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從半年前開始,我才知道拼多多這個網站或者說企業。每天上下電梯,在電梯間里的廣告屏上,都會聽至少一遍拼多多的歌:" 拼多多,拼多多,拼的多,省的多…… " 有點魔性的歌詞很容易讓人記住,甚至連小孩子都會哼唱幾句。
終于,在 2018 年的 7 月,它上市了,而且還是赴美上市,一下子融資十億美元,從初創到上市只用了三年時間,估值超過了二百億美元,老板一下子成了超級富豪,一時間風頭無兩,拼多多的用戶據說達到了 3 億,這個后起之秀讓電商老大都感到害怕。
前段時間,有同事看中了拼多多上的一套茶具,在微信群發鏈接讓我們替她砍價,最終,她以一塊多的價格買到了這套茶具,一個小茶壺,外加幾個彩色的茶杯。
這些茶具肯定不是做工非常好的,但是看著也還一般,不至于說質量太次,正常使用應該也沒什么問題。
這樣幾乎是免費贈送的購買行為,理論上來說,無論是誰賣,都會虧本,或許那只算是他們的一次用商品贈送做成本的營銷行為,只當打廣告來了。
后來同事說,感覺到那平臺不錯后,她又買了一百多塊錢的東西。
拼多多的這種模式其實早已有之,但是它似乎做得更好,而且因為騰訊在電商領域拓展的決心而拿到了騰訊的投資,當然也就可以借用微信的流量。
以吳曉波為代表的一些財經媒體人,這兩年一直在說消費升級,認為中產階層的崛起,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去在乎價格因素,而更加注重商品品質,他寫的那個赴日買馬桶蓋的爆文也一直是他各種場合樂于提及的素材。
但是,隨著中產階層崛起而且崛起地更快的,似乎是房價,蹭蹭上漲的房價,永遠能讓所謂的中產們要么背負著巨大的房貸壓力,要么和其他剛需一樣望房興嘆。而多年來的各種投資理財市場的表現標明,似乎只有把錢換成房子,才能讓自己辛辛苦苦掙到的一點積蓄不縮水,才能跑贏通脹。
因此,我們就看到了無論如何限制樓市,抬高門檻,買房的需求永遠是如潮水般涌動。而一旦買了房,就意味著為高房價買了單,不要說手中的積蓄沒有了,就連至親家族的 6 個錢包也都可能掏空了。
這種情況下,對應的必然是消費的銳減。中國人很現實,買了房,財富至少有了能預見的時間內的保值甚至增值,其他消費,可以暫時不必去追求什么,衣食住行用最低的成本依然可以過的一般。買便宜的東西不也一樣用么?
當然,常識就是一分價錢一分貨,無論任何場合,買到便宜的東西就意味著品質較低甚至質量不能保證。拼多多這種電商平臺,初衷是希望通過平臺聚合消費者的需求,提升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如果有足夠多的需求確定了,那么對于商家來說也就意味著薄利多銷,消費者通過平臺直接面對商家,一樣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的成本。
這種模式,說起來和聚劃算也差不多,但是由于其產品更低的價格,很多人也稱之為低配版聚劃算。但是,低價,必然意味著很難有正品貨,所以,拼多多上充斥著各種山寨。
有個段子笑死人:" 以下品牌恭祝拼多多美國上市:小米新品、松下新品、老于媽、粵利粵、雷碧、康帥傅、娃娃哈、大白免、太白兔、七匹狠、綠剪口香糖、可日可樂、必相印紙巾、abidas、adidiaos 服飾(排名不分先后)。"
真是一個山寨大聚會。想到前段時間剛上市的小米,現在冒出了不到三千元就可以買到的 65 寸小米新品電視,估計聲稱硬件利潤不超過 5% 的雷軍都會給跪了。
中國人是愛貪便宜,所以價格戰一直在各行各業都有市場。但是另一方面也許反映了中國人還是沒錢的人更多,而且根據歷年來的儲蓄數據以及負債數據,曾經被視為關在籠子里的老虎的居民儲蓄現在早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卻是另一個極端——越來越高的杠桿,越來越多的負債。
人們用于消費的錢,如果去除日常用品漲價的因素,可能一直以來都沒怎么增長。在這種高負債之下,每天任勞任怨處心積慮地還房貸尚且自顧不暇,又有多少人會去考慮消費的升級?會有心思去想過高品質生活的事?即使是去想了,看看每個月被貸款幾乎清空的賬戶數字,也只能是望洋興嘆,無可奈何了。這也正是拼多多生存的基礎,他看到了這個市場,很多人說,這代表了消費降級,說的一點也沒錯。
我們現在就處于這個迷幻的時代,有人喊消費升級,說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在乎價格,只在乎品質,所以會從國外花幾千元帶回來智能馬桶蓋;也有拼多多的飛速發展,3 年時間上市估值超千億人民幣,用戶一樣達到 3 億,再怎么山寨,再怎么品質不高,一樣受到人們的追捧。這說明,一方面,確實有更多的人在走向高端階層,但是另一方面,似乎仍然有更多的人在滑向底層——雖然僅僅是消費意義上的。
但愿這不是整體意義上的,問題的解決還要寄希望于各種制度的改革,也要寄希望于我們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走出這種迷幻時代。
來源: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