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P2P 暴雷潮,每天平臺暴雷或清盤成常態,僅七月前兩周就有幾十家平臺停擺。
由于整個行業面臨流動性危機,有些中小平臺頂不住壓力,轉型、清盤、退出是為數不多的選擇。
但在實際過程中,退出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因為金融不像是其他行業,發個公告退出就完事,還涉及到諸多投資者的資金,債權債務的關系,有借款期限等問題,且近年來 P2P 剛性兌付深入人心,一旦出現清盤退出,投資者難以接受損失等,問題比較復雜。
最近,一家 P2P 想良性退出但卻退不出來。
據這位平臺原合伙人介紹,平臺做了幾年抵不住這輪的流動性危機,有的項目逾期了,只能選擇良性清盤。" 平臺的資產是夠覆蓋的投資者資金的,但是債權的回收、催收是要時間的,也就是說兌付要等待,平臺發了清盤公告后,有些投資人接受良性退出,有些投資人不干了。"
其實這很好理解,投資者被最近的暴雷潮嚇壞了,現實中有些平臺表面良性清盤變成惡意倒閉,投資人認為錢拿不回來自然而然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報警,警方立案了自然就要抓人,不管你是不是良性退。
這家 P2P 老板遇到的情況也類似,投資者報警了,警方控制了 P2P 現在的實際控制人和高管,并開始拘押。
但是,一些接受良性退出的投資人不干了,鬧到了當地金融辦,他們支持良性退出并要求放人,讓他們盡快處理逾期債權。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如果放人了平臺老板跑路了更麻煩,所以雙方僵持不下。按當地金融部門的說法,因為警方介入了,金融辦無權干預公檢法的程序,那就只能按公安的流程辦事。
據金融方面的律師稱,執法機關介入后所有證據都會被封存保全、進行偵查取證,后續如果確實負責人確實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檢查院會起訴,判決是否有刑事附帶民事責任,還需要廣泛調查取證出借人與平臺間的權益證據等。在公檢法偵查、起訴、審理階段,取保候審是有嚴格的規定。
當然,現在不知道是這個公告良性出退的平臺會以什么罪名立案,一般目前 P2P 平臺出問題是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集資詐騙案來論,還具體涉及到民事或刑事案的問題,有時間周期,所以資產處置、催收等問題都得等了,投資者的錢也不知猴年馬月能還。
我看了投資人代表在金融辦的交談實尋,投資人群體確實是存在分歧的。一些投資人建立微信群,搜集債權人信息等,他們是希望能夠良性退出的,并且希望這個平臺成為當地退出的標桿案例。但現實呢,另外一些人不同意,至于不同意無非是因為怕老板跑了。當然,這投資人則指責另一方是借款人或代理人。
最近,一些論壇上確實有些情況,有些人公開說要搞死某平臺,一些平臺的借款大戶策劃圍攻平臺,把平臺搞倒好逃廢債,平臺宣布退出后,這些借款人最希望平臺負責人呆在監獄,這樣他們就不用還錢了。中國互金協會最近召開的座談會也表示,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打擊惡意逃廢債等行為,這說明逃廢債不是空穴來風。
上述合伙人認為,如果能良性退出,平安降落是最好的辦法," 能良性退出不去追究所謂刑事責任是利好投資者的,否則走刑事,一審幾年,最后給老百姓什么都不剩了,而且浪費大量的公共資源。"
有平臺人士感嘆:現在輿論一直說保護投資人和借款人,但現在平臺情況有變,環境不好,有些借款人太精,投資人也極端,平臺左右為難。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就曾有 P2P 老板感嘆說,做 P2P 就像上了船,沒有退出機制,你上了船就基本下不來,而退出只有跑路、自首等。據行內人士稱,因為沒有太多什么良性退出的案例,所以這行創業者都有些焦慮,能否良性退還要取決于多方能不能達成共識。
P2P 高峰期有六千多家平臺,現在只有一千多家,幾千家平臺涉及大量投資人。行業沒有良性的退出機制,且這一輪暴雷又特別猛,所以往往造成行業的劇烈震動。
好在最近,監管方面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廣州深圳等地的互金協會呼吁 P2P 做好穩妥退出工作。深圳互金協會下發《關于積極穩妥應對當前 P2P 行業流動性風險及做好退出工作的通知》 ( 下稱《通知》 ) ,要求擬主動清盤轉型或退出的 P2P 平臺,應建立退出領導小組,退出中定期向監管部門報送業務數據、退出計劃執行情況和資金清退進度,并及時安撫投資人情緒。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網貸機構風險防范及穩妥退出工作的通知》,對于擬退出的網貸機構,做好穩妥退出工作,做好借款人、出借人的溝通工作,防止因不良媒體鼓動、恐慌情緒蔓延等因素引發群體性事件。
當然,對監管來說,面對不斷退出的平臺,確實需要一個良好的清盤退出機制,還要嚴厲打擊惡意清盤和惡意逾期的行為。
來源:華夏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