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 月,京東金融高達 130 億的 B 輪融資的消息就 " 引爆投資圈 ",據稱領投的是中金、中糧等巨頭,并于 3 月底簽署法律文件、4 月完成打款,投后估值 1650 億 ~1900 億。
2018 年 7 月 12 日,京東金融正式宣布:已與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等簽署了涉資 130 億的《增資協議》,9 月底之前完成打款,投后估值 1330 億。
時間拖了四五個月,估值縮水 20%,說明投資圈對京東金融存在較大分歧,即便估值降至 1330 億也只獲得部分投資人認可。
京東金融 " 脫胎 " 始末
京東金融成立于 2013 年 10 月,年末推出的第一個產品屬于 " 池保理業務 " 名為 " 京寶貝 "。所謂 " 池保理業務 ",是指供應商將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商獲得資金融通。
" 京寶貝 " 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京東自營業務的供應商。例如京東欠某供應商 100 萬,供應商資金周轉困難,通過申請 " 京寶貝 " 可以獲得 50 萬 ~80 萬貸款,按日計息。
2014 年 10 月,京東又推出了面向開放平臺第三方供應商的 " 京小貸 " 業務,最高額度 500 萬元,放款到京東錢包。
京東 2015 年報披露,與金融產品相關應收賬款余額為 64 億元,相當于營收的 3.5%。
2016 年 1 月,京東金融完成 A 輪融資。紅杉中國、嘉實投資、太保合共投入 66.5 億、獲得 14.26% 股權,投后估值 466.5 億。
2016 年末,與金融產品相關應收賬款余額為 143 億元,相當于營收的 5.5%。2017 年 3 月,京東金融被徹底剝離,對價為 143 億現金。京東不再持有任何股權,但京東金融的實際控制人仍為劉強東。相當于用 143 億元買下一個內有 143 億元的錢包。一年后這 " 錢包 " 值 1200 億!
假如國有企業一把手這么干,性質就嚴重了。京東股東對此無動于衷,說明 2017 年京東金融對他們而言輕如鴻毛。大洋彼岸的他們可知如今,與京東沒有股權關系的京東金融值 200 億美金,比京東的三分之一還多?
2018 年 3 月開始的 B 輪融資,7 月份最終落實全部投資者,133 億資金將于三季度結束前到賬,投前估值 1200 億。此間有投資機構聲稱 " 京東金融市價 1200 億,8 折拿貨,按 960 估值進場 ",但真實性無法確認。等京東金融提交招股說明書時,才能真相大白。
曾經是 " 溫室里的花朵 "
京東金融的支柱業務至今仍是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
供應鏈金融兩大主要產品是 " 京寶貝 " 和 " 京小貸 ",它們的規模、成因與京東應付賬款有 " 微妙關系 "。
2014 年 ~2017 年京東應付賬款平均賬期分別為 41 天、44 天、52 天和 59 天。截至 2017 年末,京東應付賬款 743 億,為 2013 年同期的 675%,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1.1%。
應當注意的是,京東只有在收取消費者貨款之后、支付供應商之前才會形成 " 應付賬款 "。但對供應商而言,把商品放到京東倉庫之時就已開始面臨資金壓力了。2014 年 ~2017 年京東存貨周轉天數分別為 34.8 天、36.4 天、37.6 天和 38.1 天。截至 2017 年末,京東存貨 417 億,為 2013 年同期的 653%,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59.9%。
綜上所述,截至 2017 年末,京東應收賬款及存貨合計 1160 億,為 2013 年同期的 667%,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0.7%。
按 2017 年的平均數據,一批貨物進入京東倉庫后 38 天才能賣完,京東確認應付賬款后供應商還要等 59 天,總共要等 97 天才能收回貨款!
供應商資金緊張與京東壓貨、壓款存在因果關系;供應商資金張是京東供應鏈金融增長的驅動力;供應商從京東貸到的錢,本質上就是京東欠供應商的!
截至 2015 年末,京東供應鏈金融的服務對象已經覆蓋了 10% 的商家。
京東消費金融始于 2014 年 2 月上線的 " 京東白條 "。京東金融投資建議書提供了 4 個季度的白條交易金額(GMV)。其中 2015 年 Q2 的白條 GMV 達到 50 億,占同期 GMV 的 4.4%。而 2014 年 Q3 的 " 白條滲透率 " 僅為 1.5%。
2015 年 12 月的這份《投資建議書》顯示,2015 年 Q2 白條活躍用戶約為 160 萬個。平均每位活躍用戶貢獻了 3000 元白條交易金額,而同期京東商城活躍用戶一個季度的花銷約 950 元??梢酝茰y:白條用戶主要是那些購買 " 大件 "3C(特別是手機)的消費者。
(摘自 2015 年 12 月《京東金融投資建議書》)
把上面這個圖表中的 " 白條季末余額 " 與 " 季末消費者預付 " 對比,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客戶預付遠大于白條余額。理論上講,京東不需要融資就有錢向消費者 " 放貸 "。
" 放貸 " 為啥打引號,因為可能根本不需要放貸。
根據 " 京東白條 " 業務流程,從用戶消費之時就開始計息,但京東并沒有立即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假如賬期是 60 天,只要用戶在 60 天內還清欠款,京東金融可以不出一分錢白賺利息。假如用戶 12 個月還清,京東金融也能省 2 個月的資金成本。
互聯網金融公司的三個 " 命門 " 是獲客難、資金成本高、資產端缺少靠譜的項目。
每獲得一個注冊用戶的成本高達數百元;承諾給投資者的年化利息很少低于 12%,18%、20% 也很常見(這是互金平臺的資金成本);收益穩定、風險較低的項目哪里找?
別的不說,假設京東金融 4 億注冊用戶 300 元一個地去拉,要花 1200 億,B 輪投前估值可能就來自這道簡單的算術題。
孕育于京東生態圈中的京東金融,至少在獲客成本和資金成本方面,較其它互金公司有極大優勢,資產端的風險也小得多。但壞帳率高于螞蟻金服。
假如不看拼多多與微信的寄生關系,成立第三個年頭交易金額做到 1400 億、用戶接近 3 億,這家電商真神了。
同樣,單看 2013 年底才成立京東金融也是神一樣的存在。但壓著供應商的款向供應商放貸,收了一部分客戶的無息預付款向另一部分客戶放貸,不立即向供應商付款卻立即向白條用戶計息。這些都不是正大光明的商業模式,而且離開京東生態圈根本玩不轉。京東金融這株 " 溫室里的花朵 " 還是 " 妖花 "。
本文無意做任何道德評判,但 " 溫室 " 是有天花板的,京東商城規模擴張已經放緩,京東金融必須 " 走出去 ",這是拆分的首要原因。
個人資產水漲船高、200 億私募到手、有機會到 A 股 " 割菲菜 ",這是拆分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離開 " 溫室 " 與其它互金公司一樣高成本獲客、一樣高成本融資,一樣到資產端尋尋覓覓 …… 京東金融能否繼續 " 茁壯成長 " 有待觀察。
" 去金融化 " 只爭朝夕
2013 年 10 月京東金融成立時的定位就是 " 一站式在線投融資平臺 ",宗旨是 " 為用戶創造更多消費 " 以及 " 陪伴中小企業持續發展 ",其實就是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
2014 年 1 月提交招股文件中稱:" 我們的業務規模無疑會令我們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活躍參與者。我們已經推出多種金融產品,包括為供應商服務的供應鏈金融產品。"
百度 " 京東金融 " 獲得的第一條結果就是 " 京東金融 _ 互聯網專業投資平臺 _ 風控嚴格 _ 安全放心。"
第二條是 " 京東金融 - 中國互聯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 | 能賺閃借會花!"
第三條是已經修正的 " 百度百科 ",上來一句 " 京東金融 " 定位為服務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 但第二句便露了馬腳:已建立起十大業務板塊——企業金融、消費金融、農村金融、財富管理、支付、保險、證券、眾籌眾創、金融科技、海外事業。
2015 年 12 月《投資建議書》對京東金融業務布局歸納如下:
2018 年京東金融重組為 " 個人服務 " 和 " 企業服務 " 兩大群組,11 個業務版塊,但其中只有 " 金融科技業務部 " 算是 " 服務金融機構 " 的部門。好比走進 "XX 科技公司大廈 ",看到各間辦公室門上掛著 "XX 金融 "、" 證券 "、" 保險 " 這樣的牌子,會以為進錯大廈了。
京東金融試圖 " 去金融化 " 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定位為金融公司將面臨嚴厲的監管,并且把自己放到與強大的傳統金融機構競爭的位置,九死一生。再說想干金融也得有牌照呀,看看京東金融拿到什么牌照、沒拿到什么牌照。自己做不了金融機構只能 " 服務金融機構 "。
二是估值。金融機構估值水平遠低于互聯網公司。以眾安在線為例,2016 年人保財險已賺保費和凈利潤分別為眾安的 84 倍和 1923 倍。眾安在線上市后,市值一度達到人保的二分之一!中國不缺巨型金融機構,最新世界 500 強中有 10 家中資金融機構,京東金融們沒來由往它們堆里扎。
因此對外宣示自己是 " 金融科技公司 "," 為金融機構提供技術能力 " 成為風潮。
京東金融原本是 B2C,B 是京東金融,C 是中小企業或個人消費者。2018 年初 CEO 陳生強在博鰲亞洲論壇稱,京東金融的核心商業模式是 B2B2C(中間多出來的 B 是金融機構),盈利模式也要從資產方式獲利變成服務方式獲利。
將來要輸出給金融機構的技術能力從何而來?當然要在實際研發與運營中逐步積累,需要真實場景下的海量經驗和數據。閉門造車的 " 金融科技 " 很難被金融機構所接受。
京東金融 2017 年活躍用戶僅 1800 萬,100 多億營收主要來自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為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收入 " 上億 ",也就是 1% 左右。
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支付寶已經服務了約 8.7 億活躍用戶,其中國內活躍用戶數已達 5.52 億。目前技術服務已經與金融收入相當,預計 2020 年后者將跌到 10% 左右。
相比之下,盡管京東金融從善如流,方向感和路徑都對,但起點低、起步晚,搞不好會 " 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 "。
在京東金融分拆過程中,與投資者簽署的協議包含贖回條款。主要內容是假如京東金融未在約定期限內上市(Qualified IPO),需要在 180 天內向投資者贖回股權并按年息 8% 支付利息。據悉協議規定的最后上市限期為 2020 年(未經官方證實)。
A 股遠不如香港好混,眾安的 " 金融科技 " 概念和小米的 " 互聯網公司 " 定位,并未被香港監管機構質疑,致使部分投資者入甕,小米市盈率甚至比騰訊還高一大截。但小米想在 A 股獲得 " 互聯網公司 " 標簽卻被證監會 "84 問 " 撅了回來。
2020 年,京東金融要證明自己不是金融機構而是金融科技公司,只有拿營收結構說話,打不了馬虎眼。2017 年才 1%,2020 年要高于 50%,難度非常大。套用一句非常俗的話——留給京東金融的時間不多了。
來源: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