面有發展需求,有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醫療價格、人員編制、財政支持、醫保額度都有限,國家沒有資源投入,與此同時各方面成本都在上漲。兩方面矛盾下,才會有遠程視界的模式出現。"
來源: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