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錄百納三年市值縮水370億,文化國企轉型困難重重水煮娛
2014年,華錄百納以約25億元高溢價收購節目制作公司藍色火焰100%股權,后者作出業績承諾:2014-2016年累計凈利潤為7.63億元。
3年時間里,華錄百納從一家巔峰時期市值450億元的公司做到了現在市值只有80多億元,最受傷的莫過于它的投資者。
5月8日,華錄百納的2017年度業績線上說明會充滿了火藥味,其中關于華錄百納和華錄新媒的同業競爭、主營業務敗退、與美的少主股權轉讓進度等問題備受關注。
在投資者一連串的質問之下,這家創立已16年的老牌影視企業似乎被逼到了墻角:綜藝接連失利,停牌重組失敗,2017年凈利潤同比下滑71.35%,今年一季度虧損累累,股價幾乎跌到發行價。
2018年,華錄百納也將面臨著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轉變,引入新股東盈峰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寧波普羅非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而這背后的掌控者則是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亨健及其獨子何劍鋒,原控股股東華錄文化將其持有的全部股份轉出,這也意味著華錄百納將由國有控股轉為民營控股。
華錄百納董事兼總經理劉德宏在日前的業績說明會上向投資者透露,目前該股權轉讓已經得到國務院國資委批準,但過戶手續尚未完成。
對于盈峰集團接手華錄百納之后,雙方將會在業務和資源層面如何展開合作等相關問題,時代周報記者分別聯系了華錄百納和盈峰集團,截至發稿尚未收到華錄百納相關負責人的回復。而盈峰集團方面則對記者表示,“目前公司暫時沒有接受媒體采訪的計劃,一切以公告為準”。
被疑同業競爭
在華錄百納股權轉讓之際,公司與同屬華錄集團的兄弟公司華錄新媒卻發生了小插曲。
在業績說明會上,有投資者質疑,目前華錄百納的股權還沒有正式過戶,公司股東華錄集團卻通過子公司華錄新媒在最近3個月內實質性出品、發行、引進了多部電視劇、電影和綜藝,違反同業競爭條款,損害上市公司利益。
公開資料顯示,華錄新媒成立于2013年,主要擁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為全媒體數字發行業務、綜合文化電商業務和戲曲業務,跟華錄百納的影視出品發行業務并無直接沖突。
不過,記者查閱華錄集團官網發現,2018年以前,華錄集團的影視劇發行業務主要由華錄百納承接,而今年以來,華錄新媒取代華錄百納在影視出品發行上動作頻頻。
電視劇方面,華錄新媒獨家發行軍旅劇《軍人使命》,出品日漫改編影視作品輕喜劇《內衣先生》,引進電視劇《行走距離》《流星花園2》;電影方面,華錄新媒聯合出品懸疑網絡大電影《極限拯救》,正版引進格魯吉亞影片《媽媽》。此外,母親節檔期上映的影片《我是你媽》則由華錄新媒與愛奇藝影業聯合出品。
華錄百納董事兼總經理劉德宏表示,公司已經并將繼續注意提示大股東及相關人員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同業競爭。
事實上,華錄新媒對于進軍出品發行業務早有打算。2014年,華錄新媒獲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頒發的《廣播電視制作經營許可證》,被予批準制作、發行動畫片、專題片、電視綜藝等業務。華錄新媒也表示,將深度開發利用互聯網內容資源,構建全方位、多渠道的新媒體發行平臺。
華錄百納和華錄新媒被質疑同業競爭,則有可能是華錄百納與盈峰集團股權交易存在時間差所導致。今年1月初,華錄百納就發布公告稱,實際控制人華錄集團放棄了增持本公司股份的原計劃,改為通過公開征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華錄文化轉讓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從目前看來,華錄集團未來關于影視劇發行的業務有可能落到“新手”華錄新媒的肩上。作為已經有16年歷史的老牌影視企業華錄百納,曾一度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并稱為“國內影視四大金剛”,如今華錄集團忍痛割出華錄百納,重新發展影視業務,這個決定的背后則是華錄百納的業績陡降。
轉型瓶頸期
縱觀華錄百納2011年底上市之后6年多的發展,2015年是一個分水嶺。前3年華錄百納一路高歌猛進,總市值沖到超過450億元;而后3年則業績陡降,股價不斷下探,幾乎跌至發行價。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記者,華錄百納的市值變化,與影視文化行業的整體估值縮水、文化企業股價總體下跌有關,而華錄百納自身的業務沒有做好則是最關鍵的原因。
作為華錄集團下屬子公司,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華錄百納,在諸多文化傳媒類公司中確實有自己的特性:國有背景、民營體制。此前,華錄百納的招股書披露了公司的具體營收方式:主要收入來源于電視劇發行,與電視臺采取“預售制”,按銷定產。
2012年,華錄百納成功上市以后,公司繼續著力發展電視劇業務。2012-2015年,收益于影視文化的熱門概念,加上亮麗的業績增速,使得華錄百納2015年以2.7億元的凈利潤撐起了超過450億元的龐大市值。
伴隨著市值的高漲,華錄百納的隱憂顯現。在這期間,公司的電視劇業務受到“一劇兩星”政策的影響,市場容量縮小,銷售對接各大衛視的產量也隨之減少。此外,在電視劇市場供大于求的行情之下,電視臺開始將收視率和播映權購買成本掛鉤。這打破了華錄百納穩定的收入機制。
在行業倒逼之下,華錄百納開始嘗試改變電視劇單一的營收模式,以更加市場化的姿態,開辟綜藝、體育等新興板塊。正當時,優質的綜藝內容和體育創投正成為風口。
收購成為華錄百納發展多元化業務最直接的方式。2014年,華錄百納以約25億元高溢價收購節目制作公司藍色火焰100%股權,后者作出業績承諾:2014-2016年累計凈利潤為7.63億元。
最終,藍色火焰的業績承諾踩線完成。不過完成業績承諾后的藍色火焰卻出現業績變臉,2017年綜藝板塊占營收比重驟降為21.15%,同比下滑42.28%,這也直接導致華錄百納2017年的年度凈利潤同比下滑71.35%。公司解釋,綜藝節目收益不達預期。
為了加強綜藝板塊,去年華錄百納停牌5個月擬收購綜藝節目制作公司上海嘉娛文化投資有限公司,不過9月份宣布收購終止。這筆備受期待的交易破裂后,公司股價迎來三連跌,三天蒸發36億元市值。
此外,華錄百納切入體育板塊也并不順利。2016年報顯示,體育賽事運營項目在累計投入1.23億元的情況下,報告期內實現的效益卻僅有90.5萬元,2017年體育業務的營收占總營收比重已經縮水到4.40%,同比減少62.51%。
主營業務不振,多元化策略受阻,綜藝體育板塊發展不如預期,資本市場遇冷,華錄百納正面臨著一系列的轉型困擾。
文化國企謀變
作為目前為數不多的國有控股影視文化上市公司,華錄百納如今卻開始謀劃“易主”,引入市場化的制度,改變國企的性質。
工商資料顯示,此次的接盤方盈峰集團和普羅非投資,均為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亨健及其獨子何劍鋒的控股公司,不過交易并不直接涉及美的集團,而是以他們的個人名義參與。
“華錄百納可以看做是國企試水‘混改’的一個案例。”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記者說道,隨著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加速推進,今年以來仍延續了前兩年的情況,有多家文化類的國企啟動了大股東股權轉讓。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因是為了加速國企改革進程,同時也是為了獲得利益最大化。
股權轉讓之后,華錄百納與盈峰集團將會在業務層面展開哪些合作?華錄百納董事兼總經理劉德宏在業績說明會上并沒有直接回應這個問題,而是透露了公司“看中”盈峰集團和普羅非投資的原因。
總的概括來說,原控股股東華錄文化對于受讓方的要求是具備明晰的經營發展戰略、較強的產業運營實力,以及改善華錄百納內部管理結構的能力。換句話說,在華錄文化看來,盈峰集團和普羅非投資具有較強行業影響力、市場化程度高、競爭力強以及經營理念相對一致。
宋清輝認為,華錄百納之所以選擇美的少主何劍鋒旗下的盈峰集團,主要看中的還是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其次是新東家的資源和人脈,可以借此實現快速發展。
而對于盈峰集團來說,此次入股更傾向于完善文化產業的投資布局。天眼查資料顯示,盈峰集團全資擁有2家文化投資公司,2013年與海潤影視制作公司共同設立無錫海潤盈峰影視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另外還參股麒麟盈峰電影投資無錫合伙企業。
“在影視公司IPO難度增加的情況下,投資并購影視企業和項目是一個機會。”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記者分析,盈峰集團主要的目標估計是通過控股華錄百納,與基金合作發展投資并購,促進旗下業務和盈利的增長。
來源:時代周報
1.砍柴網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砍柴網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砍柴網",不尊重原創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