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正式宣布全面開放其廣告聯盟體系——穿山甲聯盟,在互聯網廣告領域上演一場和 BAT 的貼身肉搏。
" 我創立今日頭條,不是想成為騰訊的員工。"
張一鳴拒絕騰訊收購的 " 理由 ",至今仍是坊間熱議的段子,如今手握抖音、火山小視頻、西瓜視頻、今日頭條等流量陣地的 " 字節跳動 ",拋去來自監管層面的種種壓力不談,確實實力已不容小覷。只不過,各種商業變現輪番當道的時代,互聯網廣告早已不是輿論的主角,今日頭條為何要在這個節骨眼上打造自己的廣告聯盟?
相較 BAT 聯盟,頭條聯盟的誕生創收使命更重
并不難給出合理的解釋,古典互聯網也好,人工智能前綴的網絡新世界也罷,廣告依舊是最主要的盈利模式,這在各大互聯網巨頭的財報里可以窺知一二,搶得移動互聯網和算法紅利的今日頭條也是如此。
從今日頭條到西瓜視頻、抖音再到懂車帝、悟空問答等等, " 做內容,造流量,賣廣告 " 的邏輯在今日頭條身上一次次被驗證,并成功從圖文內容延伸到了短視頻領域。2016 年和 2017 年頭條的營收分別是 60 億和 150 億,今年頭條定下了保 300 億沖 500 億的目標,想要完成超過三倍的營收目標,穿山甲聯盟背后是沉重的創收使命。
在流量上嘗到甜頭后,有意把廣告主引向更大的流量池,今日頭條聯盟的推出與 BAT 邏輯相似,但背后原因卻大相徑庭。
在 PC 互聯網時代,掌控了搜索引擎絕對市場份額的百度,同樣將廣告作為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早在 2002 年,百度從 B 端轉向 C 端不久就上線了 " 百度聯盟 ",有了搜索這一黃金入口,百度在用戶興趣 " 跟蹤 " 上有著先天優勢,且搜索本身就是一個流量分發的生意,幫助中小網站一同盈利才是良性循環," 百度聯盟 " 可以說是百度與數百萬中小網站建立的牢不可破的利益聯盟,僅 2017 年給合作伙伴的分成就超過 160 億。
有著明顯電商標簽的 " 阿里媽媽 ",則是阿里掌握了電商入口后的產物,一面是海量的電商商家,一面是苛求流量變現的 " 淘寶客 ",和百度聯盟有著類似的玩法,但更偏向于電商。原因不難理解,阿里拿到的是用戶的購物數據,既可以消化電商商家的流量需求,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廣告的精準度。
騰訊發力廣告聯盟的時間點并不晚,但外界印象深刻的卻是近兩年對社交流量的 " 泄力 ",先是進行資源整合,包括京東、美團、滴滴等外部數據,然后才以廣告聯盟的形式向外輸出。也就是說,只要流量主愿意捅開那層 " 窗戶紙 " 加入到騰訊的 " 數據池 " 中,就可以成為騰訊廣告聯盟的一員,騰訊在以數據池彌補社交流量的缺陷。
回到今日頭條身上,此前的 " 內容抓取 " 盡管被詬病,卻早已有了 " 流量運營商 " 的角色,如今借助廣告聯盟進化成 " 流量樞紐 ",把分散在數十萬 APP 中的流量收攏一處,通過算法推薦鎖定這些流量,再向廣告主對這些流量進行二次分發。不失為解決流量矛盾、擴大流量池的可行之策。但是相較于 BAT 創立聯盟或是為了提早布局,或是為了補齊自身生態一環,對加速擴張而讓現金流乏力的今日頭條而言,廣告聯盟更像是必須抓住的生命線。
面對橫亙在眼前的 " 三座大山 ",頭條必須付出突圍的代價
今日頭條想要成為站在互聯網廣告門口的野蠻人,只是這個市場已經沒有土地可供開荒,百度聯盟、阿里媽媽、騰訊廣告聯盟如同三座大山橫亙在 " 穿山甲聯盟 " 面前,突圍自然需要突圍的代價和手段。
" 穿山甲聯盟 " 可能給出的手段有兩個,和 BAT 的對抗也集中于此:
一是在廣告分成上 " 想轍子 "。
根據今日頭條發布的方案顯示,絕大部分流量主將獲得 100% 的分成。不過當初騰訊廣告聯盟為了搶占市場,也曾開出相當大的誘惑,提供 100% 甚至 110% 的廣告分成,但并未堅持太久。畢竟廣告分成是相當成熟的玩法,流量主們更慎重于長線利益,動輒一年幾億、幾十億的補貼騰訊堅持不了多久,更不可能是 " 穿山甲聯盟 " 的長久之計。
二是在轉化效率上 " 做文章 "。
讓今日頭條起家的是千人千面的算法," 停不下來 " 的抖音也是同樣的邏輯,在廣告聯盟上再次給出了信息流的玩法。但是問題也同樣存在,短視頻、問答、微頭條等很大一部分用戶是今日頭條輸送的,對這部分的用戶行為進行了全方位的跟蹤,但對 " 穿山甲聯盟 " 抱以厚望的第三方 APP,在用戶畫像上與今日頭條是否契合仍是不確定事件。何況 BAT 無不把人工智能作為核心業務,對提升廣告轉化效率和口碑的努力,恐怕不會輸于今日頭條。
當然,前面討論的前提是 BAT 的 " 零動作 ",可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前提。不站隊的今日頭條已經遭受 BAT 的多輪 " 擠壓 ",觸碰了核心利益的 " 穿山甲聯盟 " 又怎會例外?分成和補貼關乎聯盟的未來,可面對 " 不差錢 " 的騰訊和百度,如何始終保持對流量主的吸引力,則是今日頭條撇不開的挑戰。
而從模式上來看," 穿山甲聯盟 " 和騰訊廣告聯盟有著很大程度的業務重合,此前騰訊廣告聯盟就集合了騰訊新聞、天天快報、QQ 看點、微信看一看、QQ 空間、QQ 瀏覽器等 10 大平臺,以 " 組合拳 " 姿勢和今日頭條一較高下,并引發了讓整個互聯網為之側目的 " 頭騰大戰 "。" 穿山甲聯盟 " 和騰訊廣告聯盟無論在廣告主還是流量主,都有著不小的重合度,戰火不可避免會再度升級,甚至有可能上演 " 頭騰大戰 " 的第二季。
誠然,在廣告聯盟業務上,今日頭條勢必將面臨各種硬碰硬的惡戰。
今日頭條有資格入局廣告聯盟市場,但這一路注定不會平坦
張一鳴公開表達過自己的想法:今日頭條系 APP 將在 2020 年占據中國用戶七分之一的媒體時長,再通過強大的廣告系統達到五分之一的市場營收,彼時今日頭條廣告年收入將達到 100 億美金。占領用戶時間意味著掌握更多的用戶數據,對于拿著些許分散流量的開發者而言,卻也是一個跟著 " 喝湯 " 的機會。
然而功敗垂成的廣告聯盟也不在少數,360、迅雷等都是不那么理想的案例。廣告聯盟的成立并不是純粹的錢和流量就能搞定,還需要解決幾個核心問題:
1、圈占優質流量。
互聯網流量分配有著清晰的二八法則,但中國互聯網也是個派系叢生的江湖,BAT 的觸角幾乎滲透到了每一個領域。百度聯盟憑借先天優勢和信息流轉型,拿走了大部分的優質分散流量;騰訊系 APP 幾乎是清一色的騰訊廣告聯盟用戶;占據了中國互聯網半壁江山的阿里系,自然成了阿里媽媽的堅實后盾。
" 廣告聯盟 " 競爭的核心在于流量方而非廣告主,即便收割了 20% 的長尾流量,照舊難以撬動 BAT 已有的市場份額," 穿山甲聯盟 " 在優質流量上還需要 " 虎口奪食 "。
2、打造差異化優勢。
360 和迅雷的廣告聯盟幾乎在復制百度和騰訊,結果自然可想而知,沒有流量主愿意舍大取小。阿里媽媽會是 " 穿山甲聯盟 " 的效仿對象嗎?今日頭條的優勢在于內容,在今年年初的時候便面對幾家手機廠商推出了 " 資訊聯盟 ",主打資訊類的差異化優勢似乎是一個理想的避風港。
只不過視今日頭條如 " 眼中釘 " 的百度和騰訊,會選擇固守陣地而對資訊類流量沒有想法嗎?答案是否定的。
3、完善的造血功能。
長尾流量對用戶數據的收集在基數和維度上都存在先天性缺陷,廣告聯盟的造血能力還在于平臺方。試想倘若百度失去了搜索、騰訊喪失了社交、阿里和電商擦肩而過,等待百度聯盟、騰訊廣告聯盟、阿里媽媽的將是兩種形態。
所幸今日頭條系 APP 目前看起來造血能力不弱,抖音、火山小視頻的崛起可以作為例證。不過,相比于 BAT 業務的多元化,今日頭條的布局仍有明顯的偏向性。
換而言之,今日頭條需要證實的是:在巨頭盤踞的廣告聯盟領域,是否在存在潛在的空隙或者打破現有格局下的裂縫。而 BAT 們給了今日頭條靠算法崛起的機會,在廣告聯盟上還會第二次失利嗎?" 穿山甲聯盟 " 這一路注定如蹈水火。
結語
不知頭條將其廣告聯盟命名為 " 穿山甲 ",是否寄希望于其能穿過橫亙在面前的 BAT 廣告聯盟三座大山。也可能有另外一種解釋,穿山甲以螞蟻和白蟻為食,今日頭條意在蠶食 BAT 聯盟之外的分散流量。
從艾瑞咨詢預估的數據來看,2018 年中國互聯網線營銷市場收入有望達到 5000 億元,2012 年時的數字還只有 774 億元,2017 年已經翻了 5 倍達到 3884 億元,如此快的增長速度,看似留給了這只 " 穿山甲 " 生存的可能。
假若新誕生的 " 穿山甲聯盟 " 能夠找到左右逢迎的機會,確有可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先決條件是 " 穿山甲聯盟 " 能夠在 BAT 的圍堵下突圍,其間的困難可想而知,這只 " 穿山甲 " 注定挑戰重重。
【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