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3 日,人口專家梁建章博士在接受采訪時,發表了這么一段高論:
可能沒有必要 12 年去為了高考準備,可能我們在高一的時候就考掉了。就是縮短學制,把 12 年縮短到 10 年,那可能就是能夠減輕學生的負擔,也減輕家長的負擔。那未來的學生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其他的東西,更好地發展。女生也可以更早地畢業,能夠更有時間去生小孩,或者是做職業生涯的發展。
這話并非梁一時起意,他這種一向穩重的企業家、學者也不會在采訪時妄議國事。實際上,梁早在今年 3 月出版的新書《人口創新力:大國崛起的機會與陷阱》中,便系統、詳細地闡述了上述縮短學制與鼓勵生育的觀點。
可別急著反駁,一定要先學習下梁老師的精神,不要辜負他的一番努力。然后你就會十分感動,并且說出:
Noooooooo …
縮短學制,公平之害
這將是你這輩子說過的最長的一個 no。
很簡單,即便忽略一些表述上可能有點惹人嫌的內容比如 " 更有時間去生小孩 ",縮短學制不管對中國女性,還是中國男性,都不啻教育的倒退,更是整個人生的滅頂之災。
歷史上,縮短學制這事兒,不談個別、局部的,哪怕在全國范圍,我們也并非沒經歷過。最近的一次可以說是 " 被迫 " 的,就是 2003 年期間的 " 非典 "。
嚴格來說,非典并沒有導致學制的改變,但卻在客觀上減少了學生的在校時長。而這些 " 本應上學 " 的時間,國家推出了 " 空中課堂 " 等措施來彌補。
但結果是大同小異的——空中課堂起到的作用實在有限,雖然學制沒有縮短,學生獲取的教育也確實不足。有關部門察覺到了這點,并對考試做出了調整:當年無論小升初、初升高,難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高考難度雖沒有明顯降低(甚至偏高),但錄取分數線也創下了歷史低記錄。
這就導致發生了 一些十分荒謬之事。因為中考只考三科且難度極低,別說高分學生,就連滿分學生都一抓一大把。當年的北京,中考 " 恰恰 " 滿分者,只能拿到全市三位數的排名。
排名更靠前者,則是擁有各項加分的小超人們。無論市三好學生,體育、藝術特長生(當年還未取消),抑或少民,都超過了一眾滿分者,躍居前列。
加分本是常態,執行偶有疏漏,總體并非不公。在教育成果所展示出的分數差距較大時,加分在實際意義上聊勝于無(例如貧困地區少民即便有大幅加分,也難以望通常學生分數項背),只是個形式公平的體現;但在教育 " 縮水 " 導致分數 " 縮水 " 后,加分的意義就被極度放大了。
簡而言之,教育本身越 " 精簡 ",教育以外的 " 上升因素 " 就越多,教育的公平性就越差。
而在非典之前,縮短學制的情況也并非沒有發生過,那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 文革 "。至于 " 文革 " 時期的考試是什么樣子,是不是教育該有的形態,相信大家心里有數。
簡而言之,在并無有效方法可在縮短學制同時維持教育質量不變的前提下(這一前提在世界范圍內十分廣泛且將持續很久),縮短學制可能導致什么?
1. 教育質量下降,考試難度下降,教育外因素突顯,公平性變差;
2. 教育質量下降,考試難度不變,考試考察失效,依賴教育外因素,無公平可言。
第一種情況我們在 " 非典 " 中已經見到了,而第二種情況在 " 文革 " 時也確實發生過:工農兵推薦上大學。
說白了,靠運氣,或者靠關系。
在中國古代,相對公平的科舉制發明之前,也有類似的 " 舉孝廉 " 等落后取士制度。誰如果覺得那種 " 教育 " 更科學可取,不妨從小讓孩子學習《弟子規》,爭取成為未來有競爭力的人才。
你以為學制還沒縮短嗎?
運氣或者關系,正是現行教育體制在篩除人才時,竭力回避尚且不及的因素。
相信大多數讀者并沒有自信靠榮譽、特長乃至少民為孩子打出一片天,那么學制縮短、教育質量下降的后果,社會又怎么承擔得起?順便,如果大多數人都能走上加分之路,那這加分跟沒有也就沒區別了,大概不難理解。
但是,梁博士的主張,并沒有在社交媒體引發軒然大波。其原因也不難理解——有條件并有心情在互聯網討論教育話題,并看到梁博士發言者,大概普遍自居中產,認為自己并不是那 " 大多數人 "。
這么說也沒錯。因為中產本來也不依賴學校那些教育,或者說學校教育在中產手中,只是和 " 窮人 " 拉開差距的工具罷了。
在窮人眼中,小初高學制從 12 年縮短到 10 年(如梁建章所言),那就是確確實實地少了兩年。
在中產眼中,"12 年縮短到 10 年 " 是沒有的、不存在的,小、初、高學制始終都是 14 年或者 15 年,無非是從 " 學校 12 年,課外兩三年 " 變成 " 學校 10 年,課外四五年 " 罷了。
大量自愿的、自費的補習班、私教乃至昂貴的私校,是富豪和中產有恃無恐的根據。中產們知道 " 靠運氣、靠關系 " 都是落后的,所以他們靠錢。
現實中,隨著 " 素質教育 " 的不斷推行,學校授課內容不斷被壓縮,雖然 " 學制縮短、教育質量不變 " 的奇跡尚未發生在這片土地," 學制不變、教育質量下降 " 的現象卻已確實造成了。當然,這一 " 教育質量下降 " 僅對窮人而言。
近些年課外教育市場以及私立學校的火熱,也與國家不斷降低數學、英語難度關系密切。最有趣的現象是,在名校授課的老師紛紛辭職轉為私教:雖然他們培養的人才更少了,但他們個人的收入卻呈幾十倍的增加——這可以說是教育政策在公、私遷移上最顯著的外化。
我們無意責怪老師。實際上,中國教育的一大問題就在于師資嚴重不足,如今好老師向私教遷移," 先滿足少數人教育需求 " 的成果,無非是 " 先讓少數人富起來 " 的自然延伸,但這種延伸對于多數人卻是倒退。經濟的 " 蛋糕 " 可以做大," 先富幫后富 " 至少理論可行;但教育的蛋糕,以今日而言,還有 " 做大 " 的機會嗎?
國家壓縮公立教育促使個人開小灶的思路,與國家延遲退休促使個人、家庭為養老買單的思路如出一轍。最大的受害者是數量最多的普通人,而中產和富豪們只要舍得多出一點成本,結局并無大礙。
這種 " 成本 " 其實一直存在。哪怕在公立教育質量較高的 80、90 年代,手里有點小錢的家長同樣能培養成績更好的孩子。而花錢的途徑也從來不啻 " 增加教育時長 ":
增加教育時長以提升質量類:補習班,私教,輔導書和今日的 " 知識付費 ";
2. 直接提升教育質量類:私立學校;
3. 求加分類:培養藝術、體育特長,特長加分在有些地區已失效,原因可能是花錢較少、門檻較低;
4. 另辟蹊徑類:不必糾結國內學校,出國上大學乃至出國上初、高中即可,十分昂貴;
5. 違法亂紀類:想辦法搞到不正當的少民身份,或者取得高考優勢地區的戶口,十分昂貴。
如果以更開放、更具歷史觀的角度來看,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教育質量早就已經是純粹的 "money talks" 了。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好事,某種意義上也沒錯。但要注意的是,向歐美靠近容易,向 80、90 年代回頭難。
就教育政策本身,一兩年學制,朝三暮四的加減法好做,夯實基礎、提升效率才困難,且容易積重難返,上坡便秘,下坡竄稀。而在如今教育日漸摻水、" 實質 " 底子本就薄弱的基礎上,再連 " 形式 " 上的學制都砍掉 2 年,教育還剩下什么,快樂童年嗎?
如果您不能確定在上述花錢項目中能為孩子砸出一片天,或者您只是十分樸素地希望國家多培養、個人少出錢,那您就務必要旗幟鮮明地反對 " 縮短學制 " 這類昏話了。
中產的公車
從教育角度把梁博士批判一番多少有些冤枉。畢竟梁提出這一主張的目的,其實是站在國家、民族立場上的——促進生育,增加人口。事實上,梁的《人口創新力:大國崛起的機會與陷阱》一書,僅從書名也能看得出在聊什么。
梁也并不是一心死磕學制。他在書中提到,為了增加人口,可以在推動城市化和大城市化、推進教育改革、移民政策調整、生育政策調整等多個角度發力。
梁被稱為 " 理性商人與激進學者 ",名副其實。作為一位實實在在的精英,梁站在國家、民族的 " 集體 " 角度考慮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然而部分主張(比如縮短學制),真的能使每一個 " 個體 " 受益嗎,或至少能如梁在采訪中所說,有益于女性 " 職業生涯的發展 " 嗎?
考慮到這個國家的富豪和中產只占一小部分,學制的縮短,對無論是男是女的個體,普遍意義上都是災難。至于 " 少上幾年學 " 而早點規劃 " 職業生涯 ",更是十分神奇的邏輯:什么職業生涯,家庭主婦嗎?
學歷在中國即便已大幅 " 摻水 ",仍然與所謂 " 職業發展 " 呈絕對的正相關。一個在教育上失去競爭力的女性,要拿什么去在職業生涯里獲取競爭力,我還真的挺好奇。早上幾年班就是 " 規劃 " 了?梁建章是打算拿中專生舉例嗎?
更何況," 促進生育 " 這幾個字,無論以任何領域、任何方式的政策推進,對目前中國女性的權益、地位,恐怕都沒有任何正面意義。
其實生育困境對男性也一樣,已婚女性遭殃,就意味著家庭遭殃。世界范圍內,較為發達的國家生育成本高、生育負擔重、生育意愿低的問題十分普遍,而出現這些問題的國家,也無一不面臨嚴重的老齡化等人口結構問題,在人口專家眼中失去未來,乃至失去 " 大國崛起的機會 "。
也不能說梁博士的主張就是錯誤的。只能說,在中國的改革歷史上,得勢的往往是更注重效率而非公平的一方。或許精英們現在思考的是:中國還有必要通過扎實的基礎教育,培養大量素質較高的產業工人嗎?
而梁的判斷則更為直接。少上兩年學,早上兩年班。人口問題導致的 " 用工荒 " 缺口,多少可以填一下。屆時,隨著學制縮短,最低就業年齡是否也會降低?
在 16 歲 ~18 歲的階段,多數中產應該還過著溫暖安逸的生活。更為諷刺的是,他們的忘性似乎非常大。不僅在教育領域目視公立教育滑坡無動于衷乃至叫好,也在社交媒體上以多種角度花式宣揚 " 窮人絕育論 ":
1. 中國家庭的問題在于很多人不會做父母卻做了父母。
2. 父母應該持證上崗,應該考試。
3. 窮人就別生孩子了,生下來也是受罪。
諸如此類情緒化的荒唐言論,在許多人眼里甚至早已并不算 " 荒唐 " 了。許多人義正辭嚴地批判窮人(旁人看起來,恰如急于把自己擇出窮人群體)時,似乎意識不到以他們的中產標準,他們根本不該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更沒有機會大放厥詞。
教育領域的問題也是同理。其實我至今都不太理解中產們為什么寧愿花費高昂成本搞 " 課外教育 ",甚至 " 另辟蹊徑 ",也不愿意正視 " 素質教育 " 或說 " 快樂教育 " 的本質就是國家把教育責任推給家庭。
或許這就是所謂 " 公車心態 ",正如一些華人移民絞盡腦汁地在移民國試圖抬高移民門檻避免后來同胞 " 上車 ",富不到三代的中產們好像也是很滿足于階級日漸固化的現狀。
不過你是窮人,或至少沒自信搞中產那一套 " 全靠自己 " 的話,大概就不要相信梁建章了。
【來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