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拿到準生證,“移動電影院”也難有作為水煮娛
5月9日,北京云途時代影業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發布一款名為“移動電影院”的APP。
這款產品邏輯與普通新媒體播放模式的區別是: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觀看已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且處于公映期內的電影,觀看不計入網絡播放點擊量,而是將票房計入中國電影票房統計中。
“5年時間,創造銀幕10億,增量中國電影。”站在技術創新的前沿,“移動電影院”可謂豪情萬丈,準備大干一場。
就在人們準備討論“移動電影院”是否會和在線購票網站一般,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新的顛覆之時,就傳來“移動電影院”實為“黑戶”的消息。
5月13日,在《中國電影報》的采訪中,國家電影局相關負責人指出,從事電影放映、開辦電影院線須按規定取得電影管理部門的許可,須遵守行業規則和秩序,電影管理部門未批準過所謂“移動院線”。
這意味著“移動電影院”并未取得網絡視聽服務許可證,不具備從事互聯網放映視聽內容(包括電影)的合法資質。
目前,“移動電影院”APP并未關閉,正在放映的影片有《脫單告急》和《香港大營救》兩部,每部票價25元 。即便通過和主管部門的溝通協商最終通過 “先上車后買票”拿到牌照,“移動電影院”的商業計劃真的可以打開一個美麗新世界嗎?
所謂“移動電影院”,成為院線發行失敗電影集散地
和在流媒體上看視頻不同,“移動電影院”有三個特色:
1、“零窗口期”:向觀眾公映已取得《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且處于公映期(以電影放映密鑰期限為準,含密鑰延長期)內的電影;
2、“一票一影”:“移動電影院”采用與實體院線同樣的“一票一觀影”模式,放映過程無法快進或快退,不過可以暫停。
3、“票房增量”:放映的票房收入將計入中國電影票房統計系統。
不管是放映模式設計,還是推廣細節,都能看出“移動互聯網”團隊有意針對傳統院線做引導。早在2015年,樂視網就曾希望打破傳統放映形式,來對旗下產業進行資源整合。
樂視拿出的“試驗品”是電影《消失的兇手》,在電影上映前,樂視網通過群發短信通知會員,“今晚20:30,還未在院線上映的《消失的兇手》將在您家3D電視里超前上演!”但此舉遭到了新影聯、星美、橫店、金逸等幾大院線的聯合抵制,紛紛發出通知,建議下屬影院暫?;驎壕?1月27日的排片。
星美院線的聲明提及:“此舉嚴重損害了影院的放映利益,有違通行的“窗口期”國際慣例和國內市場規則。” 迫于壓力,樂視影業很快發表聲明,稱“為了消弭誤會,維護影院院線利益,樂視影業與樂視會員部門經過緊急協商,決定停止即將舉辦的線上點映活動。”
有了《消失的兇手》的前例,各大視頻網站在爭奪電影窗口期方面就不再那么激進,一般只會選擇本身在院線拿不到多少排片的藝術電影來運營。
此次“移動電影院”選擇的《脫單告急》和《香港大營救》,不管上映時間前后,但基本都是排片接近零的院線片,自然不會引起院線反彈。
有趣的是,“移動電影院”之前排片中的日本電影《第三度嫌疑人》和“即將上映”的巴西電影《尼斯:瘋狂的心》都悄然下線。這兩部電影都是由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發行。
在“即將上映”中替換掉《尼斯:瘋狂的心》的是國產片《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該片上映3天,票房僅100萬出頭,排片為0.9%。
也就是說,目前入駐“移動電影院”的電影,大多是在院線發行失敗的國產片。
解決了片單,也難以逆轉觀影行為
不管是《脫單告急》、《香港大營救》還是《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這些電影基本都是在院線“沒油水可榨了”,索性死馬當作活馬醫,放到“移動電影院”上續命。
假如“移動電影院”的試水影片是《復聯3》,它所造成的影響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考慮到國外電影行業對于“窗口期”的重視和強調,“移動電影院”作為新生事物,性質一時難以界定,是很難會談妥版權問題的。這可能也是《第三度嫌疑人》和《尼斯:瘋狂的心》下架的原因所在吧。
這樣看來,“移動互聯網”能夠爭取的也就是那些“票房一日游”炮灰電影或者早就“過氣”的院線片。那么它和視頻網站縮短“窗口期”上線一些影片的操作基本沒什么區別,區別在于觀影方式和票房統計渠道。很明顯,視頻網站的體驗會更好一些。
事實上,“移動電影院”背后有主管部門的支持。作為開發運營試點的平臺,云途時代承接了國家電影智能、移動院線系統的執行工作,在“移動電影院”發布會現場,也出現了一些主管單位領導。經過內部溝通協調,“移動電影院”獲得牌照應該不難。
既然這項技術創新背后有國家推動,至少國產優質片源的解決也不會是大的問題。真正的問題在于:“移動電影院”在中國真的有需求嗎?
“2017年,中國有16億觀影人次,但看過電影的人不過兩億多。44%的縣級行政區只有0-1個電影院,超過10億以上的中國人沒有機會走進電影院。”
從報道來看,云途時代主打用戶是那些“沒機會走進電影院的中國人”。但這部分觀眾基本是院線電影的絕緣體,很難產生付費觀影的習慣。25元也沒有價格優勢,想當初在線購票網站是用9.9的優惠價格才打開了市場。
從宏觀角度來看,為了能夠吸引觀眾進電影院,當下的電影基本都在挖掘電影的媒介屬性,盡可能提升影院觀影的體驗。而小屏觀影盡管圖了個方便,但卻是和這一大趨勢相悖的。
電影一直就是一個具備社交屬性的文化消費形式,看電影還是講究一些儀式感。況且,在當下碎片化時代,移動端觀影受到的感干擾太多,能不能用心看完都是一件難事。考慮到自媒體“讀圖時代”的風潮,手機截屏功能產生的“圖解電影”,會產生比“屏攝”更方便的侵權事件。
除了電影的社交功能,電影院對于轉型時期的中國人還有自我賦權的作用。它是確認自我身份認同的一種消費行為,這和路邊攤二維碼支付帶來的便捷不一樣。
也就是說,對于當下的中國人,進電影院看電影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繁瑣”,不然,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曬電影票呢?
私人空間、小屏觀影、隨時可暫停……從產品設計上來講,它更加接近于日本線上成人電影。至于“移動電影院”為了怕觀眾看不懂提供的“解說服務版”,這已經完全脫離電影娛樂的本質,更加接近當下流行的“知識付費”。
來源:影藝獨舌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