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奇藝和騰訊視頻斥巨資打造的兩檔頭部綜藝《中國新說唱》和《明日之子》自上線以來紛爭不斷,好不容易闖過了“冠名商撤資”、“延期&停播”如期上線,音樂侵權、舞臺抄襲、生造熱搜詞等不夠skr的行為使節目贏得收視的同時也獲得了一些質疑。
滿屏的中國風和無處不在的正能量體現了節目極強的“求生欲”,但把握不好就會略顯尷尬,使節目的觀賞性大打折扣。如《中國新說唱》從第一期學歷比拼到1v1對決選手如出一轍的 Peace and Love,網友大呼不夠過癮,與去年《中國有嘻哈》強調的real大相徑庭,目前看來,節目也很難有亮點選手出圈。
而網綜今年的系列變化與廣電總局的重拳出擊不無關系。
7月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文件表示,要進一步嚴把節目導向和內容,對偶像養成類、選拔競秀類節目嚴格評估,確保導向正確方可播出。
與往年總局下達“禁令”文件后網友的強烈反對不同,此次網上的輿論卻是一邊倒向了“支持停播”“早就該管管了”“投票都是騙錢的”。
視頻網站頭部節目問題頻出,加之今年以來每檔節目的播出似乎都伴隨著高熱度、高爭議的話題,進而演變為全網事件和社會問題,一時間,看似發展蓬勃的網綜未來發展變得撲朔迷離。
廣電動作頻出,網綜戴著鐐銬跳舞?
2016年網綜井噴以來,資本迅速聚集,節目內容也開始從野蠻生長走向多樣化和IP 化。但現象級綜藝的火爆往往帶來一系列輿論爭議和社會問題。
2017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視聽節目創作播出管理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價值扭曲、內容低俗的網絡節目及帶來的不良社會風氣,一時間各大視頻網站的大量網劇、網綜接連下線。
今年1月,廣電總局提出廣播電視嘉賓 “四個不用”標準,以及“紋身藝人、嘻哈文化、亞文化等不用”。隨后,嘻哈歌手全部退出傳統媒體節目舞臺;《中國有嘻哈》第二季更名為《中國新說唱》,嚴格審查選手資質。
如今總局對暑期檔網絡節目的進一步指示不免讓人心生疑慮,是否大量爆款網綜的上線及《創造101》后期的頻繁出圈以及導致的一系列媒介事件引發了總局的關注?而險些停播的頭部節目又是否成為“限秀令”的首批犧牲品呢?
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吳暢暢在接受藍鯨記者采訪時表示,一檔節目的火爆引起節目的同質化現象自傳統媒體時代就開始出現,只不過視頻網站資本變現更強大,情況也更嚴峻一些。視頻網站作為民營企業,不像傳統國營單位便于廣電總局直接管理,總局對網綜一直有所規制,只是程度不同。至于網綜在多大程度受到管控,這是我們要探究的問題。
網綜節目背后的資本介入同樣不容小覷。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綜即時利益可即時變現。目前各個視頻網站的節目制作成本不斷攀升,頭部綜藝都已超過2.5億元,除廣告、會員的收益外,粉絲投票成為視頻網站變現的重要渠道。
《創造101》總決賽前,粉絲公開集資超過5000萬元,更有相關人士表示,部分操作已涉嫌非法集資,廣電此次出手整頓調控或與之相關。
“今年頭部節目特別多,表面上總局拿這些有影響力的節目開刀,但總局關注的核心點,從來不是節目的集中上線和制作問題,而是參加節目選手的負面新聞多以及線下投票不清不楚,由此帶來的社會風氣和影響力才是被關注的重點,這個層面上,我覺得總局不只是說辭。”吳暢暢說道。
頭部之爭戰火升級,垂直深耕仍是趨勢
從去年開始的嘻哈、街舞、選秀綜藝到今年的機器人綜藝和男團女團,從騰訊視頻和愛奇藝會員數的較量到愛奇藝上市,視頻網站第一梯隊的頭部之爭從未停止。
2018年3月17日,愛奇藝在招股書中公布會員已達6010萬,次日,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忠懷公開宣布騰訊視頻的最新付費會員數達到6259萬,成為國內視頻網站已公布的最高付費會員數。
而今年年初以來一系列爆款網綜確實使得視頻網站嘗到了甜頭。
今年4月,愛奇藝CEO 龔宇在愛奇藝Q1財報公布之時曾表示,2018 年第一季度愛奇藝業績表現強勁,會員服務和廣告服務均取得顯著增長,這主要是歸功于季度內推出的一系列自制綜藝節目。
5月,據艾瑞數據資料,騰訊視頻月獨立設備數60371萬臺,環比增幅1.1%,升至移動端視頻app榜榜首。
吳暢暢告訴記者:“利潤變現角度來說,騰訊視頻的市場導向和市場邏輯或可在短時間內更加有所建樹。騰訊在粉絲本身自發的變現價值上抓的很好,他們懂得做粉絲需要成本,從而在投票上死心塌地。但做下游產品開發還是愛奇藝的生態模式更加成熟。”
公開資料顯示,《偶像練習生》最終C位出道的蔡徐坤擁有五十萬的粉絲,在總決賽中共獲得兩百萬的點贊;而在《創造101》的總決賽中,孟美岐憑借十幾萬粉絲的投票一人獨攬1200萬的點贊,集資規模和變現能力不言而喻。
放眼BAT三大視頻網站,愛奇藝有自己的“IP生態戰略”,騰訊做起了“新偶像戰略”,優酷則在“這就是..戰略”持續發力。三大視頻網站都在攻城略地,部署著自己的行業版圖。
“但所有戰略都在圍繞垂直細分市場開發,本質上是一致的,偶像也是垂直市場中的一部分。”
如果說2016年是網綜爆發的元年,那么今年則是網綜做垂直細分類節目的元年。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成本變低,小眾的內容盯準用戶群也會受到關注。這是《中國有嘻哈》帶來的長尾效應的啟示,或者說做出了綜藝內容垂直細分深耕的嘗試。
“目前中國市場的粉絲呈部落化趨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中國人口基數大,其部落內的體量之大足夠滿足變現的利潤訴求,也就造成了長尾效應的神話。但出圈都是偶然的,做節目時是不會想到的。”吳暢暢表示。
除了對準正在崛起的亞文化群體,現象級綜藝必然有些“點”戳到了當下的某種社會情緒。如《中國有嘻哈》的“diss”文化或契合了年輕人壓力之下渴望宣泄、自由表達的情緒,而《創造101》中王菊的出圈爆紅恰好滿足了當代女性對獨立精神的認可。
未來網綜節目各類垂直細分市場仍會層出不窮,但出圈的節目會比較少。如何平衡價值導向和流量焦慮,是視頻行業需要重視的問題。
【來源:藍鯨TMT 作者:顧梓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