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的共享單車風靡了全國。不過在美國似乎不慍不火,相反,那里冒出了一種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的新型交通工具:電動滑板車。其領先的初創企業Bird在不到18個月內估值就達到了20億美元。這東西怎么會值這么多的錢?它會不會像中國的共享單車市場一樣會面臨眾多競爭對手?它的機制是怎樣的?它如何賺錢?為什么要騎這個而不是騎自行車?針對這些問題,參加了Bird三輪融資的知名VC Mark Suster一一作答。不過他沒有回答的一個問題是,美國的共享電動滑板車市場會不會復制中國共享單車市場的走勢?如果中國做共享電動滑板車的話會怎樣?
左:投資人Mark Suster;右:FabFitFun創始人兼聯合CEO Michael Broukhim
沒有一家公司能像電動滑板車即服務市場先驅Bird那樣引起朋友、同事、創業者、VC同行以及記者那么多的問題。直到最近它的總部都還是在我們圣塔莫妮卡辦公室2個街區以外的地方,所以我們幾乎是看著它在我們眼皮底下成長起來的,我們也非常自豪投資了他們最近3輪的融資。
近日該公司官方宣布了最近一輪的3億美元融資,這距離公司成立還不到18個月,所以我想現在大概是回答最近我被問到的問題之機,也順便解釋一下為什么我們對Bird如此興奮。
我在這個媒體看到說Bird估值達20億美元,這玩意兒怎么會值這么多錢?
盡管我承諾過不對具體估值發表評論,但是你可以假定這是從0到所謂的“獨角獸”估值崛起得很快的一家初創企業,也許是最快的一個。我能理解這已經導致了一眾的記者和Twitter上面的一些鍵盤黨的連連搖頭,認為我們其中的一些人也許是失去頭腦了。
盡管對這樣一個估值的反應可以理解,但任何人只要看到消費者需求以及實際收入的極速上升之后就不會那么大驚小怪了,甚至還會認為相當保守了。就像我喜歡向那些問起Bird的人說起那樣,“消費者已經在用他們的腳投票。”公司已經完成了不用花錢的營銷。
一開始的懷疑者里面也要算我一個。公司只是在去年才開始在圣塔莫妮卡退出了一項試點服務,我第一次看到滑板車(就停在我們辦公室外面)時確信沒人會像騎這玩意兒。不過在開始的幾個月里我看到街上有一些人開始騎Birds,然后騎手變多起來。使用量飆升得很快,以至于有時候我從6樓辦公室一邊接電話一邊往窗外望去時,大概每2到3分鐘就會有5輛Birds經過。這個數量增長得如此穩定,以至于我終于也上去試了一下,騎到Birds的辦公室然后懇求Travis拿走我們的錢。我之前從來沒見過火得如此之快的消費者現象。
忘了那個估值——我認為Bird很有可能成為年收入達10億美元最快的公司。這里我不會提供具體的財務信息或者預測數字或日期,但我會告訴你其迄今的收入增長情況令人震驚。由于消費者需求一直都得不到滿足,在決定公司能成長得多快的事情上,目前只有供應是唯一的限制因素。
Bird真的無懈可擊嗎?會不會有人推出一個競爭對手?
這是我的很多朋友和很多評論員的本能反應。我曾經在Twitter上面看到過悶著也是任何質疑向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由于我見過了很多公司在早期時候的樣子,我可以告訴你們,幾乎每一家偉大的公司/市場建立的時候我都聽到有人說過類似的東西。大家當初對Ring、Facebook、YouTube、Airbnb、Uber、Twitter、Instagram等偉大的技術業巨獸都是這么說的。啊,但是Bird沒有網絡效應!沒有任何病毒式流行!任何人都可以推出滑板車服務!
其實不是。
資金。因為Bird有先發優勢,極具創新性,招聘有才華的領導層動作又迅速,還有一位很又經驗的創始人,所以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融到了1.25億美元。這使得公司能夠推向多個市場,開發出色的應用,設計未來版的滑板車,并且進行貨幣化,而這個時候很多公司還在謀劃自己的上市計劃呢。這使得Bird訴后又從美國最頂尖的一些VC那里融到了3億美元。資金當然會推動規模優勢,而當你有了“贏家拿走最多”的市場時,這也會嚇住一些投資者對3到5名“me too(亦步亦趨的)”競爭對手的投資。可以預計會出現激烈競爭,但是不大可能會冒出5家偉大的滑板車公司。
密度。先行者的已達優勢是“密度”。無塢的電動滑板車解決方案只有在你認為自己總能在相對較短的走路距離內找到換班車的情況下才有吸引力,否則的話就達不到目的。如果Bird在一個街區有成千上萬臺滑板車(并且由于規模優勢以較低價格拿到這些滑板車)的話,新的進入者想要在沒有重大資金的情況下推出類似服務就困難多了,而如果投資者感覺你進入已經晚了的話你是很難達到足夠資金的。
設計。到目前為止,評論員想象的是一個滑板車無差別的世界,他們認為各種滑板車的外觀都是一樣的。這就有點像在想象蘋果2007年發布iPhone然后10年都沒有進行過改進來維持市場領導地位一樣。當然Bird已經有了很多代的滑板車計劃,所以如果競爭對手像按照目前現狀推出的話,可以預計的是Bird會利用其先發優勢推出下一代滑板車。
數據。在數據收集方面Bird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領先。看起來似乎是電動滑板車的這個東西其實是帶輪子的計算機。在板載CPU與你的手機的伴隨下我們會掌握大量數據,有關交通路線的,有關騎手早上在哪兒開始騎滑板車的,以及晚上將滑板車停在哪里的。這不僅讓Bird在合理精簡城市存庫量以及合理放置讓利用率最大化方面擁有優勢,而且該公司已經在提供這一數據給城市去幫助他們更好地規劃未來的城市。我們顯然需要一個不被燃油車統治的稠密都市環境,而提供這一數據個城市就是朝著這一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充電器。很多人以為Bird有一支隊伍會在晚上收集滑板車然后給它們充電,但該公司很妙的一個早期創新是讓每一個本地市場的人自己給滑板車充電然后給予財政補貼,后者早上再將滑板車放置在預先指定的位置。當然你可以有幾個競爭對手但仍能找到足夠的充電者,但一旦你在任何城市都有2到3個大對手時,就很難想象忽悠更多的玩家能建設一個像早期創新者那樣高效的充電器網絡。
機械。比“充電器”更引人注目的是Bird是如何在每一個市場建設本地的機械師隊伍,讓一大群有技能的勞動力通過修理輪子、剎車、線纜、電池、電子設備等來賺錢的。當地的政治任務希望看到的是創造當地就業機會而不是把所有工作都轉移到舊金山那堆技術公司那里,因此Bird的做法是令人鼓舞的。因為每一個市場都不會有無限的修理人員勞動力供應,同時因為最大的服務提供商能夠給出最好的薪水,所以在獲取機械師早期的人才池方面擁有先天優勢。
電池。迄今為止其最大的增長限制因素是市場上滑板車的供應,這筆3億美元的融資在解決供應挑戰方面應該會發揮很大的作用。由于電動車是電子的,它們的確需要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充電。就Bird可以設計電池續航能力更強的的滑板車而其他的則在完善最后一代的滑板車而言,Bird沒量滑板車可以提供更好的日收入效益。
品牌。另一個明顯的優勢是一個往往感覺無形的術語——“品牌”。只要提到滑板車你就會想到Bird,成為了一個你的朋友想要試一試的品牌。把你的品牌視為創新者的人越多,公司得到的“免費報道”就越多,產品慢慢就會變成為這類東西的代名詞。你不會“Bing”信息或者“Hulu and chill(注:Netflix and Chill本意是看看片子放松一下,后來變成了約P的代名詞)”。品牌很重要。
Bird的服務是如何工作的?他們怎么賺錢?
今天我在紐約,有幾個人問到了Bird的工作機制問題。“你買了一輛了嗎?如何才能使用?”如果你的地區還沒有Bird的話你可以下載一個app,打開app找到最近的Bird(就像你用Uber會做的事情一樣),當你找到一輛時你掃描其二維碼然后租用。你輸入一次你的信用卡信息以及司機執照,然后起步價是1美元,之后每分鐘15美分。
我知道為什么它在圣塔莫妮卡行得通了,但是它真的可以在[XX市]做起來嗎?
是的,我知道你一開始的想法。我們當初也是這么看Uber的。但結果表明還有很多的市場是滑板車已經見效并且蓬勃發展的。顯然在一些市場它們的利用率會達到365天/年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可能只有9到10個月但滑板車的適用范圍要比你開始認為的要大得多。
發展最快的“獨角獸”出現在洛杉磯而不是舊金山是不是令你感到驚訝?
不,一點兒也不。且不說我們是美國第二大的市場,有著第三大的技術生態體系以及發展最快的初創企業市場,而且LA已經是交通解決方案方面的先驅,在故去100年間一直引領著高速公路、航空、火箭推進、深水港以及現在的太空飛行(Space X)等的發展,所以Bird在LA起步一點兒也不奇怪。Bird是LA十億美元++結果的自然演進。
這就是為什么許多偉大的LA基金像Upfront、Greycroft以及B Capital Global等紛紛資助Bird的原因。再加上像Travis這樣有力有經驗的創始人以及像Paige Craig這樣我們已經認識并且共事了10年的出色的本地主管坐鎮,我們對這支團隊的出色運營很有信心。
為什么要騎滑板車?難道騎單車或者走路不行嗎?
是的,我經常被問到這個。走路很好,我喜歡在圣塔莫妮卡、舊金山和紐約周圍走走但有時候我需要走1.6英里然后又沒時間走回來。打Uber或者Lyft會遇到交通擁堵的情況,可能我的A點與B點之間都沒有公交路線。又或者你每天都要從Caltrain通勤到舊金山,從Amtrak到紐約,或者坐MetroLine從洛杉磯市中心到神塔莫妮卡……滑板車提供了一個出色的“最后一公里”通勤解決方案。如果得到更廣泛的采用的話,這將有利于減少都市交通擁堵和碳排放。
當然,我熱愛騎自行車。基本上我都很愛騎我的Peloton牌自行車。不過如果讓我按照圣塔莫妮卡周圍的使用量來判斷的話,我可以告訴你滑板車在短程方面(不到3英里)碾壓了自行車,而自行車也許是5英里以上唯一真正的解決方案,如果不想打車或者坐公交的話。空口無憑——下面是一張反映圣塔莫妮卡日常的照片,在3分鐘的時間段內我身后騎過的Bird一定超過了50輛,而且我預計還會有很多市場實現滑板車的全面部署。就像我說過那樣,消費者已經“用他們的腳投票”。
滑板車安全嗎?要不要戴頭盔?
是的,每個人都應該佩戴頭盔,而且當然,Bird也會提醒騎手這一點。實際上,Bird已經免費發放了超過30000頂頭盔。當然Bird不可能監控每一位騎手所以迄今為止還有很多人不戴頭盔的。我們注意到這個是因為滑板車是新東西而且很突出。我在圣塔莫妮卡散步的時候也經常看到非常多的人騎自行車也不佩戴頭盔。所以我要指出的是自行車也有這種情況但大家對此卻熟視無睹因為自行車已經退出了我們的生活。是的,滑板車和自行車騎手都應該戴頭盔。我可以告訴你Bird目前將時速限制在15英里/小時,他們對騎手的安全非常重視。
摘要
Bird已經創建了一種全新的交通模式,這種工具抓住了騎手和投資者的想象。顯然這種成功程度會孕育出強勁的競爭對手,可能Uber也會是其中的一個,因為對于滑板車市場的成功如果不能給出一個答案的話Uber是無法承受其代價的。我喜歡Bird的機會,因為它不僅是明顯的市場創新者,而且還非常專注于在這個核心市場的執行而不是多線出擊想要面面俱到:是,一家公司白手起家在不到18個月的時間內做到估值10億美元以上這是史無前例的。但是做到這個的同時還在以如此迅速的速度擴大收入而且客戶獲取做到無需付費則是更加罕見。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