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燦星、唐德與浙江衛視宣告三方和解之后,《中國好聲音》正式解鎖了電視綜藝上最精彩的一出“版權反轉劇”。
6月25日,《中國新歌聲》制作方上海燦星制作官方賬號發布聲明,稱唐德宣布三方和解,申請將已經確定于今年7月13日回歸的《中國新歌聲》更名為《中國好聲音》。唐德影視與浙江衛視中國藍微信公號發布消息稱,共同簽署了《和解協議書》,各方“中國好聲音”相關的知識產權糾紛達成和解,各方承諾在協議簽署后及時遞交撤銷法律程序的申請。
至此,這場長達兩年、牽扯到數次版權與金錢糾葛的的“好聲音”爭奪戰落幕,更多人開始關心回歸的《中國好聲音》是否能夠如此前一般占有一席之地,兩年時間,“好聲音”的回歸又能為市場帶來什么呢?
曠日持久的“商標爭奪戰”,一個名字戰役如何打響?
復盤這場戰線極長的“好聲音爭奪戰”,我們會發現,僅僅更改了名字及LOGO似乎并不意味著什么,無論是《中國好聲音》還是《中國新歌聲》,節目真正的內核應當在于賽制形式、選手敘事下對觀眾的新鮮感與沖擊力,以及在音樂選秀綜藝大行其道之際,“好聲音”所占據的電視綜藝市場份額。但是“好聲音”的名字卻牽扯到了長達兩年的版權爭奪戰。
2016年年初,中國好聲音《The Voice》荷蘭版權方Talpa公司宣布與燦星公司終止合作,并且轉手將版權賣給中國另一家影視公司唐德影視。作為星空傳媒旗下最為賺錢的業務,燦星在失去《中國好聲音》這一重磅IP之后,很快便搖身一變,推出了另一檔節目《中國新歌聲》,對比此前的“好聲音”,第一季《中國新歌聲》除了賽制的升級,從播放平臺到制作陣容幾乎沒有變化。
2016年6月,唐德影視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燦星停止使用中國好聲音相關元素,及索賠5.1億元。至此,版權之爭便鬧的沸沸揚揚,燦星指責唐德抬高市場價格,而唐德則一直強調“中國好聲音”的版權所有。這場曠日持久的版權爭奪戰最終以“燦星支付5.1億元侵權費”告一段落。
彼時,燦星與浙江衛視都失去了“好聲音”的名稱使用權,“兩個好聲音”同期競爭的看法不時出現,好在兜兜轉轉,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復盤《中國好聲音》的成就,這檔曾造就“萬人空巷”的音樂綜藝,不僅率先切中了電視綜藝音樂選秀的空白地帶,還率先開創了與電視臺廣告分成的模式,通過與電視臺的收視率對賭分得節目大部分的廣告收入。
自2012年第一季《中國好聲音》播出以來,“好聲音”的冠名商加多寶分別以6千萬、2億、2.5億、3億連續四年節節攀升的冠名費,將國內綜藝市場冠名的天花板一再擊碎。
更名對節目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2016年,“好聲音”宣告退場,《中國新歌聲》的出現,連續4年冠名《中國好聲音》的加多寶選擇了退場。從收視來看,第一季《中國新歌聲》首播全國網收視率2.24%,總決賽收視率為3.956%。第二季首播2.6%、總決賽2.201%,第二季的收視率幾乎一路走跌,盡管第二季導師注入了華語樂壇的實力“新鮮血液”——周杰倫與陳奕迅兩張王牌。除此之外,“新歌聲”中最重要的“‘新歌聲”——選手知名度也大不如從前。
盡管搖身一變的“新歌聲”也在導師、賽制、玩法上做出了許多創新與嘗試,但是節目模式的核心沒有太大改變,本就讓導演組在挖掘過程中愈發費力的素人選手人選,也似乎被其他類型的選秀綜藝的分散中逐漸顯現出斷層現象,這一切的直觀效果就是,節目并未取得實質性突破。
《中國新歌聲》第二季落幕后不久,那英宣布將退出已參與6年的《中國新歌聲》(《中國好聲音》),這也被解讀為“新歌聲”的落寞巔峰。
選秀綜藝“圍剿”之下,“好聲音”返場后將何去何從?
今年的7月13日,《中國新歌聲》或許就能夠褪去“新歌聲”的標簽,正式以《中國好聲音》回歸,如果我們將二者看作獨立的個體,那么這檔老牌綜藝此時宣告回歸,需要應對的挑戰難度已經大大超過了兩年前。
對于音樂綜藝而言,無論是《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等電視綜n代,還是《中國樂隊》《中國新說唱》等垂直門類的電綜及網綜,從選秀類別到創作類型,明星跨界星素結合,到垂直樂隊文化,在類型扎堆的音樂綜藝環境下,爆款卻再難出。
新鮮感、原創價值以及網絡綜藝的沖擊都是原因的一部分,而隨著近些年大量原生互聯網內容在不斷的出現,相比過去的電視綜藝而言,網絡綜藝的包容性創新性更強。在進擊的網絡綜藝的沖擊下,相比分眾化的垂直圈層,一些電視綜藝就顯現得頗為“佛系”。從網絡綜藝的崛起到電視綜藝的“失勢”,加上原生互聯網內容在運用互聯網實現創新性的技術優勢不斷加強,電視綜藝開始變得被動。
對此,制作方的應對方式是——繼續前行,致力于原創模式的持續開發與耕作。
燦星副總裁、宣傳總監陸偉曾向媒體作出回應,未來《中國好聲音》節目不會再引進任何海外模式,將繼續致力于原創模式的開發,“就算中文節目名稱恢復,但其內核已經是一檔全新原創的節目,因此也不會再使用原先的logo。”
而今年的節目最直觀的變化是在賽制模式上的大力度革新。在新一季節目中,四位導師將前往四大城市參加海選,實地選拔學員。學員與導師的關系由最初的“一對四”變成了“多對多”,節目會呈現出更豐富的人物關聯,也因此更具懸念。
可以看到,從海選的“試音環節”到盲選的學員匯聚,選手敘事的占比被大大加大,節目將更為集中的展現學員心路歷程。 “沒有上場的學員在場下一同觀看比賽,觀眾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交流以及他們自己的表現。”
這意味著,不論是“新歌聲”還是“好聲音”,制作方已經下定決心將這檔節目打造成為不依靠于海外版權模式、具備原創內核的電視音樂綜藝。回歸的“好聲音”能做的似乎不多,但畢竟尋找到“好聲音”才是節目的本源。
然而兩年時間,綜藝市場已經大有不同,在“土創”、“偶練”等偶像養成類綜藝節目的扎堆下,觀眾的目光早已不再因選拔類綜藝節目的“導師轉身”、“選手驚艷”而長時間停留,但電視選拔類綜藝需要面臨的挑戰并不止于此,網生內容如《中國新說唱》《機器人爭霸》《這就是街舞》等綜藝節目,垂直、圈層化,與其產業鏈聯動的靈活度一般,對傳統電視綜藝帶來了巨大挑戰,留給“好聲音”的機會是充滿挑戰的,在原創與革新這條路上,“好聲音”要做的還有很多。
【鈦媒體作者介紹:娛樂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