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酷特效敵不過幾秒黑屏,國產科幻電影如何跨越鴻溝?水煮娛
十年前,一篇刊載在《科幻世界》上的科幻長篇小說讓無數“科幻迷興奮不已,2012年小說正式出版,2015年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被稱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這部小說便是國內科幻領域不可不提的——《三體》。
在近日舉辦的首屆亞太科幻大會上《三體》作者劉慈欣接受多家媒體群訪,藝恩記者在對話大劉時發現,這個被稱為“中國科幻第一人”的大劉衣著樸素,簡單的的黑色襯衫搭配深色牛仔褲,剃著利落的寸頭,黑色鏡框下那雙眼睛似乎永遠思考人類、科學、宇宙的奧秘,典型一副理工男的模樣,就是在這么一個普通的“理工男”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恢弘、神秘的“三體宇宙”。
新作在努力寫,短篇科幻更適合影視化
《三體》用歷史、生物學、天文學等打造了一個格局宏大的三體世界,最迷人的還是從科幻的角度對人性進行深入探討。因此對于三體粉絲來說,一旦入坑就有可能是永遠的“同志”。《三體》三部曲面世已經有十余年,當問及創作過程時,劉慈欣強調創作過程需要“興奮點”,需要一個源頭激起作家的想象,但科幻并非是預測未來,而是排列所有的可能性。
但距離《三體》第三部出版已經過去了8年,談及新作的進度,劉慈欣透露“新作在努力寫,比較慢,需要時間”,而對于《三體》影視化的進度,大劉不愿意多談,我們也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只是怕對這部中國“科幻巨作”的大銀幕期待度不知道能不能抵得過時間的消磨。
劉慈欣已發表短篇科幻小說三十余篇、出版長篇科幻小說六部,并創下連續八年榮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的紀錄。但在其中的一個論壇環節,劉慈欣卻表示“作為一個科幻作者,坦率地說,對于文字甚至對文學在科幻上的表現力,我是沒有信心的。” 這并不是他第一次公開承認科幻文學的局限性,或許這也是國內科幻電影之路走的如此漫長且緩慢的原因。
但大劉對于科幻影視化還是充滿著期待,他表示在科幻小說中有些東西用影視化來表達更優于文字,甚至能反哺文學,通過視覺的刺激給文學帶來的更奪得靈感。他說“一個盲人,無論你給他多么優秀的文字,都無法讓他真正想象出現實的世界。”
在采訪過程中,劉慈欣還笑著說“從科幻電影來說,短篇比長篇容易拍,因為加一些東西比去一些東西要容易得多。從科幻電影的歷史來看,從長篇改編電影的成功率還不是太高,短篇改編的比較成功。所以我還是希望短篇能拍成電影,長篇能拍成電視劇是比較好的。”
中國科幻空間巨大,科幻內核才是制勝法寶
與國外相比國內科幻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影片數量還是票房、質量,兩者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國內科幻電影市場仍靠進口影片來支撐。對這一現狀劉慈欣表示樂觀的態度“美國的科幻電影拍了1個世紀了,才有幾部經典,中國剛剛起步,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從類型上來看,科幻電影還可以細分更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側重劇情的《變形金剛》、側重科幻內核的《星際穿越》、側重文藝的《湮滅》國內科幻電影更擅長以科幻為輔劇情為主,如成龍主演的《機器之血》以及影片《逆時營救》,但缺乏成功的科幻內核仍是難以逾越的鴻溝。《三體》的出現讓國內影人看到了希望,2014年游族影業宣布了拍攝《三體》電影的計劃,計劃拍攝6部電影,斥資12億,但到目前為止仍未上映。但劉慈欣的另一個短篇小說《流浪地球》影視轉化進程到很順利,更有吳京的加盟,預計今年7月上映。
劉慈欣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科幻電影是《2001》開場那幾分鐘的黑屏,特別是坐在影院里,漆黑的環境加上鬼哭狼嚎的配樂,讓人產生的神秘的深淵感。在他看來科幻電影最重要的并不是炫酷的特效,巨額投資,而是創意、思想的廣闊和深度。
來源:藝恩網 作者:曉曉、Mary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