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爸爸”光線傳媒,怎就惹下了一筆3700萬的糊涂賬?水煮娛
5月23日晚,著名導演丁晟質問光線宣發明細的事情又有了新進展:之前的作壁上觀的北京文化,正式下場了!
為了讓不吃瓜群眾一臉懵逼,娛樂資本論(ID:yulezibnelun)先簡單解釋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5月2日,導演丁晟在微博上發文喊話光線,要求光線提供其執導電影《英雄本色2018》(簡稱《英》,下同)3700多萬的宣發費用和票補明細。一天之后,光線給出了堪稱“最牛乙方”的回應聲明。
光線的聲明,首先“十分貼心地”表示了“理解導演對于票房不理想的焦慮”,隨后宣稱,第一,合同是和北京文化簽的,成本確認過了。第二,沒跟導演簽合同,沒有義務給你看明細。第三,票房不好“影片的品質是根本”,并斥責了“票房好的都歸到影片品質好,票房差的都讓宣發背鍋”的“行業亂象”。
在事件發酵20多天后,導演丁晟深夜在微博上發布了一份以北京文化為名義,加蓋公章的文件。公告顯示,光線于5月21日提供了涉及1000萬票補和2774萬宣發費的費用結算表。顯然,這個結算表沒有讓甲方北京文化滿意。隔了一天,北京文化的態度和立場變得明確起來,一紙文件,向光線提出了十個問題與要求。
除了甲方直接發聲詢問,北京文化這份文件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把光線粗略給出的宣發費用曬出來了。
以往電影的宣發費用基本上秘而不宣,普通老百姓很難知道電影的宣發要花多少錢,錢花在哪了,偶爾我們會聽到《復聯3》宣發費高達1.5億美元、《捉妖記2》過億宣發費用,某公司總裁甚至曾經在某論壇說,“一億宣發挺容易花的,兩周就花光了。”
但這么多錢,都花在哪些項目了?北京文化的這份文件給我們了一個大概的思路。那么,不如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光線這3700萬花在哪里了。
各位苦逼的乙方,也許我們也能跟著光線學做粗略的宣發預算表,走上“最牛乙方”的道路。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1-1:發布會、首映禮、路演的舞美設計、搭建、道具、硬體、場地設計共列支的1877916元,請提供相應的明細,具體到舞臺板、展架等發布會涉及的所有費用的細節。
小娛解讀1-1
首映式加路演花了將近兩百萬!這個費用對小成本的電影都夠拍攝費用了。
據宣發行業人士透露,首映式所用的費用主要是請明星和場地搭建,便宜點的幾萬塊搞定,貴的幾十萬,影院一般不收場地費,當然不排除找很貴的場地,請大牌明星站臺會出現天價首映禮的情況。
路演的花費也很少,基本上只有主創的機票住宿費用,高校和地方影院往往免費提供場地,只收取票務回報。
那么《英》的首映禮是啥樣呢?
河豚君據公開資料獲知,這部電影的首映禮辦了三場,北京青島和廣州,北京的稍微大一點,在萬達國際影城,請了一些明星,有吳京、唐季禮、趙天宇、田蒙,時尚集團總裁蘇芒,袁弘、張歆藝、李沁、劉天池、高亞麟等,至于這些人是花錢請的還是友情捧場,尚不清楚,但是后者的可能性大一些;青島的同樣在萬達影城,廣州在一家W酒店,后兩場就只有主創現身,花銷應該只有一些機票住宿費和場地搭建費。
三場首映禮的場地是這樣的:
路演方面,這部片子安排了深圳、東莞等11城的路演,每場路演安排了一到兩個主演見面,而據一位參與該片部分路演的網友爆料,該片的路演影院免費提供場地,承辦方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安保,光線零開支,光線也沒有像其他電影那樣包場送票。
與之對比,我們可以看一下隔一天上映、且都是由貓眼負責發行的《神秘巨星》,當時有媒體稱其一共花了3000萬的宣發預算。效果呢?排片差了接近40%。
而且《神秘巨星》作為和中國搭不上什么交情的印度引進片,路演和發布會竟然請到了鄧超、黃渤、陳可辛、劉國梁、唐季禮等大腕,這份費用可是花的明明白白。
所以《英》路演的機票住宿和首映的場地搭建,需要花費近200萬嗎?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1-2:發布會、首映禮、路演的媒體相關費用共列支的459523元,請提供媒體名單及車馬明細。
小娛解讀1-2
這一塊總支出超過45萬,但網上查了一下,該片首映禮媒體的聲量并不大,僅有網易、新浪、人民網等不到十家。
據一家地方媒體和一位網友描述,路演時,光線在車馬費上給的相當小氣,以往都是300元每人,光線僅給200元每家,給某網媒發布新聞時,還表明沒有預算讓其免費發放。
那么45萬這么節省地花,應該有超過兩千家媒體參與了發布會、首映禮和路演,不知道這些稿子都投到哪里了?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2:新媒體渠道費用共計列支的1531800元,請提供具體渠道投放列表及費用明細。
小娛解讀2
新媒體渠道費達153萬,同樣是超過百萬的費用。據了解,新媒體渠道費包括了微博、微信、頭條、影評人、各大平臺的口碑維護等。
曾經有網友在搜狗上尋找微信上新媒體渠道的痕跡,發現幾乎都沒啥營銷。
但其實搜狗的微信搜索查得不是太全,河豚君從微信自帶的搜索以片名搜索,相關的文章還是挺多的,不過很多都是影城自行發布的影訊。至于其他不知名的文章,很難辨別哪些是在這筆新媒體渠道費里的。
作為大IP的翻拍,又有名導名演員加入,這部片子是1月中旬這個普通檔期比較引人注目的片子,很多大號也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以負面評價居多。而各大平臺的口碑維護,很遺憾,我沒看到任何維護的痕跡。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3:節目錄制通告及媒介執行共計列支的1713479元,請提供各通告花費明細。
小娛解讀3
節目錄制通告費及媒介執行171萬?這項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明星上節目給電影做宣傳,一般屬于雙贏,明星增加了曝光,節目獲得了資源,不需要談錢。而且參與電影的明星,合同中一般都會寫需要配合做多少宣傳活動,這項是不需要花啥錢的。
況且,河豚君在網上查了下,也沒查到明星上什么大節目呀?只有高曉松的《曉說》稍稍宣傳了幾句電影,應該也是友情幫轉吧。那這171萬用來做什么了呢?河豚君百思不得其解。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4:宣傳贈品共計列支的427500元,請提供宣傳贈品的名稱、數量、費用明細及具體用途。
小娛解讀4
宣傳贈品就花了42萬,但是從媒體報道上無法找到這項開支,這項只能跳過。
那宣傳贈品花了幾十萬正常嗎?河豚君咨詢了幾個業內人士,都表示四十多萬太貴了,正常也就十幾萬,但每部片子不一樣。
河豚君猜測,丁晟導演穿著維權的那件印有“規矩”二字的T恤,沒準就是用這42萬里的費用制作的。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5:光線海報制作的票房海報1、票房海報2及票房海報3這三款海報均屬于新媒體海報,已支付過新媒體物料費,為何重復列支該筆費用?
小娛解讀5
因為北京文化的十問并沒有給出物料費,所以票房海報重復列支這個河豚君不太懂,咨詢了幾個業內人士,有的表示,票房海報一般都是公司美工做一下,不花錢。不過因為票房海報屬于宣傳后期的物料,所以后期追加費用也是有可能,結算方法各家也不盡相同,河豚君在網上沒找到這三張票房海報。
所以這個重復列支的海報錢是花哪了?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6:物料制作費用普遍偏高。例如預告片制作費的市場均價為60000~130000/支,而光線制作的預告片列支的金額為200000一支,遠遠高于市場價,請予以說明。
小娛解讀6
物料制作費用這個,報價可高可低,只要雙方接受,13萬也好,20萬也罷,再說光線作為大的服務方,溢價貴了數倍也是有可能的。但按道理說,物料的報價應該是在制作前就有預算報價的,雙方同意才開始制作。是制作費后期超支了?還是之前雙方就沒有達成一致呢?
至于這20萬預告片做出來的效果,河豚君看了一下,基本就是簡單的影片素材剪輯,節奏和懸念都比較常規,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特效,值不值20萬這個價,見仁見智吧。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7:院線噴繪制作費、公關、落地搶票共計列支的2040000元,請提供明細。
小娛解讀7
院線噴繪、公關、落地搶票三項合并在一起列支確實有點怪了。不知道院線公關費在這個項目里占多大比重。
但在如此大的公關之下,《英》上映時,同期電影中預售時排第一,同期競爭也并不激烈,但首日只拿到了15.2%的排片,處于三四位,黃金時段的排片更低,低于貓眼宣發的印度電影《神秘巨星》、驚悚片《謎巢》,甚至和文藝片《奇跡男孩》一個排片水平。貓眼預售數據還出現連續兩天數小時不更新的情況。
這兩百多萬為何只換來這樣的排片效果呢?
也有發行公司負責人告訴娛樂資本論:“費用之間比例不匹配,哪有院線只花200萬,宣傳贈品卻做了50萬。”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8:票務補貼、院線搶票以及電子券的費用是有重疊的,請提供列支的1185450的電子券、8000000的票務補貼的支出明細。
小娛解讀8
河豚君試圖在網上尋找118萬張電子券和800萬票務補貼的痕跡,確實找到了一些票務活動,但是仔細一看,發現大多數是王凱的粉絲團組織的!包括很多媒體的營銷也是王凱粉絲團。不得不佩服,王凱粉絲團果然是用愛發電的典型,看看人家這明細給列的!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9:對于列支的10000000元的票補費用,請提供售賣期間每天的補貼力度與活動截圖、全國各影院每天的出票量、所有補貼的交易訂單及分影城的補貼數據。
小娛解讀9
票補數據,因為目前留存的數據都是以票補后的票價顯示的,所以河豚君是查不到了,但據網友爆料,《英》上映的時候,票價是同檔期最高的,這個不知道有沒有代表性,目前河豚君也沒有證據證明這1000萬的票補花沒花出去。
網票1000萬,按照30塊錢都做19.9補貼10塊,全部花完1000萬預算部分也只帶出來1500萬票房。有從業人員表示,網票消化率非常依賴片子本身,即使全部19.9也不一定賣得動。光線的1000萬票補極有可能沒花完。
北京文化提出的疑點10:對于列支的2265847.53的稅金,請提供明細及憑證。
小娛解讀10
稅錢200多萬,不過河豚君咨詢業內人士過后發現,這筆錢屬于正常支出,國家的稅率是6%,3700多萬的宣發和票補,稅金確實有這么多(如果確實花了3700多萬的話)。
另外,小娛計算一下,發現十問里列出的費用加起來有2105萬,還有600多萬沒有列出來,不知道是什么項目,不少同行都推測為給到院線的費用以及物料拷貝的費用。
另外一般而言宣發公司都會留一部分錢做第二周準備,《英》就挺了一周,不可能不剩錢。
結案
看完了北京文化十問光線,河豚君不得不感慨,光線這次電影宣發的賬目是多么模糊,流程是多么詭異,難怪一直不怎么發聲的北京文化也忍不住了。
幾位宣發行業的朋友也感慨,按照正常程序,電影宣發是有報價預算,雙方在策劃階段就有宣發方案明細表,要經過反復溝通確認,才會開始執行,結案的時候按照方案來做結案,哪些全部執行了,哪些略有變動,加以說明就一目了然。而出品方一開始直接打全款,最后一筆糊涂賬的神操作也實在讓人瞠目結舌。
在等待光線進一步拿出明細的同時,相信這個事件也給各位導演和宣發公司上了一課。親兄弟也得明算賬,導演在拿出真金白銀給宣發團隊做項目的時候,還是得擦亮眼,長點心。
來源:娛樂資本論 作者:張瀟瀟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