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四川洪水影響全球比特幣算力似乎是杞人憂天,但有業內人士表達了更深層的擔憂。
有分析者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果四川比特幣礦池遭到任何重大打擊將影響到全球的哈希率。其進一步表示,中國礦工仍主導著加密貨幣,而中國的比特幣挖礦行業對整個比特幣行業而言存在一種 " 關鍵人風險 "(即失去一個關鍵人物將對集體存毀滅性打擊的風險)。
目前,中國近乎壟斷著比特幣挖礦行業。據艾瑞咨詢報告,全球比特幣礦機制造市場由比特大陸、嘉楠耕智和億邦國際三大生產商主導,且這三大生產商均為中國企業,2017 年,三家的合計總銷售收益及已售算力占全球 90%。
劍橋大學 2017 年 4 月的一份比特幣行業研報顯示,全球 58% 的比特幣礦廠位于中國,而排名第二的美國僅占 16%。
挖礦在中國盛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該行業對電力極大的需求,而國內相較部分國家電價更低。
有觀點就認為,芯片的迭代方面暫時沒有更多的飛躍空間," 現在的競爭已經不再是比較單一芯片的能力,而是一個礦場能塞進多少芯片,并處理好散熱和供電的問題。" 業界甚至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電力決定算力,算力決定錢包 "。
根據摩根士丹利今年 5 月的一份報告,高能源需求同時也是比特幣行業存在的挑戰,報告中提到,用于保障比特幣交易的 POW(Proof of Work,任務證明)計算方式對電力需求巨大。
受到部分上述因素的影響,國內收緊了比特幣挖礦的相關政策。據相關報道,今年 1 月,互金整治辦向各地下發文件,要求綜合采取電價、土地、稅收和環保等措施,引導轄內企業有序退出比特幣挖礦業務,并定期送報工作進展。
據報道,國內的大型礦場也開始將部分業務往加拿大、冰島等電費同樣較低的國家轉移。比如經營著中國最大兩個比特幣礦場的比特大陸(Bitmain)已在新加坡設立了分支機構,并在美國和加拿大開展挖礦業務。而今年 1 月,萊比特礦池(BTC.Top)創始人江卓爾也曾表示,公司正在加拿大開設分部,因為在加拿大運營礦池成本相對較低且穩定。
有些小型礦場也在靈活地尋找生存空間,某一小型礦場的經營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早不在以前的地方了,也從水電改火電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