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要始終堅持自己還是去未知的邊緣試探的故事。
快手APP最近出現了兩個非常大的變化:一是有了“熱搜”;其次是出現了“彈窗”。熱搜不稀奇,彈窗不稀奇,但同時出現在快手身上,很意外。
快手的熱搜被命名為“標簽”,目前“娜就是快樂”“這就是控臉術”“快手音樂人”“王者榮耀”等標簽出現在快手推薦標簽榜靠前的位置,不管和抖音還是微博的熱搜相比,快手的標簽榜鏈條都顯得過于長,抖音設置為30個熱搜,微博設置為50個,快手并未給標簽排序,下滑好幾屏,也見不到末端標簽。
再說彈窗,近兩周以來,刺猬君收到過快手的兩次運營內容彈窗(好友消息、關注博主更新彈窗等不算在內),8日當天主題是“仙女本仙 不接受反駁!”,點開發現其實是一個標簽內容的推薦,鼓勵更多用戶參與到活動之中。
第二條彈窗是在昨日,彈窗內容為“快手最火的魔法表情,你確定不試一下?”,點開內容為標簽“這就是控臉術”相關內容。
這兩條推送的一個特點是,標簽有一個明確的發起者,發起者有一定的粉絲基礎,“仙女本仙”發起者為“走路搖ZLY”,粉絲量4.3w,“這就是控臉術”發起者為“花妹”,粉絲量85.4w。
《財經》雜志在早前的報道中已經透露了一個明顯的信號:快手在組建內容運營團隊。
7月底,快手首次對外公開MCN合作計劃,官方表示,該計劃的目的是為了扶持優質的內容機構。計劃中提到,通過與快手合作,MCN機構除了可以獲得平臺的運營扶持和商業化變現支持,還可以優先體驗還未全量上線的產品功能。
這絕對不是以前的快手會做出的決定。
8個月前,快手CEO宿華在接受得到總編輯李翔采訪時,分享了快手誕生以來的價值觀選擇,他提到的六個選擇中的最后兩條是這么說的:我們希望內容盡量自然,所以不會去刺激用戶發布內容。有一天他覺得自己也想要被別人看到,才會發。我們不會特別地鼓勵,你想發就發,不想發就不發。快手沒有榜單,沒有什么熱點人物榜、熱點話題榜、熱點事件榜。我們在技術上要做,兩個小時就做完了。我們不做,不是做不到,也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而且,除了極個別情況之外,我不允許快手發推送。
真不是說打臉,只是半年多的時間,快手從內到外的環境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
2017年短視頻爆發,2018年短視頻頭部平臺競爭白熱化。
5月初,抖音官方宣布,日活用戶突破1.5億,月活用戶超過3億。7月初,抖音再次披露,全球月活躍用戶數超過5億。更早以前,日活破億的短視頻APP只有快手一家。
從快手本身具備的社交粘性以及UGC生產能力來看,那時候的快手是真正的霸主,壁壘太高,以至于其余的產品只能望其項背。宿華說,“我們所有用戶里大概60%左右發過內容,日活中大概有10%是發內容的。”
最后這種社交粘性變成了外界可以感知的文化符號:老鐵,雙擊666。
從技術、設計、分發等方面來看,快手經過數年的沉淀與積累,大多數后來試圖分一杯羹的短視頻APP根本無法與之抗衡,甚至包括早于快手成為短視頻老大的秒拍和美拍,也沒辦法撼動快手的地位。
快手的UI界面設計推崇極致的簡單,并且多年沒有發生過改變。去年9月,宿華在“順為資本”的演講中就提到過,“快手的產品形態特別簡單,我們花了幾年的時間,想把它做得更簡單,但現在幾乎已經做到了極致。APP 首頁目前有三個頁面: 關注、發現和同城。目前我們認為快手的界面已經是最佳優化的狀態了。”
關注、發現和同城,快手這三個欄目在2013年推出以后,就沒有調整過。
這招甚至被認為是快手超越美拍與秒拍的重要原因,快手極簡的界面設計降低了大多數人的使用門檻,從而贏得了億萬用戶。所以后來的快手,出現在大眾面前,竟然是靠的一篇《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
一切因果,早就提前埋下了線索。現在的快手依然保有這些優勢,技術的、文化的、社交上的。
但3月份的抖音做了一件大事,高調調整產品定位,新的廣告語定為了:記錄美好生活。抖音對外的介紹中,不再僅僅提到過去的美,轉而開始說到多元化內容。
抖音方面表示,去年8月以前,抖音平臺上最受歡迎的內容以歌舞和手法運鏡為主,內容占比超過50%。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今抖音站內受歡迎的內容更加多元均衡,涵蓋19個大類,其中音樂、舞蹈、美食、動物、運動、親子、旅行等類別內容的占比均在5%左右。
抖音還是抖音,但是又不再是以前的抖音。
內容多元化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強大的UGC能力,同時,抖音使用人群的年齡也在發生改變,官方表示,隨著用戶規模的迅速擴大,抖音核心用戶年齡有著明顯的提升,截止今年5月底,用戶年齡以24到30歲用戶為主,占比約過40%。
抖音的UGC能力和社交粘性,都在同步提高。
宿華是一個非常相信數據的人。《人物》雜志在對他的專訪文章中提到,快手解決產品分期的辦法就是數據:一般是選取1%的用戶,用兩套版本,做AB測試,受用戶歡迎的設計會被保留下來。
在快手以前,國內是沒有一款類似的短視頻APP的,也就是說,快手經過一系列數據開創出來的設計以及產品形態,成為了后來者的捷徑。
為什么大多數產品學抖音而不學快手?
因為快手起家的環境已經過去了,用同樣的路徑,同樣高的成本,去試探出一個適合當下市場的短視頻產品,可能性不大。
抖音的成長路徑,不僅有跡可循,而且被市場證明為有效方案。學抖音不能讓產品在一夕之間變成數據霸主,但學抖音有希望成為行業頭部。
就像抖音春節期間的彎道超車,讓PGC強運營來帶流量,并且以產品的使用低門檻、消費低門檻來承接流量,抖音成功地慢慢轉化,并且從數據上來看,日活超過了快手。
現在是快手的轉型期。
微博熱搜榜也是個相當成熟的產品設計,以至于后來的模仿者眾多,包括知乎等也推出了類似的產品。
熱搜、彈窗,這是大部分國內內容社交產品的必備,熱搜是天生的內容池,彈窗是提高產品打開率的技巧。今年以前,快手秉承著過去的價值觀,對這一切設計,表示拒絕,但快手現在開始做嘗試。
數據是驗證產品設計的最理性最科學的辦法,別人曾經使用過的方法,不代表是最好的,如果能夠用數據加以檢驗,似乎更能說明產品經理對產品設計的謹慎。
以前的快手,純粹是純理工男們的產品,不斷去用數據推理驗證可行性。從目前的調整來看,當年設計產品的價值觀已經在市場面前遭遇了危機。“熱搜”和彈窗的出現,已經是快手在市場面前做出的妥協。
快手當然還有野心,只是實現野心的路上,發現了更多同樣有野心的產品,不走捷徑,會是一條危險的路。資本是最聰明的,他們永遠在走捷徑。
【來源:刺猬公社 作者: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