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真的是一個受價值觀驅動的公司。
這個公司做事,會在商業和社會之間,試圖達成彼此成就的融合。有時候,社會這個詞,可以換成公益。而這樣的案例,在阿里數不勝數。
農村淘寶背后的農村戰略,屬于阿里集團三大戰略之一。兩個業務——下行業務(城市商品銷往農村)和上行業務(農產品銷往城市),推進難度空前,尤其是上行業務。
農村淘寶的難度在于,它要將原本對應農貿市場的絕大部分農村和農民的產銷體系,向更能發揮溢價的品牌零售渠道傾斜。在此過程中,讓分散的個體農民生產種植,實現統一標準和統一銷售的全鏈路作業,需要阿里每年不惜投入百億級商業資源。
雖然農民和農村得以撬動阿里參與的最初利益點,只是富有地方優勢的特色農產品。然而阿里要反饋給農村社會的,卻是一個長期的 " 脫貧致富 " 工程。
中國古話常說,"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阿里更像是 " 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
這種做事方式在主要服務大小知名品牌商的天貓平臺,理念出奇的一致。
經過 2017 年新零售元年的爆發式擴張,落地新零售戰略的天貓,將要在 2018 年完善 " 品牌數字化主陣地 " 和發揮 " 阿里新零售生力軍 " 作用。
無論是國內品牌,還是跨國品牌,如何借助天貓的資源支持,把自己在每個渠道的生意做好,天貓當作當仁不讓的義務和平臺責任。
而所謂每個渠道的生意,換個說法,就是線上和線下的生意。以及,線上和線下怎么融合發力的生意。
這種生意的價值,在阿里那里的總結,叫做 "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 1 - 品牌和零售商需不需要天貓智慧門店?
品牌商線上的生意,大部分是在天貓的旗艦店生意。品牌商線下的生意,則是天貓 2018 年 " 品牌數字化主陣地 " 的核心任務。
在天貓內部,品牌的數字化任務執行單位,出自年初組織架構調整后的 " 新零售事業部 "。葉國暉是這個部門的總經理,他們針對品牌商線下生意——數字化升級的產品,叫做 " 智慧門店 "。
智慧門店計劃在 2018 年走入 2.0 時代,開始主打品牌商組織升級(一把手工程)、品牌商智能導購(借助淘寶和釘釘,發揮人在購物最后決策中的服務主動性)。而智慧門店計劃打動 100 家品牌商,撬動 10 萬個門店的利益點,既有工具(魚),也有商業(漁)。
工具,很好理解。品牌商線下門店的所有資產(門店、貨架和導購),所有鏈路(選品、定價、營銷)全部數據化呈現、決策和引流轉化。
傳統品牌以實體店為基礎的零售模型,在數字時代(移動互聯網)失效的原因,出在人(消費者)的消費和行為軌跡,不再受限于線下實體空間、時間所固化的商業路徑。
也就是說,無論是流量維度的營銷露出,還是訂單維度的購買轉化,原來依靠人(有限度的活動半徑)和店(固定的商業場景)達成的價值觸發,已經不起作用。
這是一個連 iPhone 手機,這個商品力超一流的品牌,都要服從場景需求的時代(比如夜間的人臉識別功能)。人的需求(商品和服務)開始服從場景的價值重構,導致人獲取商品和服務的場景邏輯,讓承載商品銷售和服務交付的實體門店、商業鏈路,必須在數字化升級的維度下,才能匹配人所需的場景感。
不過,這種理解,思維容易走偏。因為單純的將傳統門店做數字化升級(智慧門店),天貓的技術化接入,只需要一到兩周即可完成,而且全部免費接入。
也就是說,給品牌商一套工具,屬于阿里這種級別的互聯網巨頭,所能提供的標配資源。
如果新零售是這樣一門生意,或許對得起阿里的技術實力,但一定對不起新零售的時代價值。
阿里的新零售,或者說天貓的智慧門店計劃,終極目的是通過對品牌商門店的數字化升級,帶動品牌商的品牌數字化轉型。依托阿里的所有新零售資源,打通品牌商線上和線下的零售運營能力。
天貓智慧門店,就是天貓和品牌商一起,從門店數字化升級(工具賦能)開始,促進品牌商商的數字化經營能力的升級(商業升級)。并且基于數字化工具,構建品牌商數字化運營場景的全方能能力(品牌升級)。
工具-商業-品牌的三個層次升級,天貓做這些事情的心態,對應上文所述的 " 達成商業和社會 " 成就彼此的融合。
品牌商,屬于商業社會的一部分,是服務人(消費者)的生活所需的前端商業單位。因此,讓品牌商做好生意,從大勢來講,就是讓社會供給和消費,變得更好。
這就是天貓智慧門店,為什么 " 既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 " 的原因。
騰訊智慧零售,為實體零售商提供的七種武器(小程序、微信支付等),只給予工具,沒有商業和品牌的賦能,零售業的數字化轉型缺乏內生驅動力。也就是說,給予了工具,并不等于零售企業的能力就一定會成長。
- 2 - 新零售智慧:選阿里?選騰訊?
阿里和騰訊的零售業務模式,以及與零售品牌關系的界定,外界有一個有趣的比喻:
騰訊是市場經濟,講究各個品牌之間的自由競爭生長,即便外界更認為其叫 " 養狼模式 "。因為同為騰訊體系的滴滴和美團、京東和拼多多,彼此之間也是允許甚至無所謂 " 撕咬 " 競爭。
騰訊的邏輯是品牌的成長不能主動介入,應該讓其自由生長。只有經歷了風雨的磨練(養狼模式),才能健康的面對外界更殘酷的競爭。
阿里是新型市場經濟——新零售大軍萬馬奔騰、八路縱隊分工明確。講究整齊劃一往前跑,并具備單個裂變的潛能。阿里深度介入每一個子單元的成長模式和節奏速度,為此阿里對少部分合作品牌,需要予以全資合作的方式,完善其升級改造的效果。
阿里的邏輯更清楚,數字化轉型是一個長時間、體系化和協同化的戰略。單純依靠公司自己的自由生長,會因為原先公司的企業文化、組織體系和發展目標的慣性,導致其自由生長的速度和方向都會走偏。
兩家互聯網巨頭在零售業的對比說法,其實欠缺一個更深問題沒說清楚:一個品牌和零售企業,應該選擇哪條合適的模式,在這個說法里,是找不到答案的。
第一,阿里并非全資所有投資入股的公司。零售業資產中,除了銀泰百貨和餓了么,其他諸如優酷、高德、大麥、UC 都并非實體零售企業。
第二,縱然是阿里全資的零售類兩家公司,都有必須全資的不可逆趨勢。一個是 5 年前兩家公司創始人打下的基礎,一個是在融資和業務體量都走到極致之后,需要更大的資源和商業模式配置其業務升級。
第三,除此之外,阿里對零售業和品牌商的更多接入,來自對生長和成長的本質認知不同。
阿里的生長,是對一個個體在學生狀態的深度扶持。阿里扮演著導師的角色,全面支持學生的生長。你讓一個學生自由生長,換來的結果不能說全部,但很多確實只能是走偏式的野蠻或惰性生長。在當下的新零售初期,所有的品牌商和傳統零售商,都是學生。區別只是像銀泰、大潤發很快會成長為大師兄。
騰訊的成長,是對一個團隊的創業狀態的資源支持。騰訊扮演著投資人的角色。你需要資金、技術甚至高管團隊,騰訊都會給予支持。但公司永遠是你的,公司的發展目標、成長方式和節奏,其實要由自己負責。成長的不夠健康,投資人看不到回報,其實會適當選擇退出。
騰訊這個投資人,在實體品牌或零售業的賦能,是基于自己摸索出一套完整清晰的商業模式(新零售轉型方案),在借助騰訊的流量資源、技術和工具,自己去成長。
阿里這個導師,提供的重新定義自身整個體系,并且因材施教,從知識體系和方法論層面,重新塑造一個人才。如果這個人才因為課題方向特殊,或自身特點特殊,導師會干脆收到身邊做助教,跟隨導師長期生長。導師對學生,需要負責到底,負責他們學成畢業。
作為傳統零售和品牌商,看清楚自己是一個學生,還是一個創業團隊,才是選擇阿里或騰訊的思考出發點。
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零售時代的商業背景,怎么有足夠的市場空間,給予這么多傳統品牌商和零售商,創造出彼此不同的個性化模式?
這個時代的商業背景,按照阿里集團 CEO 張勇的話來說,缺乏 " 獨立流量入口、獨立數字化能力、完整零售體系 " 的三個基本點,是不太可能具備摸索出自己的新零售創業模式的。
來源: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