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建設影視城熱情十年不減 保守估計僅5%盈利水煮娛
地方建設影視城熱情十年不減 僅5%盈利
短短一個月內,中國又誕生了多個影視基地。
其中一個,是萬達在青島投資500億元建成的東方影都,這個被稱為全球設施最先進、配套最齊全的電影產業園,想把青島打造成全球電影之都。
與此同時,占地2.6萬平方米的上海聚鷹堂影視基地也在松江落戶,這個號稱長三角技術含量最高、綜合功能最強大的室內影棚,被寄予了帶動上海乃至長三角影視產業發展和轉型的厚望。
而在過去的一個月內,洛陽提出建設洛邑古城影視基地,廈門出臺18條政策要打造國際化影視城,濟南則有華誼兄弟電影城落戶……放眼全國,各地正掀起一場轟轟烈烈的影視產業基地建設浪潮。
“很多地方對文化產業的理解比較簡單,甚至將文化產業等同于影視演出。”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記者,現在多個地方喊出要做東方好萊塢,問題是都沒有按照好萊塢的規律來做電影產業。
◆十年不減影視夢
近十年來,各地的影視夢從未消停過,上述城市只是地方影視產業浪潮中的余波。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西游記》、《唐明皇》的熱播,無錫影視基地一舉成名,劇組和游客慕名而至,此后,無錫逐步形成影視拍攝和影視旅游相結合的產業模式。在此基礎上,三國城、水滸城又相繼建成,無錫影視城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劇組。影視與旅游業已成為無錫支柱產業之一,而無錫國家數字電影產業園的營收,從2013年建設初期的7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0億元,稅收從4000多萬元增加到4.45億元。
與此同時,橫店自2000年推出“免場租政策”后,游客數量屢創新高,住宿、餐飲等產業也隨之迅速發展。數據顯示,2017年1-7月,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實現營業收入140.87億元,同比增長21.25%;上交總稅費20.03億元,同比增長20.17%。
“從經濟效應來看,影視產業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明顯;從社會效應方面,電影可以宣傳一個城市的形象,因為一部電影而讓一個地方成為熱門景區的案例也不在少數。”廣州市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明充告訴記者。
無錫、橫店影視產業的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地方也開始摩拳擦掌,紛紛涉足影視產業。
例如,2008年江蘇開始興建江蘇鹽都影視城,這個號稱“亞洲最豪華”、“叫板美國好萊塢”的項目,前期投資80億元,總規劃面積600余畝。2009年,安徽黃山市的宏村影視基地項目二期工程破土動工,總投資9000萬元;同年,河南許昌計劃投資6億元、打造萬畝影視基地的“三國文化苑”項目正式簽約。此外,重慶忠縣稱將投資百億建設一座軍事題材影視基地,建成后“有望成為中國的迪斯尼”。隨后,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杭州英皇影視文化村、海南環球100影視主題公園等影視項目,均以巨額投資紛紛上馬。而最近青島竣工的東方影都項目,也始于這一輪影視基地建設大潮。
如今,地方影視基地建設的熱情并沒有降低,與以往不同的是,現在的影視基地披上了“特色小鎮”的外衣。
如山東沂源,斥資100億元建設影視特色小鎮,按照當地宣傳,該影視小鎮巨大的經濟效益目前無法估算,但其直接效益可以讓附近村民年收入從如今的6000元增加到12000元。云南嵩明投資30億元,占地面積1500畝,將建包括影視主題公園、十大主題場館特色小鎮。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主任趙小玲表示,現在全國各地大到省會城市,小到地方縣區,凡是搞文化產業園區的,幾乎都有建設影視城的設想。
◆只有5%的影視基地盈利
五年前,在青島東方影都的項目啟動儀式上,嘉賓中不乏萊奧納多、凱瑟琳·澤塔瓊斯、妮可·基德曼等好萊塢一線影星。當時嘉賓之多,讓投入接待工作的130輛奔馳和奧迪車,從早上八點持續忙到晚上后半夜。相比之下,最近的竣工儀式則要低調得多。有業內人士坦言,東方影都從“填海建島”到開業,四年來赴青島拍電影的劇組屈指可數。
前期口號響亮,現實未必光鮮,青島東方影都是地方影視浪潮的真實反映。
記者發現,比青島東方影都更早的云南大理天龍八部影視城,總投資上億元,當地曾想借助由拍攝張紀中版《天龍八部》的機會做大文旅產業,但遺憾的是,影視城開放后的兩年時間里,僅迎來了3個劇組。該影視城副總經理對媒體倒苦水稱:“我們的影視城拍攝收入遠遠不夠每年向銀行貸款所支付的利息。”
曾經號稱亞洲最大、業內領軍的涿州影視城同樣面臨著長期虧損運營的困境,2200畝的占地面積,使得每年水電暖以及人員維護等費用就高達1000多萬元。
根據此前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的調查數據,國內影視基地中能夠盈利的比例僅5%,另有15%的影視基地勉強達到溫飽,而剩下約80%的影視基地處于虧損狀態。而涿州影視城副主任閆誠彬曾表示,國內影視基地有10%盈利都是樂觀的估計,實際上只有1%~2%可以盈利。
其實,早在2012年就有業內人士呼吁,由于影視基地的投資回收周期過長(約15年至20年),不少投資根本無法收回,而一個影視城的投建,資金投入動輒就是上億元,這無疑是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應該給影視城降溫。
但近年來,地方建設影視城的腳步并沒有放緩。
◆模仿橫店其實很難
按照東方影都的規劃,預計3年內入駐影視企業將超過500家,每年拍攝制作影視劇約100部。為了吸引影視企業入駐,青島市、西海岸新區和萬達、融創各出資50%設立總額50億元的影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入駐東方影都拍攝的影視作品給予制作費用20%-40%的補貼;此外,青島市還設立專項扶持資金,對在東方影都注冊經營的影視企業,給予最高不超過營業收入10%的補貼。
實際上,出臺類似政策的不僅是青島。記者梳理發現,2017年廣州提出,支持國內外電影企業來廣州取景拍攝,落戶廣州的電影企業作為項目第一出品方且票房達到5000萬元以上的電影作品,或票房達到3000萬以上的新人新作,將給予一次性補助。
與廣州相鄰的佛山也提出,鼓勵影視企業在佛山市取景拍攝、制作,鼓勵影視企業落戶,對在佛山市新注冊的影視企業,自注冊當年起,按照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形成的年度地方財政貢獻90%的標準給予獎勵。
不過,與影視基地遍地開花形成對比的是影視企業集中度過高,目前國內12000多家影視企業,超過7000家位于北京,位居第二的浙江有近3000家。
“影視文化產業與行業資源、投資等因素密切相關,現在橫店、象山等做起來的影視基地已有好幾個,普通的影視基地本身不具備優勢條件,想做成影視文化大產業鏈難度很大。”陳少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許多地方在模仿橫店,但其實很難。橫店有大量群眾演員、道具、場景等拍影視劇所需要的一切,甚至連盒飯都是現成的。”一位來自橫店的制片人告訴記者,若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拍攝,酒店、劇組用餐等都需要重新談,此外,300個群眾演員能否馬上到也無法確定,這些無形中都會增加制片組的成本。
上述制片人指出,目前盡管有霍爾果斯等地以稅收政策吸引企業入駐,但大多數企業只是找代理公司處理財務方面的事情,很少有企業真正把辦公地址搬過去,而對于各地的影視基地來說,劇組即便是去取景拍攝,一般拍完就走,很少滯留。
李明充指出,現在電影產業正向數字電影發展,通過技術就可以實現各種場景,不一定需要到各處取景拍攝。
對于各地層出不窮的影視產業基地,廣州大學廣研院文化旅游產業研究所所長萬慶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能說一個地方有文化、景色美就能發展影視產業。“現在國家對文化產業有很多財政政策支持,而影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一哄而上,無非是想獲得國家的財政支持,若是項目失敗,也沒人對此負責。”
在陳少峰看來,許多地方對文化產業的理解過于簡單,甚至等同于影視產業。他還指出,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利用影視基地的名義去拿地,也更容易立項。
“許多地方號稱對標好萊塢,但沒有按照好萊塢電影產業的規律來做電影產業。”陳少峰表示,若真正以好萊塢為目標,除了拍攝基地,還需要大量影視公司入駐,實現產業聚集,并耐心扶持企業成長。
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柳軍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